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憾170703983
-
2 # 虞美人之夏
即便是一家人,年輕一代與父母可能都會有矛盾,到了結婚的時候,又要融合進另外一個人,當然更不願意與父母一起生活了,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
做為一個家有已經成人即將離家的男孩的媽媽,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想要與大家一起來思索和探討一下。
前幾天看明珠臺的一個紀錄片,講的是香港的流浪者的生活。其中的一個男性流浪者在採訪時說道他二十年前離家開始流浪,離開父母的時候沒什麼感覺,倒是跟女朋友分手的時候難過了好多天。
這話在做父母的聽來未免有些心涼,但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狀況:就是離開父母,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畢竟翅膀硬了,都會想飛;而對於父母來說,離開孩子就不那麼容易了。
撫養孩子那麼多年,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七尺大漢(或窈窕淑女),做父母的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很多父母早已習慣了對孩子全身心的付出,甚至將孩子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財產或是一個產成品,現在這個產成品要被他人“奪走”,那是多麼令人不捨的一件事情。
然而,為了孩子的幸福,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做父母的縱有再多不捨,在孩子結婚的時候起,也必須放手了。做父母的,怎樣做到及時放手,同時又不讓自己太難受呢?
首先,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做父母的必須改變孩子是自己的產成品的觀念,要認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做父母的不要事事插手干預,那樣只會讓孩子束手束腳,無法順利融入社會。同時,對孩子的生活指手劃腳,也會讓他的另一半很不爽,從而影響夫妻和諧,畢竟,誰也不想跟個媽寶男或是乖乖女過一輩子的。對於我來說,我絕不想過多幹預兒子的家庭生活,以免造成婆媳矛盾,讓兒子夾在中間難受。
其次,父母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人父母,可能前半輩子都是為孩子而活,整天想著的都是孩子的喜怒哀樂,以孩子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而忽視了自己的喜好。那麼一旦孩子結婚了,有了自己的獨立家庭生活,父母這時候大部分也退休了,有了大把的閒瑕時間,與其坐在家裡發呆,想孩子,倒不如發掘點自己年輕時的興趣愛好,種花弄草也好,唱歌跳舞也好,打牌娛樂也罷。。。總之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做,讓自己開心些,同時也將原本傾注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轉移了。
看書、跳舞、練瑜珈、拍抖音……不用照顧孩子,我覺得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想也是開心了。
然後,有時間多出去走一走。約上幾個同齡的朋友,多出去走一走,接觸外面的世界,能開闊眼界,活躍心情,這裡面的好處,就不用說了。不要總想著節省,想著為孩子多留下點財產,要知道,父母身體健康,開心快樂,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最後,可以在孩子家的附近買或租一套房子住。現在的家庭,孩子都不會多,很多還是獨生子,做父母的,即便肯跟孩子分開住,也不會想離得太遠,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在孩子家的附近買一套房子,要不然,租也可以,這樣,不會相互干擾,也方便相互照顧。
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失去了孩子,只是父母將與孩子以另一種方式相處,只要處理好了,幸福生活的另一階段就開啟啦。
-
3 # 老蔣閒言
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切合實際,這關係到千家萬戶家庭能不能和諧,老人能不能幸福,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能不能夫妻和睦,牽手一生的問題,是值得好好研究,認真對待。
現在的兒女結婚要房,要車,要獨立,至少有70%以上的年輕夫婦是和父母分開過的。這是時代進步,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小兩口在獨立的空間裡生活,就能夠鞏固感情和婚姻,使雙方的愛情永葆活力。
年輕人一結婚就和父母分開了,對70%以上,有華人傳統在家庭養老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對一些單親的母親或者是父親,就會帶來孤獨,想想往後老了無依無靠,就會感到恐懼和疑惑。這不是沒有道理,有個伴還好,沒有伴,越老就會越孤零,就怕有一天閉上了雙眼,臭在屋裡也沒人知曉,那才叫一個死不瞑目。
我也是個兒孫滿堂的老人,兒子媳婦也是跟我分開過的,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個問題並不是不好解決,也是能解決的。只要抱有這些想法的老人們,能夠往遠處想想,過去婆媳之間為什麼總產生矛盾,鬧得家庭雞犬不寧。就是因為她們相處得太近,各自沒有私人的空間,就沒有迴旋的餘地。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見,要是沒有包容的話,意見不統一,就會發生矛盾。
現在好了,老人有老人的空間,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空間。在生活上不搭界,有代溝的人拉開了距離,就不存在意見不統一,婆媳為家庭瑣事產生矛盾的土壤。這個問題解決了,婆媳在關係上自然也就拉近了距離,相處得就像是真正的一家人。
只要兒子能經常帶著媳婦孫子,或者是女兒能夠經常領著女婿外孫,回來吃頓飯,住一宿。哪怕是偶爾啃啃老,老人也會高興。大家其樂融融,沒有矛盾,到老人老了,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自然會想到老人行動不便,需要幫扶。有很多人就會把父母接到身邊,跟著過日子。這種順其自然的養老,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種養老的前提就是,老人一定要大度明事理,徹底放權。要有難得糊塗的境界,凡事都不去較真,把女婿和媳婦當成自己的兒女看待。以心換心,媳婦女婿也有後人的人,他們的後人也會看著他們是怎麼對待老人的。人總有老的時候,他們也怕前面有車,後面有轍。
關鍵起作用的還是,雙方都培養了深厚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不給父母養老都不行。
-
4 # 縱橫雜論
能怎麼辦?守好自已的老窩別賣;留點自已看家的錢包以備急別花光,給子女容易但問子女是要不來的;照顧好自己的老伴別鬧,丟了柺棍走路難。老窩、老伴、老底,看好自已三件寶,臨終安樂死了好,千萬別進養老院,不能動時捱打少。
回覆列表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自由方式不一樣,跟父母相處在一起,雙方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誤會。
就像我有倆個哥哥各有各的家庭了,我媽媽誰都不跟住,不管你住樓房還是城市,我媽媽依然住她自己老木房子,爸爸死了剩下媽媽一個人,有時候我哥哥回來說,媽媽呀!你老了,不要種那麼多田地了,我媽媽說不種我吃什麼?你們想著就給點錢不想著我不給,有時候給點錢都怕媳婦知道,媳婦知道了你們兩個為了我又吵架,雖然我老了賺不到錢,可我自己種這些田地得的糧食吃不完還可以餵豬,雞,鴨,這些都能賣錢,你們兄弟倆不為吵架都是好的了,每年一到秋收季節忙不過來叫你們回來幫點打穀子都要收工錢,還說要養我,等你們養我那天恐怕數日子過了,現在我還能動暫時不想為難你們。
今年我媽媽好不容易喂大一頭豬,很高興的計劃可以賣大錢了,沒想到哥哥嫂子回來打她主意,把豬殺了全拿走了,媽媽俏俏的傷心留著眼淚不敢說,因為怕嫂子跟哥哥吵架不成一家擔心這些憋在心裡,又怕外人看笑話自己忍著,媽媽在我面前訴苦眼淚汪汪汪汪不停的流,可是我個命苦的人幫不了什麼,今年我媽媽已經七十八了歲了,為了她自己生活繼續種田地,怕為難她倆寶貝兒子的生活還在住在下面我拍這倆圖片房子,媽媽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忍著不讓外人知道,為了兒女付出多少代價,我們做兒女永遠報答不了父母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