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含義不明的笑

    隨著90年代大量日本動畫、漫畫引進,中國的二次元愛好群體逐漸擴大,"動漫"這個名詞流行了起來。"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但通常常用來指代為"動畫"。兩者概念的混淆導致的多年誤導,一直都遭到了極少數二次元使用者的反感。濫用"動漫、國漫"攪亂市場定位,已經給從業者工作、學術研究、讀者觀眾、中文學習者造成諸多不便和困難,一些業內人士常年呼籲正名。

    起源

    說法一

    "漫畫"二字起源於中國北宋,最初用"漫畫"二字的是北宋學者畫家晃以道,其著作《景迂生集》中說:"黃河多淘河之屬,有曰漫畫者,常以嘴畫水求魚。"這裡說的漫畫是一種水鳥的名稱,因為它捕魚時瀟灑自如,像在水上作畫而得名。

    說法二

    日本的漫畫家片寄貢寫了一本《日本近代漫畫史》,提出漫畫二字是從《漫畫隨筆》這本書上來的,書中說有一種鳥叫漫畫鳥,終日求索不停,"漫畫"二字由此而來。這個有關漫畫鳥的寓言又出自中國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

    說法三

    "漫畫"一詞本來自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指一種鳥類的別名,與今天的漫畫無甚瓜葛。1771年,日本的鈴木煥鄉因欣賞"漫畫鳥"的品格,遂以"漫畫鳥"自喻,出版《漫畫隨筆》;40年後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也出版了《北齋漫畫》,但這時的"漫畫"仍作形容詞運用,未被特指為繪畫形式的漫畫。在後來的一百多年中,幾經沿用,終於至1902年,"漫畫"的稱法才在日本正式出現。

    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警鐘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刊出漫畫,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在中國報刊上出現。可惜這次出現只是曇花一現,其後二十餘年都再無用"漫畫"的稱法。

    直到1925年,《文學週報》在豐子愷的畫下方註明"漫畫"二字,這一稱法才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最早稱之為漫畫的作品。接著,《子愷漫畫》於1926年出版,兩年後上海漫畫會編輯的《上海漫畫》週刊也正式出版。從此,"漫畫"這一畫種的名稱終得到統一,並很快在社會上普及,沿用至今。

    中國漫畫的形式風格多樣,擁有不少獨樹一幟,個人藝術風格非常鮮明的藝術大家。如果說清末民初的漫畫由於處於探索階段,形式風格還不多樣,那麼,從20年代起,情況就有了變化。到了40年代已是百花爭豔,五彩繽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能唱高音的就是實力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