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農村360

    我小時候就愛看書,尤其是愛看小說,那時候農村書籍特別的少,找本書看非常的困難,鎮上的新華書店是我最愛去的地方, 雖然離家有十里多路,可只有一有機會,我就騎上腳踏車去店裡轉轉,即使不買,在櫃檯外面看看也挺滿足的。

    書店裡有位男店員,三十多歲的樣子,白白淨淨的,整天笑眯眯的,非常的和氣,如果他不忙的話,再趕上店裡沒有顧客,他會允許我進到櫃檯裡面,隨便翻看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他則在旁邊忙自己的事情。雖然那時候書籍特別的便宜,每本才幾角錢、多的也就是一兩元錢,可自己家庭條件並不好,父母輕易不會給自己零花錢,所以,想買本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記得大概是一九八零或者是八一年的春節,家裡種的棉花獲得了好收成,賣了一些錢,收入好了,父母也高興,快過年了,就給了我十元錢,讓我隨便到鎮上買上自己喜歡的東西。我想也沒想,直接就跑到了書店。那天是臘月的二十八,書店也要放假了。看到我,那位認識的男店員人櫃檯裡拿出一摞書,說,這是積壓的書,有些破損,可不影響閱讀,很便宜,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我看了看,這些書,多是文學方面的,有《烈火金剛》、《大刀記》、《布偶奇遇記》等,哪一本也喜歡,哪一本也捨下放下,可一問價格,一共是十一元五角,即使是中午在鎮上不吃不喝,我的錢也還差一元五角,看著我左右為難的表情,在問明情況後,那位店員向後面辦公室裡的一位領導模樣的人請示了一下,然後對我說,好了,這些書你喜歡,你就都拿走吧,拿十元錢就行了,那一元五角 就不要了。

    於是,那個春節,是我印象中最難忘的一個春節,那些十元錢買回的書,陪伴我過了一個最有意思的春節,至今,有五六本還儲存在我的書櫃裡,時不時我還會翻幾頁。

  • 2 # 我也就是一老頭

    很多年前了,那時剛進臘月,就開始盼過年了,一天天數啊!那時農村沒電燈,一家人,或者這鄰居家裡,那個時候沒手電得摸黑去,圍著火盆,火盆,就是晚上做飯燒的玉米芯,沒燒透還是碳火,把那個碳火裝到一個自制的泥盆裡,幾個人圍著火盆嘮嗑,大人抽著自家種的老漢煙,那味很銃,小孩,有的在火盆裡埋一個土豆,有的埋凍豆包,埋在火盆裡很少自己吃到,燒軟一點就有人拿去吃了,有時不燒直接就啃凍豆包,那時在年前幾天買幾塊錢的,鞭炮,大人想一起年三十晚上放,可很少有留到時候,因為家裡的小孩,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把鞭炮一個一個拆開拿到大街上,把高粱杆拔掉皮,點著,一個個放啊!不像現在一放就一掛啊,哪時的鞭炮是黑火藥,不是現在的炸藥,那時的鞭炮可以拿在手裡放,有時把手炸卻黑啊!總之條件不好,但那是很快樂,無憂無慮,即使因為把點燃的鞭炮扔到人家身後,是一個,不是一掛,有時拿著,葵花杆掏空心,裝滿細土面,和小夥伴對轟,有時細土面裡有小石頭,有時是故意裝的,把人家打哭找到家裡,爾唉打,還有很多很好玩的多人遊戲,很多很多,現在想起來都美好的回憶,,

  • 3 # 遙遠的樹127

    《滾動的火球》

    一一每個人對於過年都會有不同的記憶,特別是兒時三十兒晚上的記憶……

    在我六七歲時,那年冬天特別冷,我跟著一幫半小子提著燈籠滿街跑,有把小鞭兒點了扔在小姑娘身邊的,氣得小姑娘直罵,更有甚的直接扔燈籠裡,遭來大人的訓斥;可我們還是樂此不提,依舊追著鬧著……

    吃過年夜飯,我們又跑了一圈,可是太冷了,凍得手直疼。

    我們來到我家暖和了會兒,不知誰不小心,把一個男孩的燈籠碰倒了,呼地一下燈籠著了,嚇得我們直躲閃,等到回過神兒來,只剩鐵絲做的燈籠框了……

    小男孩直哭,也掃了我們再玩的興致,最後決定送他回家,因為天太黑,他家又在村邊,僅大我一兩歲。

    我們幾個把他送到家裡,走出他家到村路的十字路口,突然眼前的景象把我們嚇著了:有幾串金光閃閃的類似火球的東西在地上滾動,有三四串,好像有一米多長,讓我們迷惑的是剛剛來時還沒看到,這會兒功夫就出現了這個東西。我們跑回男孩家,只他媽在,她陪我們走了兩三次,我們也不敢從那裡過去,無奈我們只能從他家房後回去,走到下一個路口尋去,那滾動的串串火球還在;我清楚記得,爬那一米六七的土牆,劃破了我的肚皮(那時裡面沒有襯衣的),我那個痛呀……

    直到現在,我始終不明白那是為什麼,人們說是磷火,可那一串一串來回滾動那麼長時間怎麼解釋呢?我是不迷信的,可那時給我的印象太深了,現在想來,還覺著有點兒神秘……

  • 4 # 閆笑古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春節中的年味,春節是民俗文化中最被看重的節日,是親情的載體,而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傳統內涵,已經深深鐫刻進了我們的心裡,已經是我們民族的名片。如今,時代的變遷,社會轉型和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矛盾交織、觀念衝突,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每一個智慧終端都被編織進了多維空間。虛擬與現實,思維與言行,個人與社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交錯與碰撞。忙碌的人們生活亦趨向簡約,年味卻是愈來愈淡了。

      我小時候,城裡邊過年已經少了許多傳統的習俗,也沒有電視更談不上春晚。那時大家都很窮,過年能穿件新衣,能買一掛小鞭,就是比火柴還短細細的裡著紅紙的小炮仗,就高興得不得了。過年大家都高高興興,貼年畫貼春聯,除夕會做好多菜。除夕夜母親還會包餃子,大院中的小夥伴們放小鞭放哧花,瘋夠了各自回家吃餃子。平時北方的冬天,吃的菜就是酸菜、白菜、羅卜、土豆和鹹菜,能吃到豬肉和魚還有大米飯就是過年的標籤了。大年初一開始街上會有扭大秧歌的,踩高蹺的跑旱船的,還會有孫悟空、唐僧、沙和尚和豬八戒背媳婦。

      那時沒有手機,家中有坐機的鳳毛麟角,拜年是大人們重要的社交禮儀。通常是鄰居互拜,單位的是下屬拜上級,同事互拜。親戚則是互請吃飯,朋友彼此也要聚聚喝灑。那時農村年味倒還是很濃的,像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殺年豬,趕集備年貨,蒸粘糰子(粘豆包)除夕接神、上香磕頭祭祖,貼門神、對聯,掛燈籠。屯子裡還會來說書的唱二人轉的,人們走東家串西家,守著火盆嗑瓜子抽黃煙,講不完的仙話嘮不完的喀,很是喜慶熱鬧。東北的冬天漫長,農村這季節興貓冬,走親戚,過年是他們一年的情感寄託和釋放。男人們殺年豬,套車拉著媳婦趕集買年貨。閒下來推牌九,喝點小燒酒。

      我十歲時曾在農村的住了一個冬天,小年那天在大舅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晚上大舅從灶牆上小心翼翼地揭下煙熏火燎一年的灶王爺像。大舅從灶中扒了出幾塊炭火之後,他讓我們都跪下,將灶王爺像緩緩引燃。青煙繚繞,灶王爺像消失在火苗中。大舅跪在地上口中唸叨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昏暗的屋子裡大舅被灶火映襯的虔誠臉龐,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際。當時我曾奇怪,一張紙燒了怎麼那灶王爺就會升天?那天上人間又是啥樣?

      現在,當年的大舅早已做古,世事如風,我也近古稀之年。三年自然災害、史無前例的那場革命、知青上山下鄉、返城工作結婚成家,改革開放,直到退休離開職場。轉眼之間,走過了大半生,無可奈何中似乎又看到原來的山原來的水。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人總是一步步走來又一天天老去,人生一處有一處之風景,年味亦然。

    2019年2月3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外釣魚你一般打幾個窩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