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首席面試專家聊育兒

    我太想說了!

    首先,我是一個孩子媽媽,其次,我也是一名人才管理從業者。如果孩子可以是“一件產品”的話,那我既是“自家孩子”這個產品的設計者和生產者,也是“別人家孩子”成年後的批次檢驗者。

    我常年為各類企業評估和選拔高潛人才,幫助企業甄選和提拔優秀人才,也輔助企業給高管做成長輔導。可我也見過太多知名企業的高階人才,他們囿限在某種瓶頸和圈層,感到迷惘痛苦,感到挫敗和絕望,他們無法從工作和生活中體驗到“幸福”。而職業和真實的生活使我具備了“雙視角”,從一個人走入職場之後的生活來看,目前我們的教育陷入了一個很奇怪的怪圈。

    這個怪圈就是:每一個父母和老師都在說:“有了好成績,就考得上好學校;上得了好學校,就找得到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就會有好生活”,可是有“好工作”的人,真的就過上了“好”生活了嗎?前面那個因為xx就能xx的邏輯,貌似圓滿自洽,毫無詬病。可我覺得,這句話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不知是否有人發現,這句話所描述的人生,是有終點的,而這個終點其實指向的是人生的25歲!

    那麼,如果找到好工作是25歲的事,那麼25歲之後呢?假設一個人的生命是85歲,那麼從25歲到85歲這漫長的60年,有誰告訴我們該怎樣渡過了?這漫長的60年,靠找到一個好工作,就全都解決了嗎?有個好工作,就能繞開人生路上必經的那些挫折和艱難了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教我們如何追求“一二”,可有誰告訴我們該怎樣正確和健康的去面對“八九”了?

    孩子們考上“好學校”之後的人生,會因為“好大學”自然而然就順暢了嗎?

    會因為有“好工作”就自然而然幸福了嗎?

    會因為獲得了”成功“就能終生免疫痛苦和挫敗感了嗎?

    不,沒有!9月19日原浙大學霸陳勤在美國facebook總部大樓跳樓,多麼令人扼腕嘆息!

    人生如此漫長,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伴隨一個人走完一生的能力,究竟是什麼?是功成名就嗎?是萬眾矚目嗎?不,都不是。而是這個人如何讓自己感知生活的幸福,如何把普通的、有艱辛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不是嗎?

    究竟什麼才是決定人生幸福的“底層能力”?分數嗎?成績嗎?排名嗎?統統不是。

    而是從容淡泊、積極樂觀、寬容接納,信仰美好、不懼失敗等等這些品格和形成這些品格的能力啊!

    那麼,如何能夠讓一個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具備和擁有這些能力?我覺得,作為父母,我們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享受孩子的依戀,懂得親情的治癒功能。總有父母擔心孩子過於依戀大人,害怕孩子不夠獨立,每當孩子想要依偎在父母身邊時就“狠心“的將孩子推開,以為在鍛鍊孩子的”獨立“,實際上,你在破壞孩子對家庭溫暖的感受力,這個能力被破壞之後,孩子成年後會不懂如何營造家庭溫馨,也不會為家庭成員在身體接觸上製造”幸福“;但親人之間的肢體接觸,溫暖懷抱是可以治癒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感的;

    允許孩子為成就“膨脹“,學會為細節鼓掌。總有父母怕孩子”驕傲“,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小”成就“中時,非要兜頭一盆涼水潑下來,告訴他,別高興得太早,你離xx還差得遠著呢!殊不知,每一次這樣試圖讓孩子趨於“理智”,從自我肯定轉回到“自我差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去追求任何能夠帶來成就感的事了,也毀掉了孩子在“成就”中感受幸福的能力;

    接受孩子不完美的現實,學會“揚長避短”。總有父母特別希望自家孩子哪哪都好,覺得孩子不僅要上課坐的直,下課寫作業,還要回家主動學習,各科都得優,愛學習愛讀書,愛老師愛同學。可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任何一種個性,一定是具有兩面性的,孩子的性格中有優點,要多表揚,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自信”,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優點在不斷的表揚中會最終沉澱為孩子的“特點”,成為孩子的“技能”和“優勢”。缺點少提,或不重點提,不重複提,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實際上是教會了孩子未來在與同事和下屬,甚至跟婚姻中的另一半相處時,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創造”幸福的氛圍和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雅典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