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律明

    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六國形成了絕對優勢,天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兼併了六國。

    《史記》中還列舉了秦始皇在併吞六國中穿插了粉碎了嫪毐呂不韋、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統一中國後,議帝號、改曆法、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字、南取南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焚書坑儒等等。

    與此同時,《史記》中也記載著贏秦是華夏民族之一,黃帝一脈中有一個叫“女修”的,女修吃了一個燕子蛋,生下了贏姓的祖先。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世代為周王室養馬。然而,《史記》也流露出秦祖先是“西戎丘”,就是被周朝認為的蠻夷。

    1998年,考古隊在現在的甘肅禮縣發現了秦始皇祖先的陵園,這是兩千七百年前的秦先祖西垂陵園,也證明司馬遷是知道秦的祖先是西戎。一個西戎(蠻夷)將講禮儀的周朝遺留下來的六國給滅了,儒家(司馬遷)認為是大逆不道。所以,在《史記》中司馬遷暗指秦始皇是呂不韋是私生子,嫪毐的陽具能夠翹起車輪,嫪毐與秦始皇母親(趙姬)生下了秦始皇的兩個弟弟,焚書坑儒等等,醜化秦始皇。

    總的來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歷史上他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他的不朽的貢獻一直遺留到今天,他是中華民族中最偉大的人物。儘管,儒生們對他貶大與褒。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梳理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秦始皇統一的七國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

  • 2 # 鄒洲

    始皇一統六國,這是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沒有之一,從這時開始為以後的幾千年中國的大一統時間多過分裂時間打下堅實的基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合”便是以始皇一統六國為基準,也是後世天下英雄豪傑之士(帝王)之榜樣。

    當然也有很多人詬病始皇殺伐太重,如“焚書坑儒”,阻礙自由進步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為後世帝王所學習,如歷朝歷代的“文字獄”。在這裡我想說這些人是沒有用心去研究歷史,“焚書”焚的是什麼書?並不是歷史課本上所說的除秦國以外的其他六國的書,而是指書法,是指以六國書法寫的書,但是這就不代表始皇把當時的天下除秦國喜歡的書籍都燒了。舉例說,同一本書用六種文字書寫的,現在只留下一種文字書寫的,其他的都不要。所以“焚書”不是燒書籍,而是書法,目的是“書同文”;“坑儒”呢?也不是活埋了天下所有讀書人,而是殺一儆百的坑殺了六國中不願意“書同文”的會寫字的人。其實在始皇一統六國後,下令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在有秦一朝並沒有完成,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真正完成,要說第一個阻礙進步自由思想發展的卻是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至於有人說始皇以百姓血肉修築長城,是為了他自己的江山社稷,這不假,但是這江山社稷是他秦始皇的,有何嘗不是天下百姓的呢?以一代人之血肉修築長城禦敵於關外,保後世子孫幾代之安寧又何錯之有?有秦一朝關外遊牧強敵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長城以內燒殺搶掠。

    有人說,在歐洲地中海周圍面積不如中國大,可也有英法德意西等世界強中國產生,中國有何必一統呢?說這話的人要麼是迷信西方的崇洋之徒,就是不瞭解我中華民族之特性之人。在我華夏幾千年歷史文化中,我們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民族,農耕文化的主體就是土地,中國曆來就是耕地面積分佈不均衡的,中國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人口和耕地,誰的耕地面積大,人口就多,國力就強盛,國力強盛就想獲得更多的耕地面積,結果只能不停的戰爭。再看歐洲,以歐洲文化的發祥地希臘的城邦文化為主,商業貿易發達,又靠近海洋,促使海上貿易發展,商業貿易的發達使得各國對土地的需求並不重視,所以各個城邦國家之間因為土地發生戰爭不多,反而是因為商業貿易爆發戰爭,戰敗一方往往是支付鉅額賠款而結束戰爭,並不會失去國土和人口。當然也有人會說在歐洲歷史上亞歷山大,凱撒等都曾一統歐洲,建立強大的帝國,並延續幾百年,為什麼現在的歐洲仍然是這麼多國家?那就是因為這些建立歐洲一統的牛人們沒有始皇帝牛,沒有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現代的歐洲也意識到了,所以才建立了歐盟。想想如果歐洲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且又以商業貿易和海上航運為主體文化,現在哪還有什麼美國,俄羅斯以及印度等南亞呢?即便是我們中國估計也夠嗆了。

  • 3 # 洛水清風

    能稱得上千古一帝者,唯有秦始皇。中國自秦代以來,雖有分裂,但大一統的思想始終是社會的主流,是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這都得益於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偉大變革。從此,不論你是南方人,或北方人,儘管語言不同,但寫出來文字是一模一樣。這不僅凝聚人心,更增加民族的認同感。還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為經濟貿易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這就是大一統思想雛形,這就是中國能從多次分裂走向統一致勝法寶。

    反觀歐洲,儘管都是拼音文字,英國的不識法語,法國的不識英文,德國還為自己獨特拼音文字感到驕傲。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都在歐洲,也給歐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說白了,就是有人想統一歐洲,但因為文字不同,想統一歐洲簡直是痴人說夢。如今,歐洲弄了歐盟,表面看一團和氣,其實也是矛盾重重,各國為了獲得最大利益,更是勾心鬥角,英國退出歐盟,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讓大一統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中國很可能就是歐洲的翻版,很可能造成王國甚多,八百諸侯的分裂局面,為了各自利益,隨時都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人民將永無寧日。所以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苦了那時,利在千秋的豐功偉績。

  • 4 # Edwin樂心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開疆闊土,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制度,創立了郡縣制度;修築長城,為中國歷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李贄稱為“千古一帝”,也可以說是“千古英雄”。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可列為以下幾點:

    一、政治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儘管秦朝很短暫,但秦始皇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模式卻得以延續,這樣的影響是任何一個王朝和皇帝都很難與之相比的。

    二、疆域上: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為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疆域基礎。

    三、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四、文化上:廢六國文字,統一使用“小篆”,後又創立“隸書”,促使漢字筆劃的簡化。

    秦始皇雖對歷史有巨大貢獻,但秦朝卻只有十五年國祚,歷三世而亡,秦始皇也多被後世稱為“暴君”,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未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可以說用“功過參半”、“褒貶不一”來形容他非常恰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吊蘭可以地栽嗎?該怎麼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