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涉及的方面太過龐雜,以老朽的能力恐怕沒法理得特別清楚。但對一個王朝興衰的分析又是每個歷史愛好者心癢難耐的事情,所以老朽還是厚著臉皮回答一下。一個王朝的興衰必然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具體到明朝更是一樣難盡,所以這篇東西可能要寫的比較長。

    社會階層結構問題

    首先在建國初期設定的體制上,明朝就非常的僵化,軍戶的後代必須出一個能參軍的,匠戶的後代必須出一個做手藝的,這樣的體制決定了越到後期專業領域的從業者越良莠不齊。尤其是軍戶制度,到了後期其實這幫人和農民沒區別,嘉靖朝時就維持不下去了,戚繼光平倭只能另外募兵。可是明朝君臣因為祖宗成法或者太懶的緣故,沒有做過徹底的變革,最多就是在維持不下去了就修修補補,最後自然是全都敗壞掉的。明末軍不成軍,武器質量爛的出奇就是這種制度的後遺症。一個結構極其僵化的社會,不會有創新的活力,也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

    稅收制度問題

    其次是稅收制度問題,明朝滅亡有很大原因是財政崩潰,很多人也都說明朝的稅負非常重,逼的人都活不下去,甚至明末很多農民交不起稅,乾脆放棄土地當了流民。老朽查了下《明實錄》中各代皇帝的歷年稅收,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就是明朝中央稅收的總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從洪武二十三年到萬曆三十五年基本差別不大。而這二百年左右的時間裡明朝的人口上升了,耕地面積也多了,稅收總額變化不大,稅率也沒啥變化,基本是三十稅一,這在封建王朝是一個比較低的稅率。可老百姓卻覺得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這到底是為什麼?或者直白一點,錢都去哪了?

    很多人說是明朝的親王、官員、勳貴、讀書人可以免稅,造成了大量土地投獻,國家收不上來稅。可是明朝對這些人免稅是有限額的,朱元璋沒傻到那種程度,他要二到那種地步,根本打不下來江山的。對於這個問題老朽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想到了兩個比較說的通的理由,第一是大量土地被隱瞞了,那部分收入肥了貴族們;第二是一條鞭法的問題,一條鞭法聽來是良法,把農稅、徭役等統一成銀兩交,減少了很多環節。但在執行過程中,百姓手裡沒有錢,稅收又有期限,所以只能收了莊稼就去賣,收穫季節糧價會急劇下跌,變相造成農民收入降低。一條鞭法實際上是幫那些商人開了盤剝農民的捷徑,對老百姓來說,還不如直接把糧食上交合算。

    老朽說明朝的稅收制度有問題不是上面這些問題,而是在稅收完成後的分配問題。明朝為了減少中間運輸的消耗,確定了先地方後中央的制度。就是各地先報批當年需要費用,中央再核准,各地稅收完成之後,扣留中央核准的費用,剩餘的押送到京城進入中央財政。聽起來減少了中間環節很不錯,但執行起來的後果就是地方上繳的財政收入永遠都不可能上漲,其中關節細想便知,而且一遇災年反而會伸手向中央要錢。這樣的制度造成明朝其實是窮中央富地方的態勢,中央財政一直都十分脆弱,風險抵抗能力差到令人髮指。萬曆皇帝玩了命的清丈土地、死不要臉的收礦稅,不都是錢鬧的。

    到了明朝後期,官紳們已經肥到極點,中央和百姓則窮到要飯。自肥到極點的官紳開始干預朝堂事物,維護自己的利益。明朝的稅收變革屢屢被強行中斷,商稅收不上來,礦稅收不上來,開海禁收關稅也被打斷,整個國家的財政體系終於徹底崩潰。傻了吧唧的崇禎還只能在農民身上加遼餉、加剿餉,至此明朝的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權力分配問題

    權力分配是每個朝代都十分頭痛的問題,皇帝不能不分權,他自己沒精力直接管理萬里江山,億萬子民。可一旦分出去的權力太多,就會面臨反噬,那把椅子就一個,想坐坐的人可不少。明朝有個要命的問題就是權力的平衡結構一直在變化,太祖、成祖時期是皇權、文官、武勳的三角平衡,這個結構其實是最穩固的。仁宗、宣宗年間也維持了之前的平衡,並且把文官進一步分化了。可是土木堡之變中武勳集團幾乎被一掃而空,他們的後輩也沒來得及接班,皇帝們只好推出了宦官集團來平衡。可是又必須防止被割掉重要器官的人像唐朝那麼做大,所以宦官集團只是天子家奴,皇權門下的一隻走狗,後人想想都明白的道理,當朝那些文官都是人精,哪有不明白的?本來推出宦官集團是為了避免皇權和文官直接對立,可實際應用中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麼回事,於是文官們把明朝皇帝黑了個臭死。所以其實到明朝中期皇權和文官的對立已經形成,到明朝滅亡也沒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力量。

    到了嘉靖皇帝,他又進一步破壞了這種脆弱的平衡,他是個自視極高的人,對自己的權術手腕很有信心。所以他連宦官都不用,直接用文官制衡文官,他是有這個手腕,可是他就不想想後代們是否還有?結構平衡一旦被打破,再恢復起來就是千難萬難。被他分化的文官曆經多年纏鬥,終於決出了勝負,新生的東林黨是個比以往任何文官集團都可怕的怪胎,嘉靖死後甚至出現了張居正這種比宰相權力都大的文臣。在萬曆年間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直接白熱化,歷代都極力避免的皇權與相權的對立終於還是發生了,這種鬥爭無論輸贏,傷害的都是國家,何況還是個誰也沒贏的局面。於是在萬曆後期,明朝就開始亂象叢生,最後始終無法恢復權力平衡的明朝,只能一步步走進了歷史的深淵。

  • 2 # 我是小金呀01

    明初洪武13年太祖廢除丞相,後出現內閣制度,內閣制度出現以後黨爭也隨之出現,同時明末宦官實力大增與文官集團爭鬥日益加重,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加重,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民變陡增加上後金金政權進犯,明朝腹背受敵所以走向滅亡。

  • 3 # 大飛哥愛歷史

    明朝剛建立時確實是當時世界上一等一的強國,當年蒙古人是何等強悍,雖說元末腐敗,但是蒙古騎兵也是讓人談之色變,後來起於草莽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硬是將蒙古人趕回了老家。自此以後,大明王朝猶如旭日東昇一步步走向帝國的巔峰,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雖然野史記載有尋找建文帝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主要目的還是開展貿易,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使明朝的國威遠播四方。此時堪稱大明王朝的盛世,隨著時代的發展,明朝朝廷發現這種朝貢貿易對政府財政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負擔,慢慢就停止了。自此,對外經濟交流開始放緩乃至中斷,內部矛盾開始凸顯,主要是明朝的內閣制度同君主專制開始出現了矛盾,我們不得不說明朝內閣制度的設立是一項巨大的進步,由於不設丞相,避免了專權,內閣有首輔和次輔,還有閣臣。另外內閣之下除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外,還有都察院等糾察機構,他們可以和內閣互相鉗制,而皇帝並不完全相信內閣等外廷部門,還有內廷也就是宮內太監,重要的崗位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司禮監秉筆太監,他們一般接受皇帝的命令,執掌東廠和錦衣衛,工作只對皇帝負責。因此可以說說,明朝的皇帝是最清閒的,即使他不管不問,國家機器也可以正常運轉。後來,隨著後續繼任的皇帝昏庸無能、不問政事,放棄了對內廷和外朝官員的監督,內廷的宦官和外廷的朝臣之間矛盾越來越尖銳,進而形成了大規模的黨爭,歷史證明凡是有黨爭的朝代最終都是亡於窩裡鬥。明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明末魏忠賢的閹黨和東林黨在天啟和崇禎年間黨爭越演越烈,而大明王朝最終也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現經濟環境下,創業路還能走嗎?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