-
1 # 看的淡一點2745
-
2 # 文哥電影
裁軍是為了更好的解決軍費開支問題,軍事實力就擺在那裡,裁軍不代表擊殺,只要國家有需要,退伍軍人一樣是兵,這沒有什麼關係,拿起槍就能殺敵!
-
3 # 太原混子
減員增效!說白了就是減少吃飯的嘴,領錢的手。節約下來的錢投入到軍備革新上。中國八十年代大裁軍也是這樣的考慮。
-
4 # 枷鎖2PG
大量裁軍可以節省士兵軍費開支,然後把更多的軍費放到武器製造和研製上。在那個時候美蘇都注重威懾力量,瘋狂製造大量武器裝備需要巨大的軍費,所以裁軍是為了把更多的軍費用在軍備競賽上,用來對抗美國。
-
5 # 軍武最前哨
截至目前來看,蘇聯或許是歷史上擁有過軍隊人數最多的一支武裝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抵禦德國的侵略,蘇軍總數一度躍升至超過1100萬人!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都要多。
蘇軍的前身是在十月革命中成立的赤衛隊,但那時的赤衛隊因為數量有限導致在蘇俄內戰中倍感力不從心。隨即,在列寧的號召下,蘇維埃以赤衛隊為基礎進行擴編。從1918年到1920年,蘇軍人數從不到20萬驟增至500萬規模.
蘇俄內戰結束後,蘇聯開始著手戰後的和平建設,但龐大的兵員瞬時成了負擔;因此,蘇聯開始進行第一次裁軍,最後僅保留了一支50萬人的精銳力量。
但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歐洲局勢又蒙上了戰爭一觸即發的陰影。也是在這種情勢下,蘇聯又一次開始有步驟地擴軍計劃並在二戰前夕增至100萬人;但在此期間,斯大林發動的內部清洗運動也讓蘇軍的實力嚴重受損。
1939年9月1號,當希特勒以波蘭“開刀”後,蘇聯隨即進一步擴充軍備:兵員和武器數量同步提升。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總數再次驟增至近500萬的規模。但隨著戰爭的推進和德軍猛烈攻勢,蘇軍受損異常嚴重!不得不持續擴軍......
二戰結束後,參戰國本該開始自己的戰後重建,數以千萬計的部隊數量對於剛剛經歷過大戰的蘇聯確實難以為繼,所以蘇軍從1495年初的1100萬又裁減至1948年近300萬。但隨著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美蘇對抗的兩極局面逐步形成,擴軍又勢在必行!
赫魯曉夫主政時期,一方面其特別倚重戰略核武器的作用,一方面是希望同美國和西方緩和關係,所以他在1955年到57年的兩年間,下令裁軍超過200萬人,次年繼續裁減30萬人,到1961年又宣佈裁軍120萬。
到了冷戰後期,蘇聯內部其實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大刀闊斧的軍備競賽、入侵阿富汗等等,綜合導致龐大的蘇聯有些外強中乾。所在進入八十年代後,戈爾巴喬夫不僅對軍隊進行了改革,還將自己的核力量進行了裁減、從阿富汗撤走了軍隊;但這些看似亡羊補牢的手段最終也沒能阻止蘇聯的倒塌!
-
6 # Peteryeung
人口損失太大,五分之男人死在戰場上,尤其是年輕的育齡男性幾乎快死光了。遣散軍隊好回家生孩子,不然人口斷層就能亡國。而且租借法案停止,國民經濟凋敝,養不起那麼大規模軍隊。
-
7 # 視聽團仔
裁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精簡軍隊,減少不必要,或者不重要的軍費開支。這一點並非是戰略收縮的一部分。
首先裁軍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軍隊的現代化程序,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軍備競賽讓的軍事科技進步的非常快。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蘇聯的新任領導人赫魯曉夫認為,未來的國防安全中,新式武器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於是在這種思想之下,赫魯曉夫開始大力研發戰略武器以及新型部隊,與此同時就必須裁掉一部分“舊式軍隊”了。
這實際上是非常現實的情況,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核威懾”明顯更重要一些。而蘇聯也知道,除數量之外,蘇聯並不佔優。
60年代在常規武器數量上,蘇美對比如下:
人數370萬對200萬
坦克4萬8千輛對1萬1千輛
戰機4885架對3988架
潛艇是379對121
核武器蘇聯並不佔優,赫魯曉夫是靠兩次核裁軍才追上來:
洲際導彈1398對1054,
潛射導彈950對656,
戰略轟炸機150對348,
核彈頭11250對12000
因此從這樣來看,蘇美基本持平,只不過蘇聯海軍遠遠弱於美國。
但是我們不能光看表面,要想維持武器的先進性和人員,則需要大量金錢投入。而蘇美經濟對比差很多。
以1980年為例,蘇美經濟對比如下:
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
國民總收入:7054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打仗就是在打經濟,蘇聯的經濟一直都有很大的問題,不光是這麼多軍隊要養,赫魯曉夫上臺之後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就需要裁軍來減少軍事上的鉅額開銷,緩解壓力。
另外就是要樹立形象的一個問題,因為當時蘇聯的軍事力量太過於龐大,尤其是蘇聯恐怖的鋼鐵洪流讓整個西方都對蘇聯懷有恐懼。裁軍也有利於緩解蘇聯與西方太過於緊張的關係。
-
8 # 林區野小子
最簡單的回答,1,沒有軍費養活那麼多人,2蘇聯政府知道即使常規軍隊減少也沒人敢去侵略,因為當時他的核彈頭保有量幾乎是世界的一半,
-
9 # 清涼居士7
說白了,因為國家體制問題,落入人家圈套,人家越來越富,自己越來越窮,最後錢不夠,上層當權者為了保護自己,只能大規模減少軍隊人員數量,集中有限的錢發展最重要裝略。實在扛不住了,不管百姓死活,解體!
-
10 # 戰略論
蘇聯軍隊的規模是和其國防戰略向匹配的,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推行的是進攻性的全球擴張戰略,所以部隊一直在擴充中一直到80年代達到了軍事上的巔峰。而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蘇聯的國防政策從進攻戰略轉向了戰略防禦,不再需要規模龐大的進攻部隊,裁軍也就不可避免了。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在軍事建設上提出了“合理足夠”的原則和質量建軍的方針,放棄了同北約爭奪全球軍事優勢的努力,加上蘇聯經濟上的疲軟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大規模的裁軍也就不可避免了。在第43次聯大上蘇聯單方面宣佈裁軍“兩年內,蘇聯裁軍50萬人,2萬輛坦克,1.9萬輛裝甲車,3萬門火炮,1500架飛機,1900多架直升機,30艘潛艇和50艘水面艦艇。”
伴隨著蘇聯全面擴張政策的放棄,那些駐紮在國外的強大的駐外叢集也開始全面撤回國內,這些部隊撤回國內後也沒有多餘的軍事基地可安置,許多優秀的師被就地解散,武器裝備被廢棄在基地。從國外撤回的部隊有39個師、20個火箭旅、6個炮兵旅、22個防空火箭旅、55 個航空兵團、20個直升機團,隨著後撤帶來的戰略縱深的縮小,顯然蘇聯已經不需要如此密度的兵力部署了,只能裁軍了。
回覆列表
就算裁軍了,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啊,在同時期情況下,保留那麼多軍隊怎麼發展?蘇聯因為什麼消亡的,軍隊是戰爭時期的保障,冷戰時期是軍備和經濟雙向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