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79704279129

    學校,家長,老師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關係,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進步。而現在呢?三方相互對立,全是受害者,最終還是孩子深受其害!

  • 2 # 陳玉華親子

    先給觀點:家長參與進來是好是壞,取決於家長處理矛盾的水平。家長有水平懂溝通,就是好。家長缺乏溝通技巧,無理取鬧,多半就得壞事。

    下面,我透過相關事例來進一步分析家長怎麼樣做好,怎樣做不好。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師生矛盾”在當下教育背景下包括哪些內容?這些矛盾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提煉了下,大致可涵蓋以下三點:師生矛盾主要因師生雙方“言語不當”、“行為不當”、“處理同學間矛盾不當”造成。

    1、老師的語言欠妥當。老師在一定程度上侮辱了孩子,讓孩子失了尊嚴,孩子向父母訴苦。

    2、老師的行為欠妥當。老師體罰孩子適量、過當,甚至是過分時,孩子向父母訴苦。

    3、老師處理矛盾偏袒。老師在處理孩子跟同學之間的矛盾時不公平,孩子向家長訴苦。

    面對1,老師語言欠妥當家長怎麼做呢?

    這個就需要家長與孩子深度溝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當然,這裡面不排除孩子只說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把錯誤只推到老師身上。比方說:孩子在上課時跟同學講話,不認真聽講,被老師提問,一問三不知,老師在課堂上當著所有同學面罵了孩子,比方說“爛泥扶不上牆”。在孩子表述裡可能就故意忽略掉了“上課講話,不認真聽講”這一項,或者老師說“下次再講話,就罰站一節課”,被孩子說成了“爛泥扶不上牆”。那麼這就要家長去更深入地瞭解情況了。

    這些真實情況是家長不瞭解的。家長首先可以透過孩子的同學去了解,比方說透過問孩子的同桌,瞭解孩子近幾天在學校的表現,瞭解這個事情的經過。一個同學瞭解不完整,就多跟幾個同學聊,把這個情況弄清楚。弄清楚後,家長再掂量要不要跟老師去溝通。

    如果事情被孩子誇大了,完全是自家孩子上課調皮不聽講,被老師罵“下次不聽講,就罰站一節課”這種常規式的,侮辱性不大的語言。家長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好好教育孩子。一方面找老師溝通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但切記不要把孩子被罵的事捅破。因為沒有必要,老師沒什麼錯,捅破反而對孩子不利。

    如果孩子說的情況屬實。就要找時機跟老師好好聊聊了。什麼時候聊?在哪聊?聊的方式怎樣?這三點都很重要。如果是我,可能等這個事過了一週,選個週末,請老師出來一起喝個茶,用瞭解孩子近期學習情況的方式跟老師溝通。還是不直接捅破,在聊的過程中,讓老師感受到自己在處理與孩子之間的問題時,有點過了。當然,我們也要跟老師說,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我們家長也要讓孩子更加強大起來(有些家長可能覺得不溝通好,會認為把話說得太白,老師以後會給孩子小鞋穿,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太小看老師的肚量了——只要你不帶情緒、真誠的溝通,我覺得老師也是可接受的。如果家長帶著氣來溝通,那老師給孩子穿小鞋也是家長自己造成的,怪自己不會溝通唄)。

    總之,讓溝通順暢一些,該輕的時候輕,該重的時候略重。最終目的:一是讓老師經常跟自己溝通,讓孩子改變壞習慣;二是讓老師瞭解孩子的性情,以後用更為柔和的方式溝通。

    面對2,老師行為欠妥當家長怎麼做呢?

    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下,要完全沒有體罰基本不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老師管50-60個學生。老師哪有那麼多時間跟一個學生耐心地溝通。這跟教育的大環境相關。大環境不變,我們也只能在此環境下應對。

    有些家長大言不慚地說,“體罰是老師無能的表現”。這純粹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管一個孩子都免不了體罰,竟然要求老師管50個孩子跟私家保姆一樣。當然,也不是不可以,你孩子可以去上一個班十幾個學生、好幾個老師管一個班的貴族學校。

    我這裡說的是普遍情況。所以,只能接受有體罰的情況。

    我認為,體罰與否不關鍵,關鍵在於“度”的把握。什麼一個“度”可以體罰?什麼一個“度”不體罰?體罰的方式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度”很重要。

    以下是我心裡的一個尺度:

    (1)孩子的錯誤是第一次犯,口頭警告;再犯,可罰;屢犯,略重罰。

    (2)孩子認錯態度好,輕罰或不罰;態度惡劣,略重罰。

    (3)體罰手段:罰站,時間不過度,可;罰抄作業,量不變態,可;打手,可;打屁股,可;打臉、打頭,絕對不可。

    我一般會根據這個尺度,考慮要不要跟老師面對面溝通。

    如果確實要溝通,罰得有點重,可以跟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

    實在太過分的,比方打臉、打頭過重的,就要嚴肅對待了。頭、臉是人的尊嚴,不能打。一定嚴肅溝通解決;解決不了的,要透過學校領導去解決。

    面對3,老師處理孩子與同學間矛盾偏袒家長怎麼做呢?

    老師在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矛盾不公正的,家長怎麼做?

    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絕對公正是不可能的。老師既不是律師也不是法官。

    老師只能做到相對公正。既然是相對公正,就會有讓孩子不舒服的地方。但是,是不是孩子不舒服,就去找老師理論呢?不是的,我們不要將孩子養成了少爺病、小姐病。我們要我們的孩子是可以受委屈的。只要不是冤枉人、顛倒黑白,我覺得這個委屈可以受,這樣的委屈會把孩子的度量撐大,是好事。

    說白了,還是度的把握。我的觀點是:如果老師處理矛盾,大的方向沒錯,小的枝節不用太過在意,事情瞭解清楚後,跟孩子好好溝通就好了;如果是老師方向都錯了,比方說,自家孩子本來有理,被說成沒理,同學沒理反倒有理,這個就要跟老師溝通了。

    溝通方式:參考1、2。

    與老師溝通,家長要不要被培訓?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溝通已經很強的家長,為了更好的溝通,也可以培訓,學無止境嘛。

    溝通技巧欠缺的,不用說,更應該去培訓了。家長的溝通素養,一方面對外,更主要對內、對孩子。父母良好的溝通素養,可以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當然,這個培訓是廣義的。自學叫“自我培訓”,上課當然更是培訓。

    總結:本題的重點,不在家長要不要參與進來,而在於家長如何把握度。這個度包括對“矛盾”本身尺度的把握,也包括家長對矛盾處理尺度的把握,更包括家長與老師溝通尺度的把握。把握得好,就好。把握失衡,多半就壞事。所以,爸爸媽媽們,行動起來,為了讓自己更強大,讓孩子更加健康成長,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溝通素養,那麼,自學或培訓必不可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拉黃屎起泡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