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痴笑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已經已經有布馬蹬出現,西晉時出現單蹬,東晉時出現雙蹬。

    至於三國演義當中出現的金屬雙蹬,目前尚無考古依據,演義畢竟不是歷史,我覺得不必把演義當真。

  • 2 # 榮耀歷史

    馬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它解放了騎兵的雙手,讓騎兵在馬上做大幅度動作成了可能,直接催生了大規模騎兵作戰。

    馬鐙的歷史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馬鐙,騎兵在行軍或者作戰過程中,必須雙腿僅僅夾住馬肚才能保證不從馬上掉下來,一時半刻還可以,長時間肯定雙腿痠痛。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記錄呢?應該在楚漢相爭時期就有,但是更明確的應該是漢武帝對匈奴用兵。衛青、霍去病都是統帥數萬騎兵出擊上千裡,如果沒有馬鐙,根本不可能,所以在漢初就已經有了馬鐙!

    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西漢時期出土的壁畫以及陶器上有出現類似“馬鐙”的繩圈,在近代出土的匈奴單于烏珠留墓中發現的漆具上也有關於“馬鐙”的記載,烏珠留處於東漢初期。

    所以綜合來看,可以大膽推測,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馬鐙,不過並不是鐵質的,而是用布料纏繞的,起到馬鐙的作用。

    在出土的西晉墓中的陶俑上,已經看到了馬鐙,不過是單側的,推測是用來上馬的。

    到南北朝時期,雙馬鐙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來李世民也是靠此打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三國時期的騎兵作戰

    從上面的歷史考證來看,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已經在大規模使用布馬鐙了,所以騎兵作戰是可能的,但是影視劇裡明目張膽的鐵馬鐙確實是穿幫了。另外經常看到了雙方將領在陣前互相廝殺也僅僅是為了影視劇效果,在真實歷史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 3 # 踏歌走馬

    馬鐙的具體發明日期還需要再確定,就當是南北朝時候發明的吧。

    但是以前不代表沒有馬鐙啊,可能不叫馬鐙,可能和後來的馬鐙不一樣,但是有這麼個東西,和馬鐙的用途是一樣的。

    騎馬打仗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肯定是怎樣方便怎樣來,如果說騎了那麼長時間的馬,卻沒有解決上下馬的問題,我覺得有點不可能。

    馬鐙是個很簡單,但是很有用的發明,簡單到一根繩子兩端挽個套,然後固定在馬背上就差不多了。

    這其實就像生活中的工具一樣,都是經過發展,才變得越來越好用,任何東西都是先有個雛形,然後經過不斷的改善,才漸漸發展成熟的。

    我覺得馬鐙也是一樣的道理,段段沒有直接就發明出來的道理,肯定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才最終確定馬鐙的名字,而馬鐙本身從發明出來也是在經過不斷的完善的。

    三國演義也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寫的,而是後代人明朝時候寫的,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文物發掘,自然就認為馬鐙很早就出現了。

  • 4 # 亦峨

    現代許多專家對歷史的認識受到了考古實物的限制,以此非說馬鐙在南北朝前沒有。難道古人馴服馬上千年都不懂弄個東西方便上馬?不僅如此,馬蹬還是駕馭馬的器具。沒馬蹬無法雙手使兵器,連射箭都難以使力。而西漢的對匈奴的戰爭中,雙方均以騎兵為主。顯然此時雙方都必須有類似的器具。也許是金屬馬鐙出現較晚。但以繩索、本材製造的類似東西的出現不會晚於西漢,甚至戰國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的時候。而對於草原民族則應出現的更早。剽悍的匈奴人如無類似器具是無法輕鬆控馭馬匹,同時控弓使刀劫掠中原的。

  • 5 # 閒話讀史

    首先,三國時應該是沒有接近現代形制的鐵馬鐙的。

    三國演義小說影視作品裡面用馬鐙是為了演員的安全著想,一般的人沒有這個騎術,不適用馬鐙騎馬需要嚴格的、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所以,如果不用馬鐙的話,那就只能請蒙古草原上騎術最好的漢子來演戲了。

    影視作品嘛,也不能強求在所有的方面都符合史實。

    其次,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布制的單馬鐙。

    這個可以從西漢壁畫中就可以看到。

    西漢的馬鐙應該是從匈奴人那裡學來的。根據現有的史料,最早使用馬鐙的是匈奴人。

    作為大漠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作戰中偶爾發現用東西支撐雙腳以便騰出雙手,使騎手能夠更輕鬆的駕馭馬匹,極大地增強人的作戰能力和機動性。

    而西漢那個時候常年和匈奴作戰,學會製作馬鐙也是應有之意。

    用布料製作的馬鐙容易損壞,尤其作戰中突然的損壞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用銅或鐵製作的馬鐙就被髮明瞭出來。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用金屬或皮革包裹住木片製作的單馬鐙最遲出現在西晉末,在長沙金盆嶺晉墓和安陽孝民屯晉墓中發掘出踩著馬鐙騎馬的陶俑或單鐙實物,到了東晉時期,出現了形制比較完備的雙鐙,這主要是從南京象山那裡發掘出的一個東晉貴族墓葬中出土的一個腳踩雙馬鐙的陶俑推斷的。

    也就是說,三國時使用馬鐙是可能的,但應該是布,或用銅、鐵及其他比較結實的皮革、藤條包裹木片的單邊馬鐙。

    出現全鐵製或銅製雙馬鐙的可能性不大。

  • 6 # 南北朝故事123

    至少,從文獻但考古出土實物來證實,當前發現的最早馬鐙是北魏時的。或許啥時從漢墓裡發現時再下定論說三國演義寫的是真的

  • 7 # 談古論金

    《三國演義》小說影視裡腳踩馬鐙手持兵刃騎馬互搏難道是假?當然是假的,或許也不能說假,這就是限於客觀條件必需的藝術加工唄。如果現在的影視拍攝過程中不使用馬鐙,肯定會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傷害,曾經有一部關於秦軍的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堅持不使用馬鐙,飾演秦軍騎兵的解放軍騎兵戰士也有很多人受傷,這些都是專業騎兵尚且如此,一般的明星演員或者群眾演員如果不使用馬鐙,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馬鐙的發明至少在南北朝後的說法也不準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有布馬鐙,這麼說吧,馬鐙有一個從單蹬到雙鐙,從非金屬材質到金屬材質的發展過程。

    話雖如此,確實有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根本沒有馬鐙或者類似器具,這一點是無疑的。

    問題在於,不能認為沒有馬鐙或者類似器具就無法輕鬆控馭馬匹,沒有馬鐙或者類似器具就無法實現騎兵遠端奔襲,無論在東西方,壁畫等視覺資料都反映出有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騎兵是不使用馬鐙的,無論是中國的商朝、楚國騎兵還是馬其頓的夥伴騎兵與帕提亞的具裝騎兵。

    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需要用雙腿緊緊夾住馬身,這對騎兵的訓練水平與時間要求更高,遊牧民族之所以在騎兵方面有優勢,就是因為他們的子弟從小在生產活動中就自然而然進行了騎兵訓練,成本相對較低,而定居民族脫產訓練騎兵則成本非常高,需要國家或者族群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但是成本再高企,不代表沒有無馬鐙騎兵,經過訓練,騎兵完全可以在無馬鐙的情況下騎馬。馬鐙的出現,最主要的意義是降低了訓練成本,使得相關費用能夠轉移到武器裝備的成本上,與此同時,因為門檻的降低,使得更多的騎士能夠參與到騎兵隊伍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逆戰閃電風暴怎麼升級,閃電風暴升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