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M大嘴
-
2 # 伍哲鶴唳雲天
雍正帝時期,澄清吏治,裁革陋規,整飭官方,懲治貪墨,實為千載之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時勢然也。
然如此清廉吏治,到了乾隆朝卻變成全國上下貪腐成風呢?
乾隆朝貪風之盛,從根本上說是封建官僚政治腐敗的產物。乾隆盛世,只是滿人的盛世,當時社會官場普遍追求繁華亨樂之風,大小官員從上至下貪汙成風。而且乾隆帝不象雍正一樣居心於朝政,他好大喜功亨樂,對朝中大臣官員起了很壞的帶頭作用,對時勢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歷史上頭號貪汙犯和坤就產生於乾隆朝。
有清一代,乾隆朝貪墨之風尤盛,其時不僅每件案發,婪贓巨大嚇人,而且上至都督撫,下至胥吏衙役,無官不貪,儘管乾隆帝屢之大獄,然貪腐之風愈盛,貫穿乾隆一朝,大清之走下坡路,實始於乾隆帝。
-
3 # 司徒伯雷
清朝是中國專制制度的高峰,官員貪汙說到底,其實就兩個原因:
第一,官員只對皇帝負責,缺乏監督。官員都是皇帝任命,只需聽從皇帝指令即可,不需要對民眾負責。
這樣的官僚體系,自然缺乏監督,民眾也無從監督。而乾隆最為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對待貪汙的態度也一直變來變去,比如雲貴總督李侍堯因索賄貪汙被大學士彈劾,最後定的罪名是斬首,但乾隆非常喜歡李侍堯,覺得他是督撫中最為出色的一個,所以千方百計赦免他,最終李侍堯只是換了個地方當總督罷了。
有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真正去反貪汙呢?官員自然也會去討好皇帝,誰會真正去扼制腐敗?除了看人下菜外,乾隆時期的反腐敗,還沒有前後統一的標準,有時嚴格有時寬鬆,執行的官員更加無所適從。
第二,官員必須腐敗,才能真正得到重用。乾隆重用和珅,和珅是貪官人盡皆知,這自然帶壞了整個官場的風氣。
對於官員來說: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的喜怒哀樂決定自己的榮華富貴,而皇權獨斷治下,皇帝難免對自己抱有懷疑,如果自己兩袖清風,只想做個好官,不給皇帝任何把柄,這難免引起皇帝猜疑,為了讓皇帝放心,就要表現得貪財一些、好色一些。
皇帝掌握了手下官員的把柄和弱點,自然能更好的控制官員,維持自己的絕對權威,只要官員的貪汙沒有造成太惡劣的後果,皇帝一般會睜隻眼閉隻眼,正如前文所列舉的李侍堯一樣。
但當官員威脅到皇帝本身地位時,皇帝必然出手整治,這也是為什麼乾隆一死,嘉慶就拿下和珅的緣故。
-
4 # 歷史研習社
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史稱康乾盛世。雖是盛世,但盛世之下卻隱藏著莫大的危機。
圖1:晚年乾隆皇帝
有清一代,乾隆朝的官場貪墨之風尤為盛行,不僅貪墨案件多、貪汙數額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撫,下至胥吏衙役,幾乎是無官不貪。乾隆皇帝也並非在反貪上無所作為,大案要案辦了不少,處置的大臣也很多,但貪腐之風卻愈演愈烈。尤其到了乾隆晚年,整個大清官場可謂是“爛透了”。
不僅令人好奇,在盛世之下,又逢明君,為何官員腐敗嚴重到屢禁不止的地步?
圖2:乾隆通寶
拋開國家興盛繁榮滋生腐敗、帝國氣運由盛轉衰這些說法,其實問題最關鍵的還是乾隆本人。
《大清律例》和乾隆帝雖然對官員貪腐制定了極為嚴格的處置,但難就難在乾隆執法不一,或包庇親信,或時寬時嚴,這正是君主專制與生俱來的弊病。
乾隆包庇親信貪汙的事蹟不少,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雲貴總督李侍堯因貪汙索賄被人彈劾。但乾隆看好李侍堯,於是百般迴護,一再為其開脫而減輕處罰。之後甚至重新啟用李侍堯為陝甘總督。
封建社會的法律總歸在皇權之下,皇帝言出法隨,使得法律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不能始終貫徹如一。在乾隆統治前期,銳意開拓,執法嚴肅,處理了不少貪腐案件和臣子。但隨著時間推移,到了乾隆統治的中後期,執法愈加寬縱。對待許多貪汙索賄案件乾隆皇帝或點到為止,或不予追查,甚至聽之任之。
尤其到了晚年,乾隆十分寵信和珅。有和珅做後臺,導致一些官員上行下效,有恃無恐地貪墨索賄。甚至可以說,在和珅背後站著的就是乾隆皇帝本人。比如和珅為了滿足乾隆的揮霍需求,推行“議罪銀”制度,規定官員犯罪可以繳納銀兩得以豁免或減輕處罰,從而變相地向各級官員索賄。這一惡劣制度也使得官員貪墨受賄更加肆無忌憚。
圖3:電視劇中的和珅
此外,乾隆皇帝喜好奢華、好大喜功,也無形中助長了關於官場貪墨之風。
乾隆每逢年過節都會收受上下官員進獻的禮物,官員們為了討好乾隆也自然不遺餘力地搜刮民脂民膏。在位期間也曾多次南巡,每次南巡的花費都令人咂舌,直接加速了吏治腐敗。
乾隆一朝貪腐風氣盛行,甚至屢禁不止,其原因雖然多樣,但乾隆皇帝自身執法不一、喜好奢華等問題卻是難以忽視的關鍵。
參考書目:
1、劉鳳雲.《乾隆帝懲貪屢禁不止探因》,載《清史鏡鑑》(第三輯),2010;
2、張宏傑.《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重慶出版社,2016;
回覆列表
乾隆盛世背後的隱憂!
乾隆時期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國家進一步的完成了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和繁榮,國庫充盈,農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在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政治上官員的腐敗。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乾隆時期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大概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乾隆宅心仁厚,實行仁政。乾隆時期,乾隆皇帝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官僚階層的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還對清朝初期康熙、雍正時期的諸多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乾隆皇帝曾在公共場合公開說“ 政尚寬大”,寬比嚴好,實行寬政。這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官員震懾力度。
2、乾隆時期的寬鬆的吏制乾隆弘曆皇帝執政初期把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全部復職,對貪汙案不予追究,放鬆了對官吏的考績,給官員更大的寬鬆,結果使得吏治又壞,貪風再起,雖然後來當乾隆皇帝發現後採取了舉措,但是卻在當時的官場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滋潤了當時的腐敗溫床。
尚不完善的反腐敗監察機制乾隆皇帝時期官員的反腐敗監察機制尚處於不完善階段,這就給當時的腐敗官員以漏洞可鑽,所以說乾隆時期的腐敗有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制度漏洞的缺陷所導致的!
4、經濟上的繁榮為腐敗提供了客觀原因。清朝乾隆年間,經濟較為發達,商業繁榮,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官員腐敗提供了客觀條件。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乾隆年間的官場腐敗屢禁不止,有一定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所導致。乾隆時期的腐敗也為後來的清朝走向衰落埋下了一定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