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劉向雄
-
2 # BK百科
古代沒有身份證,但是也有證明身份的牌子,沒有現在身份證號,男女 住址 出生年月!
古代有身份的人,例如官府的,會有姓名,職務資訊只限本人使用,如果只有職務沒有姓名的可以繼承!平民只有姓名!樣式每個朝代不一樣,有玉的,鐵的!或者其他材質的,形狀不一樣
我們也可以稱為腰牌!
這也是身份的象徵!
最早的有魚形的!
總之每個朝代都有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物件
-
3 # 朝暮九歌
先說一個扎心的歷史,古代身份證那真的是有身份的人才有的證明,平民只有戶籍記錄,離開家鄉超過百里路就要地方官開具一張路引,沒路引亂跑的抓到就是關牢裡。
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發明了第一張身份證:照身帖
應該是一式兩份,本人帶著竹刻牌子,官方持有一份帶有身份的畫像和一些描寫特徵資訊的記錄本。
所以檢查的時候一看有沒有照身帖,二看是不是人帖對應。雖然不能像現代身份證這麼便捷,但要知道這是誕生在距今2000多年的東周時期!
(照身帖,由竹板打磨光滑細密製成,內含持有人頭像和籍貫資訊,上圖為官方持有)
隋唐朝廷發放給官員的身份證,材質木頭或者金屬,形如魚形,分陰陽兩片,上鑿小孔,方便系佩。
(圖為唐朝官員隨身攜帶的魚符)
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新唐書·車服志》意思就是帶著魚符來表明身份等級,應詔出入宮門之用。
(武則天當政時期,號稱玄武轉世,所以改魚符背面為烏龜樣式,稱作“龜符”)
宋代不再使用魚符,直接於袋上用金銀飾為魚形
(圖為金魚袋)
咱們熟知的蘇東坡曾被賜予銀魚袋
明代影視劇裡經常可以看到錦衣衛掏出腰牌來證明自己身份
稱作“牙牌”,材質為象牙、獸骨、木材、金屬。
清代官帽上的帽珠材質直接對應官員階級,寶石珊瑚貴之,水晶玉石次之,最低一等是金屬。包括官服上繡畫,文官補飛禽,武官補走獸(衣冠禽獸就是指的清朝官服),衣服上的蟒數量爪子數量,甚至出行的轎子也是身份證明,一品二品三品大員八抬綠呢大橋,四品就只能四人抬藍呢轎。所以走在路上什麼品級一目瞭然。
喜歡文章的點下
-
4 # 微暖1685
在現代,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調侃說“你也是一個有身份證的人”,在當今社會身份證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東西,不僅生活中經常用到,他也是證明我們真實身份的重要憑證。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良民證”這種東西,那麼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的,是否同現代人一樣也有身份證?
嚴格意義上來說,古代人是有身份證的,但只限於官員帝王,普通的百姓和軍隊裡計程車兵是沒有身份證的。那個年頭擁有身份證的人,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通常會把百姓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得輕易離開,百姓是有戶籍的,如需離開一百里以外的地方,則需要透過官員開具路引放行,有點像通行證,如果沒有這個通行證被抓到可是要被治罪的。對於官員來說,他們的身份象徵要追溯到秦國的商鞅變法,當年商鞅變法的時候,制定了戶籍制度,就是給每個官員一個貼身符,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影視劇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王宮貴族會在身上佩戴一個玉佩,上面刻有特定的圖案或者是文字,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憑玉佩就知道是何人,但這僅限於少數人。商鞅變法的時候,就給官員設計了一個照身帖,出行住店時都要帶上這個東西,不然就是違法的。
到了唐代,這個證明人身份的東西演變成了魚符,這個魚符做的確實很像魚,中間還有孔,可以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除此之外,魚符還分左右,左魚符要放在當時的內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右魚符自己保管,隨身攜帶,作為身份的證明和需要時使用。後來又演變成了龜符,但龜符隨著武則天的去世也消失了,但卻留下了金龜婿一詞,金龜婿是民間優質女婿的意思,金龜符代表著此人位高權重,所以誰家女兒要是找了一個以金龜作為身份證的男人,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會有人問,那除了普通百姓和官員,那些特殊群體是如何辨別身份的呢?這裡的特殊群體主要是指和尚還有犯罪分子,由於和尚工作的特殊性,經常要外出乞討和去外寺進行學術探討,出行的頻率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古代和尚也是有自己的身份證的,那東西叫做度牒,相當於現在的工牌,上面會詳細記載這個和尚是哪個山頭的。而犯罪分子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人,所以一般被刑滿釋放的人都會在犯人臉上刻字,這樣便於區分普通老百姓和罪犯,水滸傳裡,許多梁山好漢臉上都刻有字,在古代他們還是挺顯眼的
明朝的時候又演變成了牙牌,牙牌也就是一種小片,上面錄入的身份資訊也增加了,而且牙牌也分等級,有象牙製作的,還有獸骨、金屬、木頭等製作而成。到了清朝後期,演變成了腰牌,上面刻有姓名、年齡、官職等,而且還會把相貌特徵寫在腰牌上,以防有人冒充,算是挺先進的了。 每個朝代的身份證樣式都不一樣,都在不斷變化,但他的基本內容和作用都差不多,而在今天身份證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如果沒有身份證基本上寸步難行,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回覆列表
看《大秦帝國之裂變》,其中有個情節是商鞅試圖逃出秦國,被公子卬逼回,決定回咸陽自首,晚上去找了間客棧投宿,結果因為沒有身份證明不能投宿。劇中客棧老闆要商鞅出示的身份證明叫‘‘照身帖’’。
據考證,商鞅變法,其中就有‘’鼓勵告發作奸犯科者,知情不報者與奸人同罪‘’,如何區分‘‘作奸犯科者’’,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個身份證明,若有被官府通緝的,就容易區分出來並舉報。由此發明了——照身帖 。
‘‘照身帖’’由官府發放,貼身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據說有畫像和相關的籍貫資訊,外出遠行者及夜宿旅店者必須出示本憑證,否則關口不可放行,旅店不得留客,違者嚴懲。這算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身份證了。
秦之後就很少聽說有‘‘照身帖’’了,或許是‘‘照身帖’’的防偽程度不高,而且對於大多數不外出的人來說,並沒多大的作用,放在家裡久了,也許就找不到或者被蟲蛀掉。
之後還出現了證明官員身份的‘’敕牒‘’和‘’告身‘’,如《西遊記》中唐僧攜帶的‘‘通關文牒’’就屬於這一類。另外,在唐朝,因為官員常常需要外出公幹,還發明瞭隨身攜帶的“魚符”和“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沒有官員這些‘‘魚符’’的,最適用的就是‘‘介紹信’’了!有事外出到外地,需要到官府開介紹信,證明身份,才能辦事和投宿。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直到‘’居民身份證‘’出現以後才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