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把月經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臨前一天為止稱作一個月經週期,每一月經週期平均約28天。按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月經週期分為三個階段:(1)增生期(排卵前期、卵泡期)。相當於月經週期的第5~14天。卵泡分泌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逐漸修復和增厚,血管和腺體增生,卵泡發育直至成熟排卵;(2)分泌期。由排卵起到下次月經來臨之前,即月經週期的第15~28天。黃體生長成熟,並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性激素。在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及腺體繼續增長,並分泌粘液,為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準備條件。(3)月經期。卵細胞若未受精,黃體逐漸萎縮,激素分泌急劇減少,子宮內膜血管痙攣,使子宮內膜缺血壞死而剝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及脫落的內膜碎片經陰道排出。歷時約3~5天,流血量50~100毫升不等。一般女子在13~14歲開始出現第一次月經,稱初潮。45~50歲為月經終止期。人類神經系統對卵巢活動有調節作用,在精神緊張或過度憂慮時可造成月經週期的紊亂。懷孕期與哺乳期通常無月經。
生理機制
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多在28~30天,提前或延後3日左右屬正常範圍。週期長短因人而異,但每個婦女的月經週期必須有她自己的規律性,否則應視為異常。月經週期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下丘腦調節垂體的功能,而垂體又調節卵巢的功能。子宮內膜則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發生週期性變化。卵巢產生的性激素反過來又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影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黃體生成激素(LH)的釋放,即反饋作用。抑制其釋放時稱負反饋,促使其釋放時稱正反饋。在第一次月經週期黃體萎縮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隨之下降,解除了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下丘腦產生的Gn-RH,促使FSH和LH的分泌及釋放。在FSH和LH的協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漸發育成熟,併產生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卵泡成熟後,體內雌激素出現第一個高峰。雌激素分泌量增多,抑制FSH的產生,促進LH分泌增多,出現LH峰,觸發了排卵。排卵後黃體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其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典型的分泌期變化。排卵後雌激素水平暫時降低,隨後又出現第二個較低的高峰。黃體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透過負反饋作用,使FSH和LH分泌減少,黃體開始萎縮。其後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隨之下降,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援,發生壞死、脫落而月經來潮。黃體萎縮後解除了對下丘腦、垂體的抑制,Gn-RH再分泌而開始另一個月經週期。
相關疾病與治療
1、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主要病因在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的失調。對於青春期功血,由於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功能未成熟,與卵巢未建立穩定的週期性調節和正反饋,FSH持續低水平,LH無高峰形成,卵泡雖有生長卻無排卵,到達一定程度,則卵泡閉鎖。雌二醇(E2)偏低不能形成正反饋。而更年期時,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數明顯減少。卵泡對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E2分泌明顯減少,FSH水平升高,因不能達到雌激素的正反饋水平而無排卵前LH峰,發生無排卵性功血。育齡期功血則有多種機制,如受身體狀況的影響,反饋機制不協凋;外周雄激素轉化為雌酮,增加了雌酮轉化而來的E2水平,破壞了E2的週期性變化,使FSH/LH比率失調,無LH峰,無排卵等。亦有不明原因的FSH/LH比率偏低,影響卵泡成熟,E2過低而不引起正反饋,無排卵。治療原則是以週期或序貫補充雌孕激素達到止血或週期性月經的目的,育齡婦女還可進行促排卵,建立正常卵泡發育週期。
2、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是最常見的婦科內分泌疾病之一,最新研究估計,育齡期婦女PCOS的發病率約為4%~12%。PCOS的主要的臨床特徵表現為排卵障礙、月經不調或閉經、不孕、多毛、痤瘡、肥胖等。而其典型的內分泌特徵則是:高LH/FSH比值、高雄激素血癥、高雌酮血癥、高催乳素血癥、胰島素抵抗等。PCOS的主要治療方向是降低LH和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小劑量促排卵以建立卵泡的正常發育微環境。
相關臨床應用
月經週期調控機制的應用對促排卵方案的改進有重要意義。自卵泡期開始的雌孕激素複合口服避孕藥或黃體晚期開始的雌激素補充可以透過負反饋抑制FSH和GnRH升高,避免優勢卵泡過早選擇而改善促排卵週期的卵泡發育同步性。卵巢儲備下降患者,優勢卵泡的選擇可能更早出現,在促排卵週期高劑量FSH激發下,優勢卵泡迅速增大,進而因與其他卵泡因直徑差異太大而閉鎖。對這類患者提前應用激素替代週期來抑制FSH升高,除可增加卵泡同步化外,還可因雌激素的補充而提升顆粒細胞對外源性FSH的反應性,從而增加獲得成熟卵子數目。而促排卵一線藥物克羅米芬正是透過與垂體雌二醇受體結合,抑制E2對FSH的負反饋來增加內源性FSH分泌,達到促進卵泡發育目的。
通常把月經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臨前一天為止稱作一個月經週期,每一月經週期平均約28天。按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月經週期分為三個階段:(1)增生期(排卵前期、卵泡期)。相當於月經週期的第5~14天。卵泡分泌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逐漸修復和增厚,血管和腺體增生,卵泡發育直至成熟排卵;(2)分泌期。由排卵起到下次月經來臨之前,即月經週期的第15~28天。黃體生長成熟,並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性激素。在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及腺體繼續增長,並分泌粘液,為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準備條件。(3)月經期。卵細胞若未受精,黃體逐漸萎縮,激素分泌急劇減少,子宮內膜血管痙攣,使子宮內膜缺血壞死而剝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及脫落的內膜碎片經陰道排出。歷時約3~5天,流血量50~100毫升不等。一般女子在13~14歲開始出現第一次月經,稱初潮。45~50歲為月經終止期。人類神經系統對卵巢活動有調節作用,在精神緊張或過度憂慮時可造成月經週期的紊亂。懷孕期與哺乳期通常無月經。
生理機制
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多在28~30天,提前或延後3日左右屬正常範圍。週期長短因人而異,但每個婦女的月經週期必須有她自己的規律性,否則應視為異常。月經週期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下丘腦調節垂體的功能,而垂體又調節卵巢的功能。子宮內膜則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發生週期性變化。卵巢產生的性激素反過來又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影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黃體生成激素(LH)的釋放,即反饋作用。抑制其釋放時稱負反饋,促使其釋放時稱正反饋。在第一次月經週期黃體萎縮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隨之下降,解除了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下丘腦產生的Gn-RH,促使FSH和LH的分泌及釋放。在FSH和LH的協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漸發育成熟,併產生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卵泡成熟後,體內雌激素出現第一個高峰。雌激素分泌量增多,抑制FSH的產生,促進LH分泌增多,出現LH峰,觸發了排卵。排卵後黃體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其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典型的分泌期變化。排卵後雌激素水平暫時降低,隨後又出現第二個較低的高峰。黃體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透過負反饋作用,使FSH和LH分泌減少,黃體開始萎縮。其後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隨之下降,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援,發生壞死、脫落而月經來潮。黃體萎縮後解除了對下丘腦、垂體的抑制,Gn-RH再分泌而開始另一個月經週期。
相關疾病與治療
1、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主要病因在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的失調。對於青春期功血,由於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功能未成熟,與卵巢未建立穩定的週期性調節和正反饋,FSH持續低水平,LH無高峰形成,卵泡雖有生長卻無排卵,到達一定程度,則卵泡閉鎖。雌二醇(E2)偏低不能形成正反饋。而更年期時,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數明顯減少。卵泡對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E2分泌明顯減少,FSH水平升高,因不能達到雌激素的正反饋水平而無排卵前LH峰,發生無排卵性功血。育齡期功血則有多種機制,如受身體狀況的影響,反饋機制不協凋;外周雄激素轉化為雌酮,增加了雌酮轉化而來的E2水平,破壞了E2的週期性變化,使FSH/LH比率失調,無LH峰,無排卵等。亦有不明原因的FSH/LH比率偏低,影響卵泡成熟,E2過低而不引起正反饋,無排卵。治療原則是以週期或序貫補充雌孕激素達到止血或週期性月經的目的,育齡婦女還可進行促排卵,建立正常卵泡發育週期。
2、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是最常見的婦科內分泌疾病之一,最新研究估計,育齡期婦女PCOS的發病率約為4%~12%。PCOS的主要的臨床特徵表現為排卵障礙、月經不調或閉經、不孕、多毛、痤瘡、肥胖等。而其典型的內分泌特徵則是:高LH/FSH比值、高雄激素血癥、高雌酮血癥、高催乳素血癥、胰島素抵抗等。PCOS的主要治療方向是降低LH和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小劑量促排卵以建立卵泡的正常發育微環境。
相關臨床應用
月經週期調控機制的應用對促排卵方案的改進有重要意義。自卵泡期開始的雌孕激素複合口服避孕藥或黃體晚期開始的雌激素補充可以透過負反饋抑制FSH和GnRH升高,避免優勢卵泡過早選擇而改善促排卵週期的卵泡發育同步性。卵巢儲備下降患者,優勢卵泡的選擇可能更早出現,在促排卵週期高劑量FSH激發下,優勢卵泡迅速增大,進而因與其他卵泡因直徑差異太大而閉鎖。對這類患者提前應用激素替代週期來抑制FSH升高,除可增加卵泡同步化外,還可因雌激素的補充而提升顆粒細胞對外源性FSH的反應性,從而增加獲得成熟卵子數目。而促排卵一線藥物克羅米芬正是透過與垂體雌二醇受體結合,抑制E2對FSH的負反饋來增加內源性FSH分泌,達到促進卵泡發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