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方隨筆
-
2 # 青年史學家
戰略上的考慮,從地圖上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波蘭構成了蘇聯西部的屏障。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防誰?防希特勒的德國。這些都是弱小國家,打下來構成自己的邊境,部隊開進,即使打仗也是在這些國家境內開打,留給自己後方大部隊緩衝時間,把戰爭放在他國,這是個好主意。
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佔領這些地方,波羅的海一半都是蘇聯的。蘇聯人繼承了沙俄帝國對領土的貪婪,這些地方在沙俄鼎盛時期都被佔領過。不過芬蘭在二戰時期給了蘇聯一個下馬威,以“螞蟻斗大象”形容毫不為過,雖然最終打輸了,但是保留了獨立性,更打出了芬蘭的民族精神。也讓希特勒誤以為蘇聯戰鬥力不行,為德國攻打蘇聯埋下伏筆
-
3 # 執斧談史說事
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之所以對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等國家心心念念想要吞併它們是因為他們繼承了沙俄帝國的大國沙文主義侵略擴張思想,連本非沙俄帝國領土的外蒙古他們都要奪過來何況是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這些原沙俄帝國的領土。
歷史上的沙俄帝國前身是基輔羅斯分裂後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國下面的一個在金帳汗國統治期間才成立的小公國莫斯科公國,後來這個小公國的大公透過賄賂和巴結金帳汗國汗王當上了全俄羅斯的大公弗拉基米爾大公,於是依靠金帳汗國的力量這個只有莫斯科附近方圓幾百公里大的小公國迅速崛起為全俄羅斯最強大的公國,後來莫斯科公國在伊凡三世的帶領下又擺脫了金帳汗國統治獲得了獨立從此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等到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綽號伊凡雷帝繼位時莫斯科公國面積已經達2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了俄羅斯帝國,而伊凡四世也正式取了有羅馬皇帝性質的沙皇作為稱號把俄羅斯帝國視為第三羅馬帝國,之後的俄羅斯帝國又在短短的200多年裡擴張成為橫跨亞歐美三大洲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而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都淪為了沙俄領土其中波蘭被俄三國三次瓜分而沙俄又佔了大頭。
等到一戰時期不可一世的沙俄帝國終於被打的解體了分成許多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和波蘭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獨立了,但是新成立的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其實和歷史上的沙俄帝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是絕不會坐視這些原沙俄帝國領土從自己手中獨立出去的,於是它們把獨立的中亞國家都吞併了又把目光投向了波蘭結果在華沙戰役中慘敗於波蘭未能達成目的。
只是隨著斯大林模式大獲成功蘇聯迅速崛起這些國家又迎來了巨大的危機,不僅是出於收復沙俄帝國領土的心理也是基於擴大蘇聯國防縱深應對納粹德國等國家挑戰的需要,蘇聯不僅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而且雖然在蘇芬戰爭中損失慘重可是還是迫使芬蘭把國土的10%割讓給蘇聯,而波蘭則再次遭到了被德意志人和俄羅斯人聯手瓜分的命運亡國了。
只是蘇聯想要透過擴張領土擴大國土防禦縱深應對納粹德國威脅的想法卻事與願違讓自己吃不少苦頭,由於蘇聯國土大大擴張了還沒來得及構築完工新防線就被納粹德國先發制人給打了個措手不及,不過最終蘇聯人依靠自己的頑強和同盟國盟友的大力支援還是擊敗了納粹德國,而根據他們自沙俄帝國以來傳承的秉性自然是毫無例外的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
-
4 # 戰略論
斯大林曾經對芬蘭的公使說過,在大國的博弈之間,小國是沒有真正的中立的。這就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於這些小國的態度,他並相信這些國家會嚴守中立的立場,而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些國家的武裝力量太弱了,無法為蘇聯起到戰略緩衝區的作用。出於掩護其西部地區蘇軍縱深側翼的考慮,這些國家必須至於蘇聯的軍事力量控制之下。
1939年蘇聯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的領土後,蘇聯的西部戰略緩衝區得到了很大的擴寬,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從地圖上看,蘇聯的西部邊境是中間凸兩邊凹,向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這在戰略防禦上是極為不利的,部署在波蘭東部邊境附近的蘇軍部隊面臨著三面包圍的風險,很容易被合圍。而北邊的波羅的海三國和南邊的羅馬尼亞都和蘇聯的關係一般,雖然表面上是嚴守中立,但是更加傾向於德國。
至於波蘭這個國家嘛,雖然它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也起到了戰略緩衝的作用,該可以避免德國和蘇聯兩國的直接衝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波蘭是站在反蘇的立場的,它可以說是西方國家的反蘇的前沿基地。波蘭和德國只是領土上的爭端,還存在調解的可能,而波蘭和蘇聯則完全是潛意識上的敵對,所以波蘭對於德國而言是戰略緩衝區,而對於蘇聯而言反而是一個潛在的敵對勢力。斯大林擔心一旦爆發戰事,波蘭不僅沒能起到緩衝作用,反而會和西方強國一起入侵蘇聯。最終蘇聯和德國一起滅亡了波蘭,蘇聯自己控制了波蘭的東部領土。
蘇聯除了對上述幾個國家的領土要求,對於羅馬尼亞同樣也提出了領土要求,將其西部邊境做整體的向西移動,為戰爭做準備。歐洲大陸已經僅剩下德國和蘇聯兩個強國,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明白雙方的戰爭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
5 # 冥蝶讀書
不能算執著,而是有著綜合考量。
1940年9月,德國發起對波蘭的進攻後,蘇軍也從東邊開進波蘭。此後沒多久,蘇聯又強行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同時要求芬蘭換地,芬蘭不肯,雙方大打一場,蘇軍傷亡數十萬,最終芬蘭求和,同意換地。
當時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一、安全考慮希特勒的野心很明確,就是要消滅蘇聯,佔領東歐。斯大林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拼命強化安全,除了外交上建立集體安全體系,在國土防禦上就是儘量拓展西部邊界,奪取安全空間。
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對於北方安全十分重要,波蘭東部則關係到中部的安全。
蘇聯獲得這些地方,就可以改善地緣上的劣勢,防禦德國的進攻。
二、恢復沙俄時期的權益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東部在沙俄時期,都是俄國控制的。十月革命後,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獲得獨立。
當初列寧同意他們獨立,無非是因為當時實力太弱,無力跟資本主義國家對抗。
到了30年代,蘇聯經過建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工業大國。斯大林自然也有了底氣恢復沙皇時期的俄國權益。
三、經濟上的考量波羅的海三國不但是北方領土的安全遮蔽,在經濟上好處也非常大,這裡有優良的港口,良好的工業基礎。
總而言之,斯大林是基於這些地方曾經是沙俄時期的地盤,出於安全需要,才要求吞併的。有歷史原因,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
回覆列表
不是他執著 這是從沙俄時期傳下來的執念 俄羅斯需要出海口……尤其是波羅的海……而且 俄羅斯的重心都是在歐洲部分 相比較廣袤縱深的亞洲領土 俄羅斯的歐洲領土簡直就是邊境地區……就算是為了波羅的海地區和東歐地區的戰略縱深 俄羅斯也需要西進……最後……對領土沒有慾望的俄羅斯就不叫北極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