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弓大風
-
2 # 星辰2168
滅國方式有三種。一,文化滅國。二,武力滅國。三,文化配合武力滅國,這是對付大國最佳的手段。日本人編造的“涯山之後無中國”就是對中國進行文化滅國的基礎指導。消滅華人的傳統與文化,第一,抹黑一切中國元素。第二,消滅漢字。第三,消滅中醫。第四,消滅民族自信。日本侵略中國,需要中國的儒子牛幫助它們建立王道樂土。
汪精衛1910年,寫下引頸一刀向天笑。於1940年建立了南京漢奸政權。周樹人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1936年在日本人的精心救護下,還是無力迴天。揚靖宇將軍1933年在極端堅苦的環境下,有人勸他投降,日本人給於他高官厚祿。揚將軍說,如果我們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揚靖宇犧牲時,日寇剖開將軍肚子,裡面只有樹皮和棉花。有的豪氣萬丈的言辭,只是欺騙人民的美麗詩句。可歌可泣的真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樑。
-
3 # 第二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侷限性。這裡如果只談魯迅,我覺得不全面。
先從那段背景談起。
那個年代,英雄輩起。
先是第一輩革命者。
洋務運動的“西學為用”,戊戌變法的“新政”,他們都想讓中國強大起來,但是他們都以為只要有西方的技術就可以了,體制還是維護以前的舊的體制。脫離了體制,強行把技術移植過來就會水土不服(如何水土不服可以留言)。他們雖然沒有讓中國強大起來,但是他們讓中國明白了僅僅是技術,政策是救不了中國的。
再是第二輩革命者。
幸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以及期間等等。此時的革命者已經認識到,僅僅靠新技術,新政是救不了中國的,必須打破舊的制度,舊的思想。魯迅就是這個時期的人物。
有很多人批評魯迅不使用漢字要使用拼音,他的原話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根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那個時候學習漢字就必然會受到舊的思想的毒害,因為那時候大部分用汗字寫成的東西必然包含著舊的思想。
我對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理解是他要讓人民覺醒必然會被人民千夫所指,他決不退縮,但是同時他又愛著這些“千夫”,這些人只是思想沒有覺醒的華人。從這個角度來講魯迅做到了,他一輩子都在為華人的覺醒努力,即使華人中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傷害他。
我不贊同那個什麼敵人,人民的理解,這句話中沒有敵人,只有沒有覺醒了的人民。記得那個“人血饅頭”麼,吃人血饅頭的不正是沒有覺醒的人民麼,不要對當時的人民想的多麼美好。
這句話就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時髦點的講法是人民虐我千百遍,我待人民如初戀,魯迅一輩子為了華人的覺醒努力,他做到了他的話。
這裡的覺醒指的是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認識到問題後具體該怎麼走魯迅也不知道,他的文章裡從來沒講應該怎麼走,他只是喊醒睡覺的人,人醒了怎麼自救,魯迅自己也不知道。這是魯迅的侷限性。
第二帶革命者也有自己的侷限性,他們雖然發現了中國當時的問題是體制不對,是人民思想受到了禁錮,但是走什麼體制,怎麼解放思想,依然沒有找到答案。
至於什麼敵人,朋友的講法我覺得不能放到這首詩中。因為直到某個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提出後才有朋友敵人的講法。魯迅當時歷史侷限性還達不到這種境界。
後面跟題目無關了。
這個時候有想模仿西方道路的,然而根本不可能,西方能走,時因為殖民地以及本華人民的血腥積累,而這些積累當時的中國是沒有的。
這個時候第三代革命者登場了~~~~~直到新中國成立。
中國站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魯迅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同樣也做到了他說的話。
這些第幾代第幾代是根據自己的看法劃分可能不準,大佬輕噴。
-
4 # 懷疑探索者
當年魯迅到廈門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時候,很多青年激動的請他站出來,魯迅表示他只是來教書的。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以為他是謙遜。有些青年朋友就寫信去批評他,說魯迅消磨了銳氣。魯迅寫信回覆,告訴他們:我之所以還沒有死,是因為社會不知道我在攻擊他。
而這首詩,寫於魯迅在上海居住的時期。魯迅到上海之後,好友瞿秋白三次到魯迅家避難。之後,瞿秋白離開了上海。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遇害。魯迅得知瞿秋白遇難的訊息,心中極為的悲憤。他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將瞿秋白的譯文編成《海上述林》上下兩卷。1934年,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華人失去自信了嗎》。在文章中,魯迅說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一段話,似乎就是為瞿秋白預備的。魯迅他自己,也正是這樣的人。
我們都說魯迅的戰鬥精神如何高熾,但是他面臨的困境,是今天的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各樣的政治謠言都鋪天蓋地向魯迅襲來,足以置他於死地無數次。魯迅不僅面臨當局的通緝追捕,還要應對文壇上各種的冷槍暗箭。甚至還有一些激進分子要求魯迅公開的站出來,要給魯迅配發一支槍,讓他帶隊參加暴動。還要魯迅公開的發言支援他們的路線。魯迅予以了婉言謝絕。魯迅說,我發表一個公開的宣言是不難的,但是這樣我就無法在國內待下去了,只好到外國去當寓公。
魯迅說過,我是不贊成赤膊上陣的。歐洲發生戰爭的時候,最看重的是“塹壕戰”,挺身而出的勇士,往往容易喪命。但是到了非要短兵相接不可的時候,這時候沒有法子,就短兵相接!有學者認為,魯迅與其是“”偉大的旗手”,其實他更像是一個槍法高明的狙擊兵,一擊即中,一槍斃命。
魯迅並不是那種貪生怕死的人,而是做好了短兵相接的打算。1932年之後,被汙衊為“墮落文人”的魯迅就遭遇了長期的通緝。1933年,楊杏佛被暗殺之後,曾經有人放出風聲,也要暗殺魯迅。但是魯迅毫不畏懼生死,前往殯儀館為好友楊杏佛入殮。魯迅臨行之時,把鑰匙交給家人,做好了被殺的準備。
有學者統計,魯迅在上海的最後幾年,使用過的筆名達到了100多個。這是因為,當時魯迅的文章,他的名字,已經被禁止公開出現。魯迅迫不得頻繁的更換筆名,就是為了繼續戰鬥。
魯迅的處境長期以來都非常的險惡。他自己和他的兒子還相繼得病。所以,這首《自嘲》詩就是魯迅的有感而發。正是,世道險惡,只有躲進“自成一統”的小樓,才稍加感到溫暖。
回覆列表
五四期間,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個人,家庭,主義,民族,見解不同,可以理解。我只想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說幾點:
1,我辛苦的把孩子養大,讀大學,決不是為了讓她去個某個人當小三,無論那個人是土豪,是軍閥,還是文豪。都不行!
2,我讓孩子去北京是去讀書,不是讓她去馬路上抗議的。
3,如果世事到了她必須要抗爭的時候。那麼,鼓動她的老師應該舉著紅旗走在她前面,為她擋風雨,擋子彈。而不是舒服的呆在家裡,準備拿我孩子的屍體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