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細水

    騎著馬大戰三百回合,人就算正常能挺下來,考慮過馬的感受嗎?讓你短途往返跑來回三百次,還要躲對方的兵刃,能受得了?

    歐洲近代軍事教材中,光是騎兵佈陣之後的一次衝鋒,再次組織起來衝鋒第二次就要半個小時,這還是訓練有素的騎兵隊。

  • 2 # 月影人文攝影

    大戰三百個回合,這種說法只在演義小說中出現過,而真正的歷史記載是沒有的,比如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以說,這只是人們一種演義化的想象,用來提高某小說人物的知名度。

  • 3 # 瘋狂大歷史

    看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應該對“大戰三百回合”這句話記憶猶新,或者其他章回體小說的朋友應該都清楚,兩個高手開打之前,都要先自報家門,比如說“你是何人?速速報上姓名,某家刀下不斬無名之鬼!”,然後呢,對面就會更加囂張的回答“我乃大將誰誰誰,你又是何人?某手下亦不死無名小卒!”雙方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多多少少誇張一下自己的身份,說說自己是如何的威風出名,除了抬高自己身價之外,還能嚇一嚇對手。尤其是對於張飛張三哥這位猛人,跟馬超大斗數百合不說,還居然還跟呂布這位天下第一猛將大戰過百合。要知道,整個小說裡,這是跟呂布交手回數最多的人了。

    那麼,“回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作戰,武將騎在馬上,往來廝殺。一次交戰的過程便是“合”,一次交戰完成後退便是“回”,因此叫“回合”。大戰300回合也就是大戰300個來回的含義。

    那麼真實情況又如何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天橋上說書人的誇張杜撰罷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吹吹牛,畢竟三百回合那是個什麼概念?打不死也要累死了,這句話通常是作者為了襯托主角的霸氣,而給主角加的臺詞。

    古戰場之上,回合基本都是小兵們在那比劃比劃,大將之間基本不會和對手單挑,一來他們的武器都很重,二來他們身上還穿著厚重的鎧甲,這要對戰一個回合得累個半死。按照一個回合幾分鐘來算,真要打上三百個回合,人和馬估計都爬不起來了。所以小說和電視劇中常出現的“大戰三百回合”,只不過是對戰雙方,在增加自己的氣勢而已,並不會真的打那麼久。

  • 4 # 手機使用者弘毅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一國與另一國交戰,除了突襲以外,一般都是先下戰書,如果被邀戰方接受,就會按照請戰方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決戰。

    開戰的序幕是雙方擺好陣式,先鋒大將在前,兵在後,然後歡方大將互報職務,姓名。緊接著就開始廝殺,一般情況下是主將對主將,副將對副將,如果一方主將被車斬於馬下,部隊就會失去主心骨,從而引起軍心大亂,落荒而逃,失敗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有一詩叫做: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至於說大戰三百回合,我認為這是武將之間的一句口頭禪。意思就是說:如果不服氣的話,我們倆個好好大戰一番,其實戰起來到分出勝負,是很難有定數的。能達到三百回合的當然很,少,首先,需要雙方將領的耐力都很強,並且勢均力敵。其次,各自的馬匹腳力都很棒。還要雙方都不能鳴金收兵。才能達到大戰三百回合的程度。但絕大多數對壘是無法達到三百回合的。就算一個回合十秘鍾,三百個回合也要三千秒,,總共五十分鐘。如此劇烈的搏擊,能有幾人勝任呢?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戰三百回合的,我們只知道張飛對呂布,張飛對張遼。馬超對許褚,趙雲大戰長板坡,連斬曹操五十六員上將這幾場惡戰。至於惰唐英雄傳中的李元霸,宇文成都,小將斐元慶,伍天錫,羅成,尉遲恭,程咬金等英雄好漢的馬上之戰一般最多幾十個回合就分出勝負。而能夠接住李元霸三個回合的,唯宇文成都也。因此,他們分別是隋唐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好漢。

    當然,以上是小說描寫,至於史書有無大戰三百回合的例子呢?反正我沒有看到。

  • 5 # 愛山鄰

    歷史上大戰300回合,一般來說是雙方勢均力敵,單挑對戰時的場景。 特別是沒那麼注重戰略戰術的時代裡, 首領大將鏖戰300回合能極大的提升士兵計程車氣,震懾對方。若能對戰中斬對方於馬下,則事半功倍大大的挫敗對手的銳氣。 比如三國裡馬超和張飛,許諸與馬超。等

    但是我以為,這不過是文學家的描寫以及影視作品的渲染,為作品增色的橋段。

    理由一, 兩邊對壘,至少隔個十幾裡就得排兵佈陣了,行軍的嘈雜聲。雙方就算是獅子吼

    也是白費氣力,根本聽不見。如何叫囂,約戰?

    二,古時候將軍出征都是厚重甲冑,一副鎧甲幾十公斤。還要騎戰馬。跨長刀。 不停衝刺來回300回合,縱然天生神力也會累的個精疲力盡,何況戰馬估計也受不了。

    三,能作將軍之才必然是有謀略之人,或有參謀者。 中國古語就有 兵不厭詐。 誰知道對方有沒有冷箭,是不是陰謀? 何必甘冒那麼大的風險去挑戰,迎敵?

    四,也沒有史料查證,只是在文學作品中構想的畫面。

  • 6 # 真的是26

    古代打仗 兩軍對陣,要先派人騎馬打架 為了提升士氣打的更勇猛,大戰三百回合比喻來來回回打的很多次,並不是真的打了三百次

  • 7 # 13810124333

    現在很多問題,尤其歷史問題問問度娘就知道了!我就說說自己看法不一定準確!春秋時期在孫子兵法出現以前對戰雙方是以主將的勝負定輸贏的!雙方坐戰車用長武器斧鉞!相對而馳!相交為和,沒分勝負各自回車為回!如果一方由於自己車壞了可以換車來戰,300回合有些誇張經常有有難分勝負的時候!

  • 8 # 散仙讀史

    散仙出品,必屬精品。題主這個問題明顯混淆了小說和真實戰爭的概念。對於真實戰爭來說,主將的武力並不重要。

    戰爭取決於統帥的智謀、決斷,而不是武力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自春秋戰國起到滿清為止,每一場冷兵器戰爭的勝負,均取決於對戰雙方的綜合實力及統帥的智謀、決斷和勇氣,唯獨不取決於統帥個人的武力。

    以三國為例,優秀的統帥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的武力並不高,單挑某個小兵可能都不行,更不要說直接幹仗了。

    就算是武力較強的級別的關羽、張飛、張合、張遼等人,雖然都是勇冠三軍,但這種勇,是帶兵之勇,是勇而有智,而不是單挑的匹夫之勇。

    很難想象,一場雙方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的戰爭,就靠著兩個主帥單挑來決定勝負,那還要士兵幹啥,還要後勤幹什麼?

    小說、評書出於趣味性,誇大了武將的武力效果

    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典小說、評書,寫作年代為古代,作者一般出於以下一些原因,刻意誇大武將武力效果:

    1、趣味性。小說要吸引人看,當然必須增添各類趣味內容,誇大武將武力,增加單挑內容,更吸引眼球。完全照著真實情況寫,就變成歷史了,也沒人願意看了。

  • 9 # 帶你瞭解國企

    古代作戰,武將騎在馬上,往來廝殺。一次交戰的過程便是“合”,一次 交戰完成後退便是“回”,因此叫“回合”。大戰300回合也就是大戰300個來回的含義。

    沒有實列

  • 10 # 忘日忘時

    古人大戰300個回合 也就是300個來回。你戳我一下 我倒你一下 來來回回300次而已。別被電視劇欺騙了 還有的電視劇單挑幾天幾夜呢

  • 11 # 說假話很難受

    古人常說的,“大戰300回合",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在冷兵器時代,兩國交兵,都是先戰將,後戰兵。

    先是排兵佈陣:一層兵藤牌手,弓箭手,弓上弦,刀出鞘。二層兵,二刃雙鋒寶劍,劍放光芒。三層兵,三股鋼叉,叉挑日月。四層兵,四稜錘,錘打英雄。五層兵,五色旗,各路分明。六層兵六合陣,七層兵七星陣,八層兵八卦陣,九層兵九宮陣,十層兵《十面埋伏》陣。

    排兵佈陣就要看指揮官的才能了,對方出一員戰將,我方出一員戰將,以前的戰將都是馬上將官。沒有步下的,戰將騎著馬,身披鎧甲。騎馬作戰,那是考驗一個戰將的身體素質,人與戰馬配合,默契,協調性。馬上的戰將都以力氣大,思維敏捷為上,兩員戰將同時衝刺,在衝刺的過程照面兒的同時出手,攻防並用,這就要看誰的功夫高下了,在照面很短的幾秒鐘之內,功夫好的戰將,就能使出三招九式。因為馬跑的速度很快,得跑出去個百八十米的才能站住,然後再返回來,在一個衝刺,這就叫一個回合。兩個戰將的功夫不相上下的,那就要多打一會兒了。

    以前武將和武將交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兩個人戰鬥不許任何人插手,如果一方敗了,那就自認倒黴了。或死或擒,那就聽天由命了。

    大戰三百個回合,也就是概述了一次戰役中的,持續戰鬥的時間過程。實際來講,戰將都穿著上百斤重的鎧甲,非常的笨重,一開始的時候速度都快,幾個回合下來,速度就沒有那麼快了。

    以前的戰將他也是人,他也不是鐵打的,咱們粗略的算一下,一個回合平均按三分鐘計算,一百個回合就是三百分鐘,就是五個小時,五個小時不吃不喝,在馬上還要殊死搏鬥,可想而知。就是人能受得住,馬連續的一來一往跑五個小時能怎麼樣?不要說三百個回合了。

    所以說,古代某某大將大戰三百回合,還有的說,大戰三天三夜,我認為,那隻不過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突出哪個大將與眾不同,同時也表示了哪一場戰役的慘烈,古代的人說大戰三百回合值得質疑。

  • 1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這個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冷兵器時代武將之間很少會進行單挑,因為將領作為全軍的統帥最重要的是要統領全軍。即使出現武將單挑也不會打這麼久,因為冷兵器時代的交戰往往在幾個回合就能決出來生死,三百回合的戰鬥根本就不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胖人(175CM 85kg)的人健身直接增肌還是先減脂再增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