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亢龍有悔209251156
-
2 # 天藍草叢青
提問題往古代刨了?改革開放的祖國百廢待興,那時候成家立業沒聽說要彩禮也沒聽說房車一類的。有的女方扛著孃家一把鋤頭繫上紅布條就結婚;有的用獨輪車推著迎接,反正就地取材,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不多。
結婚後和父母同一房屋住,父母住堂屋東正間,兒子兒媳住次間,姊妹多的扯皮打鬧,幹不完的農活,家務繁重……
女人幾乎都是中秋和年底走孃家送節禮,每節也就點心各一到二斤(共四到八斤),酒兩瓶(也就兩塊錢多錢),十來塊錢齊了!
現在是什麼情況呢?男女青年相遇即是緣,小兩口如果沒有將來公婆的大力扶持,再好的笑掉大牙的“愛情”都過不下去,和原生態家庭的父母們共同奮鬥無法比較,現在的“愛情”只能叫好感和順眼。
現在的女人不論受教育大小,沒錢的不嫁有錢的想加名字,好像她們沾上邊談婚論嫁的男人都吃定了,哪還考慮自己的條件和家庭呢?
有的孃家人開口都是多少萬多少萬的彩禮,還不能拿回去,女兒不是商品是什麼呢?我生活在農村,凡是希望晚輩過好的父母,不貪圖彩禮錢反而提供各種家務用品和一定的現金,小家庭有兩家的啟動資金,好讓男方親家休養生息,還還欠款……
受過教育的人都能看到了解到,人生一輩子為兒娶媳婦加上孫子,幾乎都沒有時間在退休後旅遊,作為親家和未來的兒媳婦,兩家聯姻就是親人親戚,怎麼能忍心掏空男方家庭呢?她們怎麼能開的了口呢?
加上女人被父母養了二十年,偏偏認為“孝敬”父母應該的!幫扶孃家哥弟應該的!不繼承父母的財產應該的!
在婆家也這樣呢?那小兩口生不如死了,結婚幹嘛?
徹底解決現代社會彩禮問題,需要學校開設國學教育大於語文。
有的女人不切實際要車,即使都工作面對家庭和親朋之間的禮尚往來,盲目花費等等根本就不夠用,有孩子後男人一個人工作能吃好住好就了不起,哪有餘額養車呢?拿公婆的送給孃家,再來個婆媳不合……哪個男人能受幾年呢?
-
3 # 農人心語
彩禮、房子、車子這些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而是現在和古代(別說古代,就是近代)在質上發生根本改變。
1.古代人要(送)彩禮,是圖個喜慶和對女方養育女孩的補償,這種喜慶和補償是出於真心、自願(最低符合公俗良序)的,含有“彩”和“禮”兩重含義。而要車、房是用來住的,不是佔有和為離婚準備的。
另外,男娶女嫁或招上門女婿,家庭、家族界限明白。離婚率很低,從一而終。嫁與娶屬於禮尚往來,家家都要經歷。
2.現代人要(索)彩禮,是圖排場,對女孩家長是一種“認購”,非自願被逼的,含“財”和“利”兩重含義。要車要房是索取的保障,彩禮、車、房子一部分是用,一部分是提前財產轉移。
一些人接受不了,確且說是男人接受不了。一是除過立馬拿不出這麼多的錢外,更多地是離婚率高。付出如比高昂的代價,不能保證高價的另一半一不小心就分道揚鏢,後果難料。二是家庭界限模糊,結緍前,父母是雙方的後方陣地和建設銀行。結婚後,岳父母是男人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孝順”的再生父母。而自己父母成為完成使命的閒置空殼,是婆媳矛盾的發源地。男人從此將會在夾板氣中周旋。
由於獨生女家庭增多,女性地位“提高”,家庭概念模糊。兩個家庭都借“男女平等”趨利去責,權力與義務互相推諉。歸結原因,古代結婚以家庭為重,現代結婚以利益為重。
對於至關重要地感情親情,暫時敗給經濟吧。男人支付結婚前所有費用,就要承擔所有的經濟責任。能樂意嗎?
-
4 # 開周說宋
古代女生出嫁,當然會要彩禮,只是這彩禮未必包括車和房。
《儀禮》上說,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意思就是說姑娘出嫁分為六個步驟,其中第四個步驟“納徵”,就是要彩禮。
彩禮又叫聘禮(網上有人煞有介事地解釋彩禮和聘禮有什麼區別,其實它們沒有任何區別)。先秦的聘禮,一般包括三樣東西:幣、帛、雁。幣是錢,帛是布,雁是一隻死大雁。送錢送布當彩禮,容易理解,為啥還要再來一隻死大雁呢?因為大雁是候鳥,冬去春來,非常守信,是訂親必備的信物,象徵著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婚姻。
在秦漢魏晉南北朝,在帝制時代的中國,聘禮除了錢和布,還有羊和酒,大雁沒了,改成雞鴨鵝。牛羊美酒、花紅表裡、家禽若干,是嫁妝單子上最常見的物品。
隋唐時期,首飾和奴隸在嫁妝單子的比重不斷提升,這裡的奴隸指的是丫鬟和老媽子,她們會成為闊小姐的陪嫁。當然,平民百姓沒有丫鬟和老媽子,想陪嫁奴隸也不可能。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朝代,因為當時流行厚嫁,男方給的彩禮少,女方陪的嫁妝多。宋徽宗初年,蘇轍女兒出嫁,為了給女兒籌辦嫁妝,蘇轍特地賣了他在河南新鄉購置的一塊好地,從中拿出“九千四百緡”來,讓女兒帶進了婆家。“九千四百緡”就是9400貫,雖說這時候已經是北宋後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但是一貫的購買力也相當於現在300塊錢。那麼9400貫相當於現在多少?282萬元!蘇轍在日記裡說,他這是“破家嫁女”。換言之,為了給女兒辦嫁妝,他差點兒傾家蕩產。
南宋初年,四川華成縣做普查,縣令侯可發現他的治下竟然就有幾百個未婚老姑娘。這幫老姑娘之所以嫁不出去,大多不是因為長得醜,而是因為“巴人娶婦,必責財於女氏”,女方父母拿不出那麼多錢來置辦嫁妝。
陪嫁標準高,姑娘出嫁當然就難;嫁妝標準高,小夥娶妻當然也難。在古代中國,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嫁不起的姑娘,更有娶不起的小夥。照今天的標準看,或許古代女生索要的並非天價彩禮,並非京廣滬深上千萬一套的商品房,但還是有很多很多男人沒有娶妻的經濟條件,即使有,也是咬著牙、勒緊腰帶去置辦彩禮。為啥?因為從絕對財富數量來看,古代中國窮人更多,飯都吃不上,有什麼能力置辦彩禮啊!
也甭說古代中國,就在離我們非常近的幾十年前,娶妻就已經很難很難了。我父親經常跟我們說,他娶我母親的時候,彩禮是六鬥小麥、兩匹緞子和一輛腳踏車,那腳踏車既不是飛鴿,也不是永久,而是河南鞏縣出產的最便宜的一款土造腳踏車。可即便如此,我父親還是借了所有親戚的債,才辦完了嫁妝。
現在小夥抱怨女方索要彩禮過高,可以理解,但不值得同情。
第一,任何時代娶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婚嫁市場始終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你的鬥爭物件不是女方,而是另一個提親的男人,在求婚者自身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只要別人出得起彩禮,你出不起,那你就得認賭服輸。
這事兒很公平,沒什麼可抱怨的,也不是政府一紙禁令就能取消得了的。
回覆列表
古代人女方嫁入男方家就是男方家的人,從此與孃家毫無瓜葛,全心全意照顧婆家,回孃家也是偶爾,就連清明祭祖,過新年也在婆家,公婆和父母同時生病要照顧公婆,不照顧父母,還有古代結婚多為處女,非處女很難嫁人,現在是嗎?現在的女人別說處女,孩子是自己的都是奢望,照顧公婆別想,不和公婆對打對罵就不錯了,再說現在女方父母可以隨時和女兒見面,所以現在人對彩禮有很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