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當俾斯麥在1862年9月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時,還沒有德國。只有說德語的政治實體散佈在歐洲,是一個鬆散的聯邦。聯邦中有兩個大 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還有些中等大小王國,如巴伐利亞,薩克森,以及許多小國和自由城市,所有這些被稱為“第三德國”。在1848年革命後,德國民族主義 興起,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刻開始,才開始考慮德語聯邦統一問題。當時的問題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哪個可以佔有第三德國。1864,1866以及 1870-1871年三場戰爭解決了問題,普魯士笑到最後。
除普魯士和奧地利外,19世紀60年代歐洲還有四個大國,英法意俄。但義大利並沒對德國統一有顯著影響,儘管在1866年與普魯士作戰。義大利還是一個非常新的國家,還特別弱。因此關鍵問題是奧英法俄的反應。
有趣的是,他們互相踢皮球等於是坐看普魯士統一德國。
過程:
俾 斯麥第一戰是聯合奧地利打丹麥(1864)。目標是將易北河畔兩個公國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國大部分人說德語。在輕易擊敗丹麥後,分贓不均導致反 目成仇,1866年普奧開戰,普魯士勝利。1870普魯士打敗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第三德國南部控制權,完成統一。
原因
政治(戰略上):
1864年,歐洲大國袖手旁觀並不奇怪,因為賭注很小。不論普魯士還是奧地利都不是特別可怕,佔領目標也不是對他們來說很偏僻,也不清楚哪個最後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
問 題是1866以及1870年。其實英國和俄國事實上歡迎普魯士的勝利,因為他們認為統一的德國符合他們的利益。英俄都覺得法國是歐洲最大威脅,有個德國可 以制衡法國。英國還考慮到有個德國將有助於使俄國的注意力鎖定在歐洲,遠離中亞(英俄在那是競爭對手)。而且,俄國講德國視為制衡奧地利的力量。不過對法 國的擔心仍然是主要動力。
至於法國和奧地利,他們互相看對方笑話使得俾斯麥講其逐一擊破。1866年普奧之戰,法國十分高興,認為是坐山 觀虎鬥。奧地利和法國沒有結成聯盟也因為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而且奧法在1859年曾開戰,阻礙了60年代關係的發展。奧地利在1870年也擔心如果站 在法國一邊,俄國或許會從東邊攻擊奧地利,而且也並沒有從1866年的失敗中恢復元氣,所以也沒有趁機背後偷襲普魯士。這些因素使得普魯士笑到了最後。
經濟:
這裡“財富”是一個直接的綜合指數,只以相關大國資料為依據,不包括小國如比利時丹麥等。
從財富情況可以看見各方實力,法國是歐洲大陸老大,這也是為什麼英俄希望俾斯麥統一德國。而普魯士也有這個經濟基礎去進行統一戰爭。
軍事
歐洲軍隊兵力,1862-1870
1866 以及1870,最關鍵的是權力如何在法,奧,普間分配。看1866年資料,奧地利軍隊自然可以與普魯士軍隊相匹敵。奧地利常規軍有1.25:1 的優勢。在1866年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關鍵戰役中,27萬奧軍迎戰28萬普軍。但普軍比奧軍質量好。普軍使用後膛裝彈步槍,奧軍則是前膛裝彈步槍。普 軍還有優越的人員系統。奧軍的多種族構成傷害了戰鬥力,儘管問題不是太大。但奧軍的優勢是炮兵和騎兵。總的來說普軍佔有優勢。
與普奧不同, 法國嚴重依賴常備軍,對動員後備軍興趣不大。但數量上還是超出普魯士而且法軍和普魯士在質量上相差不大。
在 1866年的戰爭中觀察到普魯士成功動員後備軍後,法國也減少了其常備軍規模,組建後備軍系統。四年後法軍雖然看上去有令人畏懼的後備軍,但毫無效率,特 別是和普魯士相比。雖然法軍常備軍較多,但普魯士在戰爭開始時動員了118.3萬士兵,而法國僅能動員53.087萬士兵。不過法國最終設法動員所有後備 軍,在戰爭中比普魯士多動員了50萬。但普魯士在質量上佔優,主要因為它擁有一個強大的參謀系統,後備軍也受過更好的訓練。雖然法軍裝備更好,但這優勢被 普軍的後膛裝火炮抵消。
按理來說,奧地利應該聯合法國來抗擊普魯士,但因為奧地利和法國誤算了對方。兩者都錯誤的認為法軍能和普魯士一樣快速有效的動員後備軍。法國甚至認為普魯士在動員後備軍時會出困難。加上前面所說的原因,奧地利最終按兵不動。
就這樣,實力加上足夠的運氣,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普軍的後膛裝火炮抵消。
背景:
當俾斯麥在1862年9月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時,還沒有德國。只有說德語的政治實體散佈在歐洲,是一個鬆散的聯邦。聯邦中有兩個大 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還有些中等大小王國,如巴伐利亞,薩克森,以及許多小國和自由城市,所有這些被稱為“第三德國”。在1848年革命後,德國民族主義 興起,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刻開始,才開始考慮德語聯邦統一問題。當時的問題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哪個可以佔有第三德國。1864,1866以及 1870-1871年三場戰爭解決了問題,普魯士笑到最後。
除普魯士和奧地利外,19世紀60年代歐洲還有四個大國,英法意俄。但義大利並沒對德國統一有顯著影響,儘管在1866年與普魯士作戰。義大利還是一個非常新的國家,還特別弱。因此關鍵問題是奧英法俄的反應。
有趣的是,他們互相踢皮球等於是坐看普魯士統一德國。
過程:
俾 斯麥第一戰是聯合奧地利打丹麥(1864)。目標是將易北河畔兩個公國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國大部分人說德語。在輕易擊敗丹麥後,分贓不均導致反 目成仇,1866年普奧開戰,普魯士勝利。1870普魯士打敗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第三德國南部控制權,完成統一。
原因
政治(戰略上):
1864年,歐洲大國袖手旁觀並不奇怪,因為賭注很小。不論普魯士還是奧地利都不是特別可怕,佔領目標也不是對他們來說很偏僻,也不清楚哪個最後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
問 題是1866以及1870年。其實英國和俄國事實上歡迎普魯士的勝利,因為他們認為統一的德國符合他們的利益。英俄都覺得法國是歐洲最大威脅,有個德國可 以制衡法國。英國還考慮到有個德國將有助於使俄國的注意力鎖定在歐洲,遠離中亞(英俄在那是競爭對手)。而且,俄國講德國視為制衡奧地利的力量。不過對法 國的擔心仍然是主要動力。
至於法國和奧地利,他們互相看對方笑話使得俾斯麥講其逐一擊破。1866年普奧之戰,法國十分高興,認為是坐山 觀虎鬥。奧地利和法國沒有結成聯盟也因為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而且奧法在1859年曾開戰,阻礙了60年代關係的發展。奧地利在1870年也擔心如果站 在法國一邊,俄國或許會從東邊攻擊奧地利,而且也並沒有從1866年的失敗中恢復元氣,所以也沒有趁機背後偷襲普魯士。這些因素使得普魯士笑到了最後。
經濟:
這裡“財富”是一個直接的綜合指數,只以相關大國資料為依據,不包括小國如比利時丹麥等。
從財富情況可以看見各方實力,法國是歐洲大陸老大,這也是為什麼英俄希望俾斯麥統一德國。而普魯士也有這個經濟基礎去進行統一戰爭。
軍事
歐洲軍隊兵力,1862-1870
1866 以及1870,最關鍵的是權力如何在法,奧,普間分配。看1866年資料,奧地利軍隊自然可以與普魯士軍隊相匹敵。奧地利常規軍有1.25:1 的優勢。在1866年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關鍵戰役中,27萬奧軍迎戰28萬普軍。但普軍比奧軍質量好。普軍使用後膛裝彈步槍,奧軍則是前膛裝彈步槍。普 軍還有優越的人員系統。奧軍的多種族構成傷害了戰鬥力,儘管問題不是太大。但奧軍的優勢是炮兵和騎兵。總的來說普軍佔有優勢。
與普奧不同, 法國嚴重依賴常備軍,對動員後備軍興趣不大。但數量上還是超出普魯士而且法軍和普魯士在質量上相差不大。
在 1866年的戰爭中觀察到普魯士成功動員後備軍後,法國也減少了其常備軍規模,組建後備軍系統。四年後法軍雖然看上去有令人畏懼的後備軍,但毫無效率,特 別是和普魯士相比。雖然法軍常備軍較多,但普魯士在戰爭開始時動員了118.3萬士兵,而法國僅能動員53.087萬士兵。不過法國最終設法動員所有後備 軍,在戰爭中比普魯士多動員了50萬。但普魯士在質量上佔優,主要因為它擁有一個強大的參謀系統,後備軍也受過更好的訓練。雖然法軍裝備更好,但這優勢被 普軍的後膛裝火炮抵消。
按理來說,奧地利應該聯合法國來抗擊普魯士,但因為奧地利和法國誤算了對方。兩者都錯誤的認為法軍能和普魯士一樣快速有效的動員後備軍。法國甚至認為普魯士在動員後備軍時會出困難。加上前面所說的原因,奧地利最終按兵不動。
就這樣,實力加上足夠的運氣,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普軍的後膛裝火炮抵消。
按理來說,奧地利應該聯合法國來抗擊普魯士,但因為奧地利和法國誤算了對方。兩者都錯誤的認為法軍能和普魯士一樣快速有效的動員後備軍。法國甚至認為普魯士在動員後備軍時會出困難。加上前面所說的原因,奧地利最終按兵不動。
就這樣,實力加上足夠的運氣,促成了德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