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6539901616
-
2 # 使用者9966719217904
陽剛,即陽剛之美,指一種雄偉勁直的藝術風格;陰柔,即陰柔之美,指一種徐婉幽遠的藝術風格。陰陽剛柔之說源於《周易·說卦》:“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最早以陰、陽之氣闡述文學風格:“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清氣”與“濁氣”即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南北朝時期始以剛、柔來區分人物的氣質和文章的風格。南朝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剛柔適用,喜慍分情。”
在華人的陰陽理論中是以陰為本的,陽為陰之動。在陽剛和陰柔之間,古代華人對陰柔的重視遠勝過對於陽剛,因為在他們看來,陰柔有似天道的無為卻又包容萬有,所以柔能克剛,水滴石穿,強調的都是陰勝於陽的一面。但是,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建構起來的封建倫理社會里,卻又不是女性為主體,而是以男性為主的,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實最能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代華人對事物的認識,從未作靜止的審視,而是將所有認識的物件置於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的。這種精神在《易》中體現得最充分也最全面。所以,從變的角度看,一切陽都是由陰之動產生的,雖然現實世界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但動之極,卻又是靜,動靜之間,以靜為本,以動為末,因此,在“有為”的社會里,男子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主體,但一切陽動最終又必然歸於陰靜,所以在“無為”的世界裡,還得以陰為本。這就是陰陽動靜相互轉化的辨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