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怡堂
-
2 # 鄂東散人
死士都是經過嚴格的培養出來的。這些人大多都是社會最底層、最貧窮、最沒有尊嚴的人。有些是為了讓一家老小能夠溫飽,畢竟去當死士工資還是很高的,一旦生死安家費也比其他護衛要高。也有一些死士,原本就要處於急刑的,而他們的主人透過特殊手段對其轉移出來,原本就是該死之人,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死士。一般死士中的精英通常是由比較專業的死士培養機構專門挑選被拋棄的孤兒進行培養的,他們從小學習的就是個人殺人絕技,主人至上是從小種下的烙印。
死士的來源各有不同,但無一不是經過殘忍的培訓後,讓其達到不怕死的境界。相對於殺人技藝,思想更是著重進行培養的,一開始就是無止境的思想灌輸,讓他們成為只聽令主人的殺人機器。而他們的技藝培訓大多都是真刀真槍的實戰,在實戰中被培養起來,讓其對殺戮和刀劍都麻木,這樣到了當用之時,才會做到真正的狠辣,就是被捅受傷之後,首先做的也是把對方幹掉。思想和訓練相結合。長期以往,身上充滿了戾氣和狠勁,可以做到六親不認,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死士的培養就是主抓對其思想的控制,這些死士的主人一般也不會給死士感受到快樂和溫暖的機會,人會本能的貪戀這些東西,有了念想就會變得怕死,從成為死士的那一天,就開始了無休止的訓練折磨和危險,唯有死去對他們才算是真的解脫。
-
3 # 張傑談史
其實,不至於古代,即使在今日,你也可能會發現類似的情況。只要對方能夠提供足夠的砝碼,就一定會有人為主人付出,慷慨赴死。也就是說,還是要看主人提供的究竟足不足夠,而已。
當然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精神控制也是很多的。在古代,精神控制起源於族權,地權等因素,而現在,控制力則主要來自於家庭或其他因素。
-
4 # 字幕組翻譯
死士,在中外歷史上都存在的一個“職業”,通常執行的都是有去無回的任務。關於死士的培養其實一直是個謎,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文獻記載。
死士,在我看來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大義的人,自身有一種執念並且能夠秉承這種信念去做出在當時看來是有意義的事情,被後人所敬仰。漢.劉向所著《荊軻刺秦王》中寫出了事情的原委,這就是大義。另一種就是為了個人利益,一般都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或出身微賤以死來換取家人的生活改變,這種人多的數不勝數。
可是這些死士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的,為了主人的命令去赴死呢?我們需要了解一點,訓練死士的人,都屬於心中有所圖謀的人。因為他們不會在乎死士這些人的生命安全,心中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野心能否達成。所以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死士和刺客、和暗衛有著很大很大的區別。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後,我們可以知道,那時候的人為了國家大業,慷慨赴死。
我猜測古人對這些死士進行洗腦,這樣的死士自己唯一的心願,就是幫助主人達成目標。古代的人大多采用的是這樣方法,因為這樣訓練出來的死士,既忠誠又無畏。要想達到思想控制,主人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這些死士進行訓練。所以很多死士都是出身於孤兒、乞丐。主人給了他們生活和糧食,他們自然要報恩,於是就有了洗腦最開始的基礎。對於死士而言,主人的命令是唯一要執行的任務,自己與其他人的生死並不重要。
-
5 # 西瓜真甜1115
你好,古代的死士都是慢慢培養的,很簡單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家讓你去死你會不去嗎?古代的人的忠心,孝道,是現在的人所不能比擬的,所以主人讓他去死,他會毫不猶豫去死。就像今天的傳銷一樣,給你洗腦,告訴你賺多少錢,是一個道理。
回覆列表
死士顧名思義,敢死的勇士。 《左傳·定公十四年》:“ 句踐 患 吳 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大家所熟知的。《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英雄慷慨赴死。
古代的死士
春秋戰國時期蔚為可觀的死士階層。一切問題都要放到其特定環境中去看待。古代死士其實思想很簡單。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高階死士,死後名留歷史。像荊軻、鉏麑、聶隱娘等,都是獨來獨往,憑著一個人的勇敢膽識去完成刺殺任務。他們沒有支援,沒有同伴,基本是抱著有去無回的必死之心去的。一個人入得虎穴容易,逃出生天卻難。這種高階死士,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有些是為了大義而做出犧牲,有些是為了報主人的大恩而慷慨任俠。而還有一些純粹是因為主人的道行太高了,以權謀馭人之術將死士一番洗腦,使他們感恩戴德、言聽計從,渾然不知早已在主人的算計之中。不然的話,像荊軻、專諸、慶忌這些人。
另外一種就是普通的死士了,他們大多都是無名之徒,史書上不會留載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實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得猶如螢火蟲一般,他們的存在就是在某個重要的時刻,發一下自己的微光,然後就可以從這個世上消失了。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影視劇中,這些死掉的炮灰,從沒有哪個主人會多看一眼。他們的使命和價值非常簡單,就是犧牲。
他們都是一些沒有靈魂的人,“士為知己者死”,他們的靈魂和思想被別人掌控了,掌控了思想就掌控了這個人的靈魂。那些所謂的主人們絕對不會讓死士享受一天的快樂,因為人一旦有了快樂就會怕死,所以這些人在成為死士的第一天,就會承受各種訓練折磨,經歷各種危險,死亡才算是真正解脫。
春秋戰國,這是一段持續了550多年的亂世,大多數人活不過三十就死於戰亂、饑荒、匪盜、瘟疫,今天活著,明天就可能死去,真實的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和今天人均壽命七八十的年代截然不同。與其在一個月後死於可能的兵禍、在半年後死於可能的饑荒、在一年後死於可能的瘟疫,寧可選擇有追求有價值的死,重道(義)輕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在今人看來,太子丹只是給了荊軻些許好處,就籠絡荊軻為他賣命,但在彼時,人市上面一個金餅就可以買很多命回來,每一天都有無數人死在各個角落裡,超過半個千年裡,死幾萬、十幾萬、幾十萬人的戰爭和災荒比比皆是,荊軻若沒有去刺殺秦王,他十有八九會是其中一個默默無聞的死者,如同長平之戰被坑殺的20萬趙兵一樣。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其實不是為太子丹赴死的,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一個刺客,一個武者,能夠千古留名,荊軻覺得自己死得其所。在死亡隨時都會降臨的背景下,人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能夠不枉此生。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說“捨生而取義者”,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墨子說“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 這些先哲們並不是在說生命不足惜,恰恰相反,他們是在說,生命是非常可貴的,有限的生命裡,應當有所追求,以至於死這種極端的狀況也是可以去面對的。
而今時,人們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明白的生命的真諦,更珍惜生命了。
我覺得只有為解救大眾,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國家,為民族大義而慷慨赴死的,才是真正的英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它代表了中華民族誓死守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豪情壯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將軍。
還有左權將軍、楊靖宇將軍、張自忠將軍等等。這些英雄才值得我們永遠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