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裳閣

    《哪吒之魔童降世》讓很多人淚目,主要原因是它充溢著濃重的親情。

    電影的父子情、母子情是它在不經意間讓人熱淚盈眶的原因。聯想到之前上映的《銀河補習班》,也是展現了中國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父子情深,可見,中國電影開始正視“好父親”的價值意義。而很長時間以來,“父親”一直是中國文藝作品中大加撻伐或者加以憐憫的物件。

    一個好父親的出現,能夠改變中國電影的資質,這也許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意外的驚喜,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耐人尋味的現象。

    想想之前的《流浪地球》裡重點瞄準了父子情感的問題,但是在這個電影裡,兒子對父親的認同顯得磕磕絆絆,而電影也缺乏合理的鋪墊來交待父子關係的改善,所以這個電影中兒子的扮演者,並沒有從這部電影的人物關係拿到他應有的得分項,加上他在電影裡對他的爺爺的十分無禮的“老東西”的稱謂,使得這個角色在影片中並不可愛,也連瑣地影響到扮演者的聲譽問題。

    而實際上,一個好父親,更是一部藝術作品打動人的法寶與利器。中國電影終於發現了這樣一個票房秘密武器。現在看來,禮讚父親的電影,都取得不錯的票房。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時代的健康與正常,離不開父愛力量的支撐。中國電影之前一直忽視父親的存在,忽略父親的正能量價值,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性的“無視”與“弱視”。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感人的原因,大致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影片展現了哪吒母親對兒子的沒有緣由的關愛。

    影片一開頭,母親不惜犧牲自我,陪兒子踢毽子,把母親的甘願為兒子做任何事情的定調,一下子推到觀眾面前。母親在陪玩時的言不由衷,非常直露地把母親的唯孩子之上的心態給袒露無遺地呈現出來,這種言語與行動之間的反差,很好地塑造了母親的形象,因為母親為了孩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不惜以假得不能再假的謊言來搪塞她的不可理喻的行為,而母親行為表象上體現出的種種不可思議,正顯現出母愛力量的偉大之處。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母親的定調看,並沒有把她塑造成一個賢妻良母型別,有意地把她表現成一個咄咄逼人的強勢母性形象,如影片開首部分,她懷孕的時候,對李靖言談之間相當的粗暴,之後她一直風風火火,勇於擔當,唯有在兒子面前,她的柔情毫不遮掩地汩汩流淌。這種強烈的反差,無處不凸顯出她的情感的軟肋與重心在哪裡。影片透過漫畫式的誇張的手法,藉助於母親性格的誇大性表現,把母愛的力量以撼地動地的方式提取出來,綻放在銀幕上。

    當影片最後,母親看到哪吒受到天雷擊打,唯餘靈魂留存,擔心之情化成淒厲呼喊,一句:臭小子,嚇死老孃了”,再一次讓母愛以催淚劑的方式肆虐銀幕。

    二是影片裡展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更為深層的情愫。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變了《封神演義》原著中的李靖的角色設定,也完全不同於動畫片《哪吒鬧海》中一直襬著一副官腔、卻心冷如鐵的李靖形象。

    實際上,《哪吒之魔童降世》富有新意的地方,恰恰是對大家耳熟能詳的原著架構進行了逆反式的創新,處處顯示出與原著定調的強烈反差。

    在影片裡,李靖徹底地被好父親的形象定義全程覆蓋,處處體現出一個男人虛懷若谷、大愛如山、真愛無邊的帶有現代味道的父親精髓。

    影片裡,他來到虛無門處,願意一命換一命的方式,換得哪吒的生存之權,那個在天上寂寞無語的小云雲禁不住好奇地問:“哪吒是你什麼人?”李靖乾淨利落地回答道:“他是我兒”,道盡了人類父子關係中勿庸去論證與闡述的真愛本質。

    試想一下,在中國電影中,又有哪一部電影裡曾經用公理式的斬釘截鐵的聲調,來闡述父子關係的真諦的?而觀眾對這一句話的接受,正是因為我們動用了實際生活中感觸到的父愛的親身體驗,可以說,我們在生活中並沒有遠離父愛,也沒有忽略父愛,只是我們藝術作品不敢表現罷了。現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用一句“他是我兒”便陳述了這種不惜代價的維護孩子的環護中的別無他因的理由,把父愛作為一種不需要去論證與闡述的前因,推舉到我們的面前,我們怎麼能不受到情感的猛烈撞擊?

    影片中,最為感人的地方,是李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兒子的未來,這可以說是超越了之前的所有的李靖的形象定位,而是把李靖放置到一個偉大的父親角度,完成了他的人生中的最輝煌的最為光彩的瞬間。這也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最富有創意的地方,為一個我們熟見的人物,安置了一個人性的深層的底蘊,為他加註了任何一個男人都應該具備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的精神內質。父親的形象在這一瞬間所能作出的最偉大的決斷與奉獻,瞬間就能夠沖垮我們情感的閘門,電影在這一刻打動人心的力量可以說是無堅不摧的。

    三是電影展現了哪吒對父母之愛的認同。

    影片一開始就著意強調了哪吒身為頑童的個性特徵,對父母親的關愛一直是處於叛逆狀態,甚至不惜暴戾地對待父母對他的一次次維護,但是,在經歷過生與死的交鋒、血與火的炙烤之後,他終於感受到父母之愛的真實價值。

    影片裡透過一個情節,表現哪吒感受到父親之愛後的震驚與覺醒。當時,太乙真人的座騎用打噴嚏的方式,讓哪吒看到了父親李靖在虛無門前願意一命換一命的父愛擔當,可以看出,這讓之前一直對父母關愛不以為然的哪吒如同醍醐灌頂,幡然醒悟,這才有了之後他動用自已的全部的能力,去拯救父母之邦。

    哪吒的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行動上,更體現出他在精神上接受了父親的理念與價值體系。當他與敖丙聯手應對天雷的殛擊、岌岌可危的時候,他鼓勵敖丙的話是:“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這是電影裡又一個感動人的地方。這看似平凡的一句臺詞,卻包孕著他對之前一直予以排斥的父子情感的認同,對父親的價值觀念的接受,一個冥頑不靈的叛逆之子,卻歸化了父親的價值體系,瞬間可以觸控到電影賦予在哪吒身上的那種暴戾外表之下的情商湧動與情感溫馨,對塑造哪吒的形象起到了點化與點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影片裡的哪吒雖然具有種種蠻橫無禮的劣行,但卻讓人接受並覺得可愛的原因。

    影片實際上還表現了與敖丙的朋友之情,但相對於影片對親情乾淨利落、呼呼生風、到嘴到肚的表現,對友情的展示相對而言有一點頭緒混亂,邏輯顛倒,缺乏清晰流暢的故事遞進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啟示我們,一部電影要懾服觀眾,獲得觀眾的認同,關鍵是要在情感上獲取觀眾的共鳴。《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有惡搞的幽默的地方,特效也無懈可擊,但這一切能夠成功地配合劇情,達到催人淚下的合力作用,根本原因是電影裡貫穿著一條以親情為主鏈的情感脈線,為了使這條脈線不斷地起到它應有的煽情作用,電影不惜改變了原著的設定,甚至將李靖殺哪吒的情節,逆反地改成一命換一命的救兒子的極大反差,這都反映了電影為了它的最大的感人效果,把所有的既有元素都移植到服務於親情展露的角度與層次上來。如此不惜筆墨地對親情進行大寫特寫,電影想不動人、想不感人都不可能。

  • 2 # 毒舌有理

    哪吒向我們傳達了很多東西,但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句宣傳語――“哪吒的命,就是不信命”。

    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我們的命運早就被編定,那麼是否每一次所謂的“抗爭”都是註定的?會不會無論如何,結果早就已經成了定局?

    可是這句宣傳語給了我新的看問題的角度,既然選擇抗爭,還管什麼命中註定?如果順其自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怎麼可以不去抗爭?

    不信命,是每個英雄的命。

  • 3 # 太上星

    魔童,靈童。這和中國神話裡面的《封神榜》《西遊記》不符合呀。哪吒是靈珠轉世,可是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靈珠有魔氣呀!不站在兒童的角度說,不能打動人心。

  • 4 # 娜娜153812

    可以啊。。。。哪吒中感動的劇情那麼多,唯有父愛無言,令我落淚。

    哪吒以為所有人都不愛他,或許只有母親才會和他玩,父親也常年不見身影。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怪物,只有父母乖乖寵著他,可是他不懂父親身處之處,無法讓他任性,不懂大人的潛規則,不懂父母把他關起來其實是在保護他。

    哪吒對父親的形象一直是無言,刻板的樣子。直到哪吒的三歲生日那天,哪吒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太乙真人送他的豬化身鏡子道出父親將替代哪吒去承受天劫,才認識到父母的愛的偉大。哪吒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對他很好,他都以為是因為他要死才盡力補償,誰知道,他的命運早被他父親偷樑換柱....

    而我看到這裡,也是驚訝的,帶入現實想想自己的父親母親,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沒有去發現,確實發現,甚至根深蒂固的覺得這是應該的。...還記得李靖說的那句,”他是我兒。“

    殷夫人,“哪吒是我十月懷胎掉下來的肉啊!”

    李靖:“爹一直對你很嚴,知道你心裡有氣,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哪吒:“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你可以覺得所有人都不愛你,但是不能覺得父母不愛你。

    明明很簡單的一個例項,卻看哭許多人。這些彷彿的我們生活中的倒影,就像餃子為了拍哪吒花費了三年時間,背後肯定少不了父母和良師益友的支援和鼓勵。

    多回頭看看自己身後的人,如果羞澀不妨抱抱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爾克斯作品的風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