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造就
-
2 # 三月風子5II8
首先把外星的智慧生命以我們的認知標準稱作“外星人”,就有點先入為主的意味,很多人一看到“外星人”,自然就想到跟人差不多,有五官、有四肢,然後科幻電影在大眾認知基礎之上,對人進行各種拉皮,於是無形六色的外星人就出來了。
人類如果繼續進化會變成什麼樣?
很多科學家預測,隨著人類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完全可以依靠VR技術,在虛擬的世界裡,讓機器替代者去完成一切的任務,VR技術與人的思維進行連線,人就可以完全在虛擬的世界裡生存,那樣人類由於足不出戶,運動功能會逐漸退化,變成大腦袋、大眼睛、細胳膊細腿的模樣。熟悉吧?沒錯,跟早期熒幕的外星人形象會很相似。
科幻電影“低等生命”級外星人
好萊塢創造了無數經典的外星形象,除了比較像人類的,還有很多獸類的如“異形”“鐵血戰士”等等,甚至很多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居然像地球人的寵物。他們的形象,前者更接近地球爬行動物,後者的臉型就像昆蟲的放大版。
人是否就是好看和強壯的生命體
一頭母豬肯定不會覺得,一個帥哥會比一頭公豬要帥。別說跨界的審美觀不一樣,即使是同界的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審美觀念也不同。所以,所謂的好看,不過是在完美生物體之上的微觀內部審美標準,我們看螞蟻長得一樣,螞蟻看我們長得也一樣。人類是最強壯的生命體嘛?人當然很脆弱,把人扔到原始森林裡,除了貝爾沒有幾個能活過十天的。我認為完美的生物體,不僅智慧發達,更有能不被傷害的肉體,甚至就沒有有形的身體。
親你們在哪裡?
按照銀河系類地行星能誕生生命的最低機率來計算,整個銀河系至少應該存在10000種文明,但是,我們至今為止一個文明也沒發現。費米悖論告訴我們,可能我們處在銀河系的邊緣地帶,沒有被殖民星球所發現。還有一種可能,外星的生命形式跟我們想的就不是一回事,誰能說矽基的石頭就不是生命呢?
地球生命的誕生像浪漫的首詩
曾經有過科學家曾經說過,地球的生命可能是宇宙唯一的生命。地球最原始的生命誕生,有多麼的浪漫,可以這樣去詮釋,具有最原始生命的細胞的DNA合成的鹼基對,絲毫不差的拼接在一起,就像從天上撒下ABCD等字母,而這些字母絲毫不差的,拼寫出一本莎士比亞全集。所以說地球生命的誕生,浪漫的像一首詩。因此地球的生命形式,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宇宙有外星生命,那麼也絕對不會長的像是“人”
外星生命有形無形、大小相較
《莊子》書中記載“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幾千公里大的物體之上,我們能感知他是生命嗎?進而言之,如果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呢?我們能感知到嘛?如果我們的整個銀河系,不過就是一個生物的器官,我們不過是寄生在某個器官的病菌,你能感知這個生命體嗎?再者,外星生命體可不可以就是一段資訊、一團能量?也不是沒有可能吧?
如果存在外星生命,他們的進化,比我們早幾十億年,這種生命體,自然就是無生無滅,永恆不變的生命體。
回覆列表
外星生物長啥摸樣?進化論中可能有答案
“吉姆,這是生命,但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經典科幻劇《星際迷航》里斯波克(Spock)的這句臺詞或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那個時候我一直很納悶:如果根據地球(或瓦肯星)的標準,那些外星生命很難辨識,斯波克又是如何知道它是生命呢?
來自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的一組科學家可能知道答案。他們說,不要去尋找面孔、眼睛、四肢,或地球生命常見的明顯身體組織,也不要去考察什麼生命化學過程。相反,我們要尋找那些自然選擇的印記。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自然選擇居於核心位置。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有利的適應性得到保留,並在種群中不斷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越來越能夠適應自身所處的環境。
科學家在推測外星人看起來可能是什麼樣子。
這導致從表面上看,生命天生就適合自身環境。然而,這裡面沒有什麼魔法,有利的適應性讓這些生命實體能夠活得更長,繁衍更多的後代。所以,自然而然地,適應性最強的生命成了種群的主宰。
自然選擇會延伸到個體細胞的層次,艱難的環境迫使細胞為了共同生存而一起合作,繼而構建出複雜的細胞、多細胞生命、動物以及之後的社會結構。
包括塞繆爾·萊文(Samuel Levin)在內的論文合著者表示,要辨識外星生命,我們應該尋找的正是這種複雜性和合作現象,而不是小綠人或大獠牙(好吧,反正不一定要有這些東西)。這種方法還可以讓我們避開那個棘手的問題,即定義生命是什麼。
多年來,很多人嘗試對生命下定義,這些努力都在某個地方陷入了困境。舉例來說,有人認為,生命的決定性特徵是,它必須能夠再生。那個,火焰能夠再生,但我們不能說火焰是有生命的。再有就是騾子:它們通常沒有生育能力,但顯然是活生生的生命。
再比如“生命必須基於碳元素和含有DNA”,這樣的化學定義也沒有更高明,因為它們完全沒有根據,我們根本不知道其他化學物質是否可以生成DNA這樣的自我複製分子。矽元素擁有碳元素的一些特徵,所以在合適的條件下(不管那些條件是什麼!),可能會有矽基生命出現。
論文作者回避了這些事情,將找尋的目標對準複雜性和合作的出現。他們寫道:
“特別是,地球上覆雜生命的演變似乎取決於少數幾次所謂的個體重大進化轉變。在每一次轉變過程中,一組之前可以獨立自我複製的個體合作形成了一種更復雜的新生命形式,或者說是更高層次的生物體。”
這也包括人類在內。我們是一起合作的細胞的集合,而個體細胞本身也是更小子單位(比如細胞核以及負責提供能量的線粒體)的集合,這就像是分子層面上的俄羅斯套娃。這些變化是由自然選擇推動的,因為它們讓曾經相互競爭的生命實體為了共同利益而攜手合作。
Octomite:這是科學家虛構出來的複雜外星生命例子,它經歷了自然選擇,所以由多個不同的部分組成。
論文作者表示,“Octomite”並非我們有可能找到的生命形態,而是作為例子向我們展示,應該尋找什麼樣的生命。換句話說,我們要尋找一種層次結構,在其中曾經獨立存在的實體為了共同的生存目標而一起合作。
這篇論文最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呼籲我們不要再嘗試給生命下定義,而是要透過生命獨有的行為(也就是進化)去辨識它。
這讓我想起了1687年牛頓面對萬有引力定律受到的質疑時所做的迴應。當被問及引力如何從一個天體到達另一個天體時,他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力確實能夠從一個天體到達另一個天體,而他的方程式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的行為上,而非生命是什麼;以及從生命的行為中汲取我們的見解,而非生命可能如何實施其行為。
正如斯波克可能會說的,“吉姆,這是科學,但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
翻譯:何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