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時燒錄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沙場,不僅贏得了自己人的敬佩,還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但是“江山易改,李廣難封”,很多比李廣資歷低很多的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廣卻難以封侯,這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漢武帝在軍事上的改革,以軍功行賞。

    李廣生平

    飛將軍李廣是將門之後,在於匈奴的作戰中殺敵無數,立功頗多,令敵人聞風喪膽,匈奴人藐視任何漢軍,唯獨敬佩李廣。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曾隨周亞夫平定叛亂、做過陵西、雁門、代郡、等七郡太守、漢武帝時期還進京做過衛尉、被捕逃脫、悔殺降卒,等等,一生具有很多經歷。

    李廣為何難封

    這跟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進行的改革有關,漢武帝為了激勵人們打匈奴,論功行賞,以軍功的多少來看是否封侯,而絕不會按資歷排輩。李廣雖久經沙場卻沒有建立奇功,也就是說沒有達到封侯的條件,封侯較多的是跟隨衛青,霍去病建立奇功的人,一場大勝仗打下來,很多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廣卻不在其中,所以李廣儘管是飛將軍,一生征戰沙場,卻也封不了侯。

    迷路自盡

    在漢武帝與匈奴單于的最後一場決戰之中,也就是漠北之戰,李廣擔任前將軍,衛青暗中受到漢武帝的警告,認為李廣年邁且命運不好,不敢讓其單獨與匈奴決戰,於是將其調開。李廣不甘的急忙被調走了。而最後決戰的時候,李廣因為軍中沒有嚮導,迷了路,錯失了戰機,致使沒有捉住匈奴單于。李廣向天感慨,難道這就是天意!之後拔刀自盡了。

    飛將軍李廣一生很是無奈,帶兵打仗數十年,就想封個侯,到死也沒有如願,江山易改,李廣難封。不是因為李廣做的不好,真的就是命運,一次一次機會,一次一次插肩而過,時也!命也!

  • 2 # 陽光的落成

    6司馬遷希望寫下的,不是李廣一個人的悲運,而是一個群體的悲運,《衛將軍驃騎列傳》末尾還有其他將軍的小傳,大抵都是悲催的,當然,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問題,不是無故悲催的,太史公不可能為他們一一作傳,只能挑一個寫,看來看去大概覺得李廣他們家最慘,就挑了李廣。閱讀《史記》的時候只讀到李廣的悲催,而不見公孫賀的悲催、張次公的悲催、蘇建的悲催、趙信的悲催、郭昌的悲催……還有一些根本沒有名字的人的悲催,我覺得不是正確的讀《史記》的方法。單純認為“李廣難封是因為他沒有政治頭腦”,“韓說失侯是因為酎金案”,“郭昌奪印是因為擊昆明無功”,而認為“漢武帝賞罰分明”就更加荒謬了。 又《衛將軍驃騎列傳》雲: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驃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宿將們悲催嗎?皇帝喜歡他們嗎?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說到底,武帝要建立的是一支不僅精銳並且絕對忠誠的部隊,其統帥必然於內寵嬖臣或外戚(二者很難區分)中拔擢,因此這些宿將註定都是悲催的。司馬遷並不喜歡武帝這種做法,才有了《李將軍傳》和《衛將軍驃騎列傳》末尾的嘮叨。而且他攻擊武帝的時候尤其喜歡攻擊他的用人,武的方面有“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的感慨,文的方面黑“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彊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實在看不出來漢武帝哪裡賞罰分明瞭。

  • 3 # 一個人的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道出了無盡的悲涼,飛將軍李廣一門忠烈,就算是他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李廣有“飛將軍”之稱,至今仍然能夠清晰的記得小時候背誦的詩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一直沒有被封侯,對此司馬遷也感到十分惋惜,加上被霍去病射殺的李敢,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和因此被滿門誅殺的李氏一門,不禁讓人扼腕嘆息。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功勞和是否能夠封侯並不能畫等號。李廣能否封侯的決定權在漢武帝的手裡,說的直白一點,李廣不能封侯是因為沒有得到漢武帝劉徹的認同。

    在我看來,李廣不能被封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牆頭草、隨風倒

    李廣作戰勇猛是事實,在配合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也立下了大功。這本來是李廣封侯的第一個契機,但是李廣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印綬和賞賜,他知道梁王是皇族,但是忘了臣子的賞罰之權必來源於天子,梁王不是皇帝,這和士兵必須聽命於將軍是一個道理。因此,在平定七王之亂後,很多人都被封侯的情況下,李廣也沒有被封侯。從漢景帝的角度來看,李廣的政治立場不堅定,這個問題可是會要命的。因此漢景帝認為李廣難堪大用,難以委以重任。

    親兵無律、有恩無法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原文中記載:李廣每次獲得勝利之後,總是將繳獲的財物和皇帝賞賜的東西分給士兵,同時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士兵吃什麼他也吃什麼,和當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霍去病寧可讓皇帝賞賜的酒肉臭掉,也不會分給手下的人共食,好像李廣確實是一位非常仁厚的將軍。但繳獲的財務應該先上交國家,而不是分發給軍士,將軍儘管有統軍之權,但卻沒有擅自分配戰利品的權力。士兵們感激的不是朝廷,而是李廣這個人,同樣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最後也會只能讓士兵認為李廣這個人夠意思,而不是大漢朝廷對他們有多好。李廣治理部隊靠的是拉關係,而不是真正的軍紀和軍規,他濫用朝廷給予他的權力,積累的是他個人的人脈,這樣的人當然不能重用。

    爭功無國、謀勝無公

    漢武帝時期,在軍事上倚重的是大將軍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李廣雖然資歷老,但是其作用是服從大將軍衛青的指揮,策應霍去病的軍事行動。但是李廣作為一位老將,卻沒有發揮他應有的作用,他不明白成就他人才能成全自己的道理。在延誤了軍期即將被問責的時候,李廣選擇了憤然自盡,他不能接受比自己官職小的小吏的質問,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而衝動的選擇了一死了之。李廣之死導致大漢王朝失去了一位將才,此為不忠;李氏家族失去了支柱,此為不孝;置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於不顧,此為不仁;不能忍一時之氣而放棄自己有用之身,此為不義。

    因此在我看來,李廣不能封候是必然的。

  • 4 # 學史小作坊

    李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勇有謀,戰功卓著,令匈奴人聞風喪膽,“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李廣。李廣一生坦蕩,但終究沒有封侯,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官位原因,李廣年輕時常任各郡太守,主要負責各郡防務,以防守為主,限制了李廣的發揮,在這個以軍功為重的年代,沒有足夠的軍功是無法封侯的。

    第二:政治失誤,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大將軍周亞夫南方平叛,膽略武藝俱佳,深受梁王看重,為拉攏他,授予李廣軍印,梁王野心受到漢武帝警惕,同時開始疏遠李廣。

    第三:殺降,有一次戰爭中,李廣殺戰俘800餘人,這在當時是極不道義的事情,受到大臣們的彈劾。

    第四:命運弄人,李廣在兩次北伐匈奴的戰鬥中,第一次不幸遭遇匈奴主力,戰爭失利,第二次因為迷路,導致匈奴大單于逃脫。

    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型拖拉機,有哪些價效比較高的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