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丫的魔法棒

    古代是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臺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臺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臺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臺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臺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臺北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臺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臺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臺北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臺北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臺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臺北時間21時至23時)。

    當有太陽和月亮時,是用立在地上的竹竿的影子長短來對應時辰,當雨天或其他看不到太陽月亮的時候怎麼辦呢,後來聰明的古人就發明了沙漏,於是他們就選擇用沙漏來粗略估算時間,一個沙漏完全漏完要多長時間,然後把它轉個方向繼續計算。這樣子雖然麻煩了一點,可是也是一個很好的計算方法,不受天氣的影響。

    還有一些土辦法比如靠一些動物。說古代有聞雞起舞的故事,雞到了某一個時間,就會叫喚,以此來差不多定個時間。

  • 2 # 伊陽1052

    古代時候,鐘錶尚未發明,人們判斷時辰,主要靠太陽。聰明的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根據一年四季太陽執行規律,不同的季節,太陽所處的不同的位置,總結出判斷時辰的方法,並根據這個原理髮明瞭日晷。

    日晷由晷面和晷針組成,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

    但是到了陰雨天或夜晚,日晷便失去了作用,聰明的古人,又發明了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工具,這就是漏刻。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帶有刻度的浮劍。根據水流到壺中,劍桿的浮沉刻度來計時,為了更精確,又發明了多級漏刻。

    除此之外,還有以沙代水的沙漏,以耗油量來計時的燈鍾,燃香的香篆鍾等。

  • 3 # 戴草帽的小老鼠

    古時候判斷時辰主要看太陽,雖然有時下雨會影響到時間記錄時辰,但這還是影響不了人們記錄時間。這裡講講有關中國古代記錄和判斷時辰的幾個方法。

    古人把一天的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用十二地支表示,即從子時到亥時共十二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相當於今天的23點至1點,丑時則相當於1點至3點,以此類推。

    在時間判斷上,古人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直接肉眼看太陽或者月亮。古人有專門從事這個工作的人,這些人白天看太陽,比如用插杆看影,晚上則是看月亮,然後記錄下時間, 儘管誤差很大,但人們仍以他們的說法為標準。

    二、日晷。 後來人們發明了日晷針盤,晷盤上刻著表示不同時間的記號,盤中心有一指標,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哪個記號,就代表當時是什麼時辰。

    三、漏壺。由於陰雨天沒有太陽,另外晚上記錄誤差太大,所以人們又發明了漏壺。漏壺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注水部分的一個或幾個壺子,另一部分是接水的壺子。接水的壺子上刻有記錄不同時間的記號,當所接的水蓋到某一時刻記號,那就是當時的時辰。 由於水有時會因氣溫變化而影響計時精度,人們也用沙子代替水,所以也叫沙漏。

    四、古人還有使用燃香或者蠟燭的計時方法,這些多見於民間。

  • 4 # 東籬梧桐雨

    古時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陽的影子來計算時間的,可是一旦遇到陰雨天或著黑夜的話,這兩樣東西就會失去作用,那在陰雨天古人又是怎樣計時的呢?

    漏刻

    為了不受太陽的影響,在陰雨天也能準確知道時間,古人發明了“漏刻”這種計時工具。就是在一個大水壺裡裝滿水,水壺的底部有一個小孔,再在水壺中間立一個標有刻度的尺子,這樣隨著水慢慢滴出,水平面慢慢下移,就可以從桶中刻度尺上讀出時間。

    在當時漏完一壺需要大約15分鐘,這也是我們現在把15分鐘稱為一刻鐘的由來。

    可是,這種計時工具有一點很不方便,那就是要有一個專門在漏壺旁邊,等水流完了再往裡添水的人,非常麻煩。要是這人開個小差,忘了添水,那不是要搞錯時間了。

    後來人們經過改進做出了多個漏壺疊加在一起的漏刻,這樣一天只要加一次水就夠了。

    香篆鍾

    在唐代時期,宮廷中流行一種燃燒香來計時的方法“香篆鍾”。

    它是一種用黃銅做成梅花形狀的盤在,盤子內的梅花有五個花瓣,在每個花瓣上纏繞一圈盤香,然後點燃香,看香燃燒的多少來計時。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常見。

    大明殿燈漏

    這可是一個高大上的計時工具,是由明代科學家郭守敬發明的。它的內部是由複雜的機械結構組成,從外觀上看卻十分的有意思,有點像古時用的走馬燈。

    它的外觀上部有十二個木人,每個木人都手執一個時辰木牌,當某個時辰到來時,它們就會在四個方向的門內執牌報時。門內另有一個木人用手指著刻數。

    在燈漏的下部四個角的位置,各有一個木人手執“鍾、鼓、鉦、鐃”。一刻鳴鐘,二刻擊鼓,三刻擊鉦,四刻擊鐃。

    在時初、時正時這些響器也要鳴響。產生這些動作的機構都隱藏在櫃子裡,用水來做動力驅動它們。

    五輪沙漏

    由於漏刻是使用水來計時,它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在北方,冬天天氣比較寒冷,會影響水滴漏的速度,於是後來又衍生出了”沙漏“這種計時工具。

    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

    它的流沙是從上端的漏斗形的沙箱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裡,從而驅動初輪,以此來帶動各級機械齒輪祖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標,指標安裝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顯示方法與現代時鐘的表面結構幾乎完全相同。真是為古人的智慧感到震驚啊!

    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杆裝置,以此帶動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時,這兩個木人就會自動擊鼓報告時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team上差評最多的遊戲是什麼?你最喜歡steam裡的哪款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