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測衛星A
-
2 # 榮華之武器堂
對於這個問題,要知道在庫爾斯克戰役的最初幾天,制空權確實被德軍所掌握。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空軍參戰空軍第16、2、17集團軍和遠端航空兵部分部隊(飛機320架),飛機總數2950架。另預先集中了空軍第1、15和5集團軍,準備在反攻投入作戰。整個行動由空軍司令空軍元帥諾維科夫和空軍副司令Г.А.沃羅日金和C.A.胡加科夫協調。而德軍空軍參戰飛機也有2000架左右。
在7月6-12日的防禦階段中,蘇軍共進行1000次空戰,消滅敵機1400多架。不過在最初4天,並沒有獲得戰役制空權。
在最近幾天蘇軍沒有取得戰役制空權最主要原因是前線部隊的防空配系中缺少殲擊機進行空中掩護。而參戰的沃羅涅日和中央方面軍採取的方法都是使用殲擊機打擊群在同一高度巡邏。在空中的殲擊機數量儘管增加,但是在機場缺少留守的擔任警戒任務的殲擊機,而且空中殲擊機部隊與地面的無線電聯絡極不順暢 。前線部隊的警報力量不足不能對防空起到作用。經過改進後的廣泛的報告系統包括設立了大量非編制的觀察哨位以及臨時增編的人員並未有相應的通訊手段與設施,造成在戰役第一天,防空方面的通訊一片混亂。不過,最主要原因是前線部隊缺少對敵機的遠端探測系統。
蘇軍國防部檔案顯示的主要缺點是,有時殲擊機未能積極活動,也未出現在急需的空域;無線電引導站經常未完成引導任務;司令部對敵人戰術研究不夠,不能獲取準確的情報。。。
所以,儘管前線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高炮與殲擊機,由於缺乏必要的組織系統,因而蘇軍的防空力量在戰役第一天依然不能有效對抗敵軍的空襲,使蘇軍蒙受了較大損失。
為了提高防空的效果,一系列改進措施在防禦戰役中得到實施:幾乎所有殲擊機部隊都用來掩護地面陸軍的作戰行動,戰鬥機空中編隊採用多層次不同高度編隊;殲擊機航空兵師的戰地指揮所儘量靠近前線部隊作戰地域,這樣可以透過無線電對空中戰鬥機編隊進行引導與指揮;高炮部隊陣地不固定採用機動作戰,緊隨前線部隊行動,使得每公里作戰寬度高炮數量在9-12門。反敵空襲的防空武器作戰方式也進行了改進。敵機採取空襲時,高炮首先迎戰,如果我方殲擊機開始攻擊敵機則停止開火,做為預備力量。
之後,7月8日在奧廖爾-庫爾斯克方向上、7月9日在別爾哥羅德-庫爾斯克方向上取得了戰役制空權。
反攻階段,空軍出動5個空軍集團軍,得到統帥部預備隊的18個航空兵軍加強以及遠端航空兵大部分部隊、國土防空部分殲擊航空兵的支援,共有飛機5000架。在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上,蘇軍集中了蘇德戰場上的前線航空兵和60%遠端航空兵,共出動90000架次,用於爭奪制空權32000架次。進行1700次空戰,消滅德軍飛機2100架,另在敵機場上消滅和擊傷敵機145架。
綜上所述,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對於制空權有一個爭奪的過程,雖然一開始投入作戰飛機數量並不少於德軍,但由於組織不到位,所以最初幾天依然沒有取得制空權。而在調整後,才最終取得了制空權,進而贏得了戰役勝利,掌握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
3 # 戰略論
東線戰場不同於西線戰場,東線戰場遠比西線戰場要廣闊的多,蘇德兩軍的空軍雖然在高峰的時候都擁有過數千架飛機,但是在寬廣的東線戰場一平均就顯得不多了,所以在東線空軍的影響力始終不具決定性,地面部隊的實力對比才是最重要的。而西線戰場由於戰場狹小,盟軍的空中優勢就得到突顯,盟軍掌握的制空權對地面作戰產生幾乎是決定性的影響,德軍地面部隊的戰役機動和後勤運輸完全被同盟國空軍所壓制。所以即便德國空軍在東線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完全取得了制空權,也不可能保證德軍地面戰役的絕對勝利,德國空軍沒有這樣的能力。
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空軍總共投入也就1800多架飛機,其中可用於執行支援地面作戰任務的轟炸機、對地攻擊機也就幾百架,而西線盟軍在諾曼底戰役中投入近40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超過2700架,他們要對付的是100萬德軍。蘇軍在庫爾斯克方向上執行主要防禦作戰的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總計130餘萬人,另外在其後方還有一個擁有57萬人的草原方面軍(擔負戰略預備隊),加起來蘇軍總兵力高達200萬人,是西線德軍的兩倍多,而東線德國空軍的對地支援能力不到西線盟國空軍的1/4,甚至更低,所以無論如何德國空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影響力不可能達到盟國空軍在諾曼底戰役中的程度。
在真正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空軍基本和蘇聯空軍平分秋色,雙方誰也沒有能力徹底奪取戰場上的制空權。德國空軍是一支戰術空軍,擅長執行短距離的地面支援作戰,而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坦克、火炮等重型裝備都得到了良好的掩護和隱蔽,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攻擊效果也是有限的,而對於那遙遠但脆弱的蘇軍後方基地,德國空軍則無能為力,德國空軍做不到徹底粉碎蘇軍的機動自由和後勤補給線,無法施加戰略級的影響,只能取得一些戰術性勝利,無法決定戰役的勝負。
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喪失了戰役突然性,雖然蘇軍在兵力上佔據了3:1的優勢,但是鑑於德軍在以往的夏季戰役中取得了1:5的損失比,在兵力對比上德軍並不一定就不能取得勝利。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進攻企圖太過明顯了,或許是出於洩密的緣故,總歸蘇軍最高統帥部早已經洞悉了德軍的進攻計劃,提前構築了縱深的防禦陣地(縱深超過200公里),使得德軍遲遲不能突破蘇軍的防線獲得戰役自由,打德軍最擅長的機動戰。德軍並非敗於空軍,也非敗於陸軍,而是敗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錯誤指揮。
回覆列表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戰場雙方都沒有完整的制空權,但雙方在各自特定需要的時間段內都能奪取區域性制空權,體現在北翼蘇空軍佔有優勢,南翼德空軍佔有優勢。但都無法取得絕對的制空權。
在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前,蘇空軍根據情報,想下先手打癱對面的德國空軍,併為隨後的地面決鬥爭取有利的開局,但事與願違,偷雞不成反而蝕把米,損失數百架各類飛機。導致戰役頭二、三天,戰場制空權基本被德方控制。好在此時蘇空軍實力較強,再次調集了全國的增援,與德爭奪制空權,並逐漸取得部分優勢,對此德軍卻無法再調集大的增援了。
此戰中,德國空軍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佔有絕對的制空權了(實際從當年庫班空戰開始),也影響到了及時、充足的對地支援。黨衛軍第二和48裝甲軍也時常抱怨得不到及時的空中支援,造成對蘇軍堅固支撐點的攻擊難度激增,嚴重影響戰役計劃進度的實施。
“如果德軍掌握制空權,庫戰就能勝利”這樣結論還是無法也不可能下的,因為德軍庫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制空權的部分喪失還不能說是主要原因。
海因裡希將軍在事後,對庫戰有過一番總結,他認為:時間的拖延和沒有最大程度地集結部隊是失敗的主要因數。
個人認為:進攻計劃的洩密,也同樣是失敗的主因之一。(個人觀點,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