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瀚海觀察

    最近一段時間,對於日本相機產業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各大相機巨頭的日子可謂艱難,去年尼康宣佈關停中國工廠,4月卡西歐宣佈停止自拍神器等卡片相機制造,5月7日另一家日本相機百年巨頭奧林巴斯宣佈深圳工廠停產停工,一時間日本製造可謂是風光不再,到底日本製造怎麼了?難道要集體衰落了嗎?

    一、百年巨頭奧林巴斯之衰

    在全世界的照相機領域有幾大全球公認的巨頭,比如說哈蘇、萊卡、尼康、佳能、卡西歐以及今天的主人公奧林巴斯,奧林巴斯創立於1919年,就像當年的尼康是一家生產瞄準鏡的公司一樣,當年的奧林巴斯也不是一家生產相機的公司,奧林巴斯的主要產品是顯微鏡,1920年奧林巴斯成功地在日本把顯微鏡商品化,更做出了醫療領域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內窺鏡,在世界醫療史上可以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1950年,奧林巴斯公司開始生產相機,但是由於相機價格一直較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銷量並不理想,而到了1959年,奧林巴斯生產出了一款在相機歷史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產品,這就是PEN級相機,作為一款半畫幅旁軸相機,奧林巴斯的PEN相機並沒有太大的特別之處和優勢,但是在價格高昂的萊卡相機大行其道的時代,奧林巴斯的PEN相機售價僅僅只有6000日元,對於當年的日本年輕人來說,這是他們唯一買得起的相機。再加上小巧的體積,討巧的外形,奧林巴斯PEN相機成為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隨身拍照利器。很多歷史上的經典鏡頭,都是由PEN相機所拍攝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提出便攜相機的理念,這在當年不可不謂之先進,放棄了大體積,主攻高性價比的策略也成為奧林巴斯在相當長時間內的一個競爭策略。

    1973年,奧林巴斯的OM-1相機問世,由於繼承了奧林巴斯相機體積小、價效比高的獨家優勢,成為奧林巴斯單反相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款產品,OM-1及其之後的後續產品一直都是奧林巴斯市場銷售的主力。

    但是在相機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的時候,奧林巴斯的反應速度明顯比競爭對手們慢了半拍,在尼康、佳能都全力以赴生產數碼相機的時候,奧林巴斯還在一味地研發自己的膠捲相機,像傻瓜相機、膠囊相機、防水相機等等,產品線的混亂讓奧林巴斯進入數碼時代的速度遠低於其競爭對手。好在2003年,奧林巴斯終於反應過來,奧林巴斯推出了自己的4/3系統的開山之作,E1相機,標誌著奧林巴斯數碼相機時代的到來。如今奧林巴斯株式會社是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儀器、光學技術的代表企業之一,其業務領域包括醫療、影像、生命科學產業三大業務領域。奧林巴斯在全球擁有108家集團公司,淨銷售額中最大一塊領域仍是醫療事業,佔比超過70%。影像方面,在2016年日本統計的品牌份額方面,奧林巴斯的無反相機位居第一,超越佳能和索尼。

    然而,日本的第一併不能說明問題,成立於1991年曾經最多時期擁有1.5萬名員工作為奧林巴斯相機生產的主要基地的深圳奧林巴斯工廠卻逐漸走到了他的盡頭,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奧林巴斯方面確認,5月7日深圳工廠已經停產停工,預計產生的費用目前正在細查,預計於5月11日的2018年3月期決算公佈時告知。關於關閉深圳工廠的原因,奧林巴斯方面5月8日回覆稱,伴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帶來的數碼相機市場的急劇萎縮,奧林巴斯深圳工廠的生產率顯著下降;而且,奧林巴斯深圳工廠自設立至今已有26年之久,其裝置也已經老化,很難再維持競爭力。

    二、日本製造業要集體衰落了嗎?

    東芝、尼康、卡西歐、奧林巴斯這些年來在中國走向落幕的日本巨頭似乎越來越多,這些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如今卻在一步步地退出中國,從我們的眼前消失,甚至一度佔領中國的大品牌例如索尼、東芝、京瓷等等都逐漸在中國的各大商場中消失了,很多人都會問是不是日本製造業已經集體衰落了呢?

    根據公開市場資料顯示,全世界90%的數碼相機是日本製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導體生產裝置,66%的半導體原材料,截至2016年底,日本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為7993.99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均製造業的出口值為5521.02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工業化程度以37.04%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質量以85.69%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對國際製造業的影響以14.13%位居第二;日本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力以6.53%位居世界第三。在世界50強企業名單中,三菱、豐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產、東芝等世界製造業巨頭赫然在列,這與中國只有銀行、石油企業位居50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甚至連俗語也說“富不過三代”,如果按照世界20年一代人的劃分,從日本崛起至今正好六十多年過去,如今的日本製造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之前曾經專門研究過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的成敗得失,如今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日本到底還有什麼問題?除了眾所周知的,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對日本發動了貨幣戰爭,讓日本房地產泡沫直接崩潰,導致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之外,其實日本製造業還有著深層的原因:

    一是日本深陷創新陷阱。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先生,曾經將製造業乃至於經濟發展的力量歸功於“破壞性創新”,然而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從原有的技術路線轉向全新的技術路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日本正式這樣,由於日本自身的技術優勢,我們能夠很明顯的看到無論是尼康還是奧林巴斯,都是對原有技術路線極為痴迷的企業,這種原先的技術優勢讓其擁有了極為強大的路徑依賴,在舊的技術路線上做的越好,就會讓其在新的技術領域裡的更遠,舉例來說,這就像當年的美國柯達集團,由於膠捲技術過於發達,導致了柯達完全痴迷於主攻膠捲產業,把自己發明的數碼相機棄之如敝履,最終讓自己成為了技術換代的犧牲品。

    二是日本製造的市場嚴重不適。日本由於在技術領域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先進優勢,這讓日本製造業巨頭們都將自己的眼光集中於企業研發,本來這件事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為了產品效能提升1%而不惜代價增加30%的成本這種情況可以嗎?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從商要以本求利,一件產品的價格是由其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不會因為你一個企業的成本上升就做出改變,所以很多日本商品出現了嚴重的低價效比,價格與產品不匹配的現象。

    三是終身僱傭制的惡果。如果還有問題的話,那麼就是日本人引以為豪的終身僱傭制了,一個人為一家企業工作一輩子,的確很不錯,但是問題在於長期的終身僱傭制導致了大量的人才積壓,很多富有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人才,因為工作年限不夠只能被鎖在工位上熬資歷,而很多能力不行的人卻因為長期工作而身居高位,這樣的情況在日本企業中可謂十分常見,這個問題也是日本製造的長期問題之一。

    我們要承認日本製造值得華人學習的地方很多,但是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日本製造的問題弄明白,對於中國企業轉型則更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新模式雲頂之弈是不是節奏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