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鳴蒼穹
-
2 # 肖老師英語課堂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了我就從一下三個階段分別說一說。
小學階段,
一至三年級。這一階段學生年齡小,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的時間進行照顧。孩子一般都可以好家長良好溝通。
四至六年級。學生經過第一次發育,身體心理發生很大變化。身高有點超過了媽媽,心理上渴望老師,家長,同學的尊重。學習任務,難度增大。家長要適當引導,積極面對學習生活學中的困難,既要保護孩子想要長大,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又要防止孩子變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受不得半點委屈。
初中階段,
初一,初二。青春期到來,孩子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對待學習,老師,同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自己的事情願意自己解決很多事情不和家長溝通了。這都說明孩子已經長大。家長們不要著急,孩子不說,說明他認為事情小,或者他可以搞定。沒有必要說。家長可以透過老師,班級群來了解學生的動向。在家裡家長不能要求孩子必須按照你的方式來怎麼樣,這樣只會把他推得更遠。天下之美,美美不同。你美我美,天下大同。
-
3 # 阿娥你好
問題有點籠統,不知道問題裡的孩子上學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不同學齡處在不同環境的孩子,和父母交流的內容和目的不同。
父母和孩子“談心”,聽比說重要,懂比聽重要。
孩子和父母交流溝通,是情感需要,更是成長需要,孩子注重交流的質量,如果交流對孩子有切實的幫助,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正面積極的迴應,溝通後得到心裡預期的結果,負面情緒得到了緩解,困擾煩惱得到了有效建議,不可能拒絕再次溝通交流。
因為所謂的“談心”出了問題,父母出於“好意”,在疼愛之餘告誡兒子在大學如何和老師同學相處、談戀愛注意事項,還有什麼自律勤奮上進的一堆大道理,兒子聽的不耐煩,父母說的口乾舌燥,每次談話都以雙方說不到一起甚至起了衝突而結束,短暫的相聚結束了,兒子不開心的回了學校,留下父母在家面面相覷,一個嘆氣,另一個流淚,為什麼呢?
因為雙方交流沒在一個“頻道”上,壓根沒明白對方遇到了什麼,什麼地方需要幫助,沒弄清對方想什麼,想要什麼,又如何為對方提供有用的建議呢?
“談心”的目的是為了“交心”,交不了心,“談心”就沒了意義。
父母是有經驗和閱歷的成年人,肯定能幫到孩子,但怎麼幫,以什麼形式幫,怎麼能做到恰到好處的幫,最後皆大歡喜,其實有個技巧,就是孩子主動求助或父母“引誘”孩子聊聊ta的新環境以及裡面的各色人事,只要父母有耐心聽,不隨意說教,孩子很樂意分享見聞和感受。
高質量的一次“談心”勝過低質量的無數次“說教”,“談心”是個技術活,現在的家長是從前的孩子,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的家長,讀懂自己才能讀懂孩子,怎麼辦?學習親子關係的構建知識,增長了學識,提升了能力,和孩子心有靈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4 # 微塵唯愛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如果只是上小學,孩子不是不跟爸爸媽媽談心,孩子還不知道如何跟爸爸媽媽談心。這個時候的孩子基本沒有什麼過於複雜的想法,有些想法還不太會表達,那麼這個需要爸爸媽媽主動去引導,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學校、老師、同學,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無論孩子是否說的對或者錯,都不要發脾氣,爸爸媽媽只需要好好引導就好了,這個習慣養成了,小學階段基本不用擔心了,孩子會把自己的心事一一說給爸爸媽媽的。
如果上初中,不談心就要多關注了。但是不能說家長對孩子不關心,而是孩子有了更多獨立自主的想法,小學時奠定了基礎,爸爸媽媽是個談心、傾聽的好物件,他們會主動說的,如果孩子不這麼認為,那也就更需要家長努力獲得孩子的信任,耐心和孩子溝通。
高中、大學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了,適當儲存自己的小秘密是被允許的,只要大方向不錯就好了。
孩子願不願意和爸爸媽媽談心,主要看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爸爸媽媽是否是一個傾訴的好物件,是否能給出中肯的意見。
-
5 # 一轉之念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會從我們這20年的心理諮詢的經驗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做父母的會發現,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很願意回來和父母說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小學的早期其實孩子也很願意和家長交流內心想法的,我們有個普遍認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願意和家長談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只要迴應得當,孩子會一直和父母聊心事的。
我們先來看看孩子是怎麼會關上心門的呢,其實是從小學開始的,小學階段的早期,孩子很願意回來和家長交流學校發生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的迴應很重要,比如我們做心理諮詢的一個例子,一個2年級的孩子,姑且叫小紅吧,有一天回家和媽媽講班級裡有個同學小強,偷了小麗的橡皮,結果小麗去告訴了老師,老師批評了小強。事情就這麼一個事情,孩子回來和媽媽一說,媽媽立刻覺得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於是對小紅說:你覺得小強做的對不對啊?小紅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偷東西的是壞孩子。媽媽:嗯,那麼你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啊?小紅說:我不會,我是好孩子!媽媽仍然不放心繼續BABA的教育了一番。小紅很沮喪,本來就是回來和媽媽說的一個事情,最後變成了對自己的教育,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樣的情況發生多了之後,孩子就不再願意回來和媽媽說了。
總結:其實無論多大的孩子,你想要關閉他和做父母談心的通道,只需要每次他來談心的時候,不斷的評價和否定,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想,你應該怎麼想,怎麼做。慢慢的,他就不願意和你再談心了。我們的心理研究經驗表明,12歲以前的孩子,只要家長和孩子親子關係建立的好,青春期的時候,照樣能有很好的交流。
所以保持爸媽和孩子談心有個秘訣,就是少評判,多傾聽!孩子的想法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此刻在這個年齡段對事物的認知,他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認知,同時隨著他的長大,會有新的體驗,也會對事物有更新的認知,這就是成長。急於把一個成年人的認知灌輸給孩子,往往讓孩子無所適從,他會感覺到你對他的不理解,許多孩子對我說過,和爸媽沒什麼好說的,都是講道理。可是有些道理,家長說起來容易,自己都沒做到。
我自己的孩子目前已經工作幾年了,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最好的朋友就是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回來都會和我交流。我自己作為媽媽的經驗,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無論他和我說什麼,我都是以傾聽為主,不評價,不說對錯,常常會問的是你是怎麼想的,你的感受是什麼?假如他問我的意見,我只會說我的想法,同時表明那只是我的想法,不代表是完全正確的。就這樣,由於我們溝通暢通,我真正的見證了孩子的思想是怎麼成熟的,同時會欣喜於孩子的智慧。
所以各位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給空間,見證他們的成長吧!!
回覆列表
謝邀,孩子以前沒有接觸太多事物,進入學校後接觸面一下擴大了很多,透過老師和同學瞭解的也更多,思維方式也產生了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性也越來越強,而家長可以說還是一成不變像孩子小的時候一樣對待,這樣就產生了所謂的代溝,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多多站著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否則很難跨越這條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