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兄弟文化
-
2 # 王貴成
系統地讀《資治通鑑》是在2014年,前一年本人剛獲鳳凰網2013年十大文化歷史博主的榮譽,雖然在以前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已經讀過二十六史中的足本和選本,蔡東蕃先生的12本《歷代通俗演義》也看了兩遍,但仍覺對中國歷史的總體把握不夠,於是開始苦讀中華書局的18本《資治通鑑》,結果一讀進去就被完全迷住了。那精湛優美的文字,對歷代王朝興衰得失的精彩演繹,既博採眾長又獨樹一幟的歷史評論,讓我體會到了真正的讀史之樂。那大半年時間,我幾乎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了,一回到家就讀,晚上失眠開燈繼續讀,高考完後的近三個月時間更是夜以繼日地讀。對那些英雄聖哲的縱橫捭闔精彩人生,我是擊節讚賞,對末路王朝末世人物的悲劇人生,我是仰天長嘆。
讀完司馬溫公的這套《通鑑》,我又買來讀了浙江吳海京先生積十年之功寫成的六大本《資治通鑑續紀》。為了加深理解,我又讀明末王夫之先生的《讀通鑑論》,對中國歷史的把握這才有了點小小的底氣。
到了第二遍讀時,我又買來線裝書局的20本《資治通鑑》,這套書的優點是註釋非常詳細,再參考著讀南宋袁樞編撰的《通鑑紀事本末》,就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清人王鳴盛說得好,《資治通鑑》"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當然,本人只是一個小小的民間業餘治史者,能讓讀史延長我的精神生命,此願足矣!
(下圖是本人藏有的有關《通鑑》的幾種書籍)
-
3 # 青澀老男人
真正嚴謹歷史的人,前四史和資治通鑑是必讀的,但是資治通鑑是編年體,看它要對照歷史年代表,不然現代的人不習慣。 24史良莠不齊,唯獨資治通鑑從戰國到宋,權威而詳盡地寫下了宋以前的歷史,基本再補一個史記,中國宋以前古代史就係統了。
資治通鑑文采也不錯,不像後漢書詞彙經常偏僻不好棟。 如果覺得不好懂,可以先看張居正給萬曆小皇帝教學的,白話說明的資治通鑑,或者柏楊等白話資治通鑑。
我以為,對歷史感興趣的,是必讀的。
-
4 # 人間丹書
《資治通鑑》開篇臣光有云:“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馬光這一開頭及其精煉的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禮教關係,若要想深細的瞭解《資治通鑑》,首先就要在這一句話上深深的思考。
《資治通鑑》這本書不單單是一部史學的佳作,它更多的是在歷史的記述中深深的給我們傳達了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政治的絕對傾向,國家中央集權的統治脈絡,那是根深蒂固的,是時代不可磨滅的!
為什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會是這樣?為什麼歷史上的各種人物雖然輪番登場,但是開始,過程,結果都極其的相似?
首先,這離不開“儒”學,而這裡的儒學並不是當年孔子一以貫之的“仁”!而是融入了法家,道家,佛家以及當年董仲舒對儒家文化的三綱五常的總結,最終把一種文化類的學術思想變成了封建社會的政治要求,統治手段,深深的滲入到了幾千的社會之中。
其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禮,分,名在整個封建社會的重要性,換言之就是階層統治的分化和不可逾越的特性。只有讓人們固定在特有的階層中才會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層層分離的封建社會架構,才能使得統治以及國家得到相對的穩定。
最後,司馬光對歷史上每一件事情的描述,以及對人物隱形的評價,依然是完全遵循著以上所有的社會價值的衡量標準。
可能在今天看來這也許是一種落後的社會表現形式,司馬光的評價也過於固化。但放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這可能是極其大成的管理模式,而司馬光在那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是不可能有超越思想意識的突破。國家君主需要一種這樣的方法挽狂瀾於既倒!
總而言之《資治通鑑》是繼《史記》之後的鴻篇鉅作,是歷史的一面照妖鏡,我們都應該去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
-
5 # 傷心淵
不太喜歡。司馬光偏見太多。批判秦始皇,抨擊“暴秦”。然而,統一中國,才真正打翻那些古來的獨立諸侯國,建立統一的基礎,之後列朝都是繼承這一傳統。列國千百年獨立,不就成四分五裂的歐洲了嗎?
貶低漢武帝。漢武帝真正建立的華夏威嚴。軟弱苟安的宋人看不起漢朝。卻沒想到宋朝的結局是極為屈辱的。
貶低改革派,稱為亂黨。對宦官專權的態度極為曖昧。
華夷之辯,這方面觀念淡薄。對北虜(遼)態度曖昧。對兒皇帝沒有批判。對西晉末年亂世裡的虜酋態度曖昧。
對劉邦和劉秀的描寫,過於天命。當然,可能史料便是如此。
其他的,編年史本身的問題,就是事件的持續發展變化,記述非常凌亂。大約要參考《紀事本末》之類。
《資治通鑑》還算翔實。但也算不上神書。
-
6 # 品味通鑑
如果不算在課本上所學以及零星的選讀,那麼我真正完整而又系統地讀通鑑始於大約十年前。當時,全套二十本的通鑑就整齊而靜默地排列在書架上,排列在市圖書館幽暗的借閱室裡。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它的風格,繁體豎排,古樸而又莊重,這才是是歷史書的樣子!尤其是它的版本——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拿在手裡令人親切而又敬畏。
我記得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它通讀了一遍。閱讀之初,我對它那大量的註釋(有時一條甚至一句話之中就有許多)很不習慣,猶如在一個想要快跑的人腿上加了束縛一般,這樣就把書讀得支離破碎了。可是由於文化斷層的原因,有時候離開了這些註釋,我又無法讀懂原文,或者讀懂了但不能曉暢其義,而且這些註釋裡面告訴我的有些是追本溯源的東西,或者是一個姓氏的緣起,或者是一個地名的演變,或者是一個制度的沿革,或者是一個字一個詞的本義,真是洋洋大觀矣!後來,我逐漸摸索出了一個三遍讀懂通鑑的辦法,那就是:第一遍只看原文不看註釋,第二遍看原文但重點是看註釋,第三遍不再看註釋而只看原文。藉助這個辦法,當我耐著性子慢慢去咀嚼並品味它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是真正愛上了它。
後來,我又借閱了一遍。當我終於決定要擁有自己的這樣一套書時,於是在網上買了一套1956年版的通鑑(此外還有同樣風格的前四史)作為收藏。但書是用來讀而非用來裝飾的,所以我決定三讀通鑑。我這一次重讀是有點雄心的,不僅要讀,而且還要品味一下,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考慮到還要讀別的書,所以我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就是以每三個月一本的進度去品味。我相信,當我完成對這煌煌二十冊鉅著的品味時,無論它還是我,都會有著深刻的變化的。
回覆列表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就是家喻戶曉砸缸救人的神童主人公)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前後歷時19年才完成。書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00多年的歷史。
史上有名的“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宋神宗對此書的評價。全書分294卷,約300多萬字。毛主席竟先後批註了十七遍,偉人就是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