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一條魚
-
2 # 種花家孤寡老人
崇禎不南遷大概有自身性格和時代格局有關。
崇禎算是個勤奮的皇帝,生活不奢侈,也不好美色,我大清和李自成都不否認這些。但是他大概有些剛愎自用,另外做為皇帝面子上總要過得去,太在乎身後歷史評價,那麼他要南遷必須需要輿論支援,也就是官員們集體請奏並從政治角度解釋南遷的好處等等,可惜明史裡並沒有記載群臣懇請他南遷的記錄。沒人公開請他南下,他又好面子,李自成來的也快,於是就走不成了。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崇禎自己估計知道南遷估計還不如在北京,南遷後就是到了東林黨的地盤,東林什麼德行他難道心裡真沒數?有一個重要的佐證,崇禎在李自成即將打破北京城時讓包括太子在內的幾個兒子去投奔外祖父,並交代他們以後做一個普通人,要學會隱藏自己身份,江南半壁還在啊,正常情況下他應該趕緊交代親信如王承恩護送太子南下繼位啊?北京那麼大,逃幾個人出去很容易的,可他沒這麼做,這個行為很不正常。我的理解是崇禎已經徹底對大明朝和那些臣子們失望了,他已經不認為自己或太子有挽救失敗的機會了,當時他這種心態已經是得過且過了,所以就沒想過南遷。
綜上,崇禎不南遷歸根結底就是已經喪失了大明重振的信心,臨死前說出的“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也表明了他為何不南遷是對臣下徹底失望了。
-
3 # 三多學歷史
第一,就是天災。從歷史可知,東晉南渡、南宋南渡時期,歷史上並未出現大面積的天災,從而使得東晉、南宋朝廷不用擔憂天災耗費國家的元氣,但明末不一樣。此時的明朝已經整整被大面積天災整整折磨了10年,導致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國家財政崩潰,崇禎帝南遷也照樣沒錢用;
第二,就是國家主要矛盾不同。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主要動力。東晉和南宋剛剛建立時,國家主要矛盾只有民族矛盾,即漢民族與異族的矛盾,然而明末時期的國家主要矛盾不僅僅有民族矛盾,還是國內的階級矛盾(農民起義),而此時的明朝統治集團並沒有第一時間解決階級矛盾,或者說因天災、財政崩潰根本就解決不了階級矛盾。同樣,崇禎帝即使南遷,這兩個矛盾仍然存在;
第三,國內政治結構不同。東晉初期,雖然世家把持朝政,但因民族矛盾的影響,世家與皇權也達到了微妙的平衡;南宋初期,雖然民族矛盾異常激烈,但這也讓朝政異常的穩定,即團結在趙構周圍,抵禦女真人的入侵;而明末則不同,士大夫與皇帝渡過了最初的蜜月期後,迅速變成了對立,甚至成了相看兩相厭的地步,朝政也大面積出現了扯皮、尸位素餐、貪汙腐敗等等,這些都不能因南遷而得到解決,崇禎帝應該是有深刻的認識,才覺得沒有再起的希望,這從他臨死前說“大臣皆可殺”就能知道了。
-
4 # 君山話史
不能以小民之心,度皇帝之腹。皇帝是有尊嚴的,一般是不逃跑的。
從皇帝的下場看,明與晉、宋的情況並沒有多大不同,你以為晉朝皇帝跑了嗎?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建立的漢政權發動洛陽之戰,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殲滅十萬晉軍,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後攻入京師洛陽,晉懷帝被俘,兩年後為劉聰毒殺,年僅三十歲。晉懷帝死後,年僅十四歲的司馬業在長安登基,史稱晉愍帝。公元316年,劉曜率軍圍攻長安,晉愍帝投降,後被劉聰所殺,年十八歲。
同樣,宋朝的皇帝也沒有跑。
晉朝有永嘉之亂,宋朝有靖康之亂。當金兵殺到開府城下時,皇帝藝術家宋徽宗遜位,把爛攤子交給兒子宋欽宗。但是宋欽宗也不是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最終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都成為金人的俘虜,客死他鄉。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皇帝做什麼都可以,國家這麼大,打不贏可以跑得遠遠的。其實沒那麼簡單,權力越大,責任越重,皇帝比誰都重面子。崇禎皇帝不願被俘虜,所以上吊自殺了。
東晉之成立,南宋之成立,都不是皇帝逃跑後重建政權,不是的,而是皇帝被俘或被殺後,國家必須要有個新的君主,所以大家再推一個皇室成員來接班。崇禎死後,也有南明政權,先後有弘光、隆武、永曆等南明皇帝。那麼為什麼東晉、南宋能堅持一百年以上,而南明只堅持十幾年呢?
西晉的衰亡,是因為八王之亂,內耗太厲害了,於是胡族興起。當時胡族的力量並不是很強大,從漢到三國到晉初,都一直為中央政權所壓制。而且胡人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匈奴、羯、鮮卑、羌、氐等勢力互相牽制,因此也給了東晉一個比較寬鬆的存在空間。
北宋的衰亡,主要是武力不行,長期重文輕武,武將被壓制。但是北宋的政治是比較好的,百姓是比較擁護的,這是重建政權得以存活的根本。在南宋開國時,出於戰爭的需要,對武將的限制大大放開,因此產生了岳飛、韓世忠等實力派將領,軍事力量恢復比較快。
南明的情況比晉、宋要複雜得多。內亂加外患,從朝廷到地方,官員腐敗;外有女真之壓迫,內有多如牛毛的農民起義。百姓都在造政府的反,一個失去民心的政府,存活不下去啊。從一開始,南明政權就非常脆弱。表面上看,南明堅持了十幾年,其實後面十年,支撐南明的是李定國與鄭成功,這兩支武裝,都是屬於朝廷編外部隊,與其說為明朝皇帝而戰,不如說為民放尊嚴而戰。
-
5 # 歷史春秋網
只能說,崇禎帝想南遷,沒有來得及跑,就被李自成圍城了,想跑也跑不了了。擺在他面前的兩條路,一條是投降,一條是自殺。明朝的皇帝都是很有骨氣的皇帝,看中名節。崇禎帝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在煤山的歪脖樹下自殺殉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帝是一位優點和缺點並存的皇帝。優點是勤於王事,儉樸為國,雷厲風行,善於反省。缺點是生性多疑,造成誤判,不敢擔當,貽誤戰機。他上任伊始,就大刀闊斧地改革,滅了魏忠賢,剷除了閹黨,使人們眼前一亮。但他的缺點,也使國家災難進一步加據。如他多疑,中了滿人的奸計,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袁崇煥在,明朝在,袁崇煥死,明朝亡。這怪不得別人,只能怪崇禎有眼無珠。崇禎雖六下罪己詔,但大臣們不吃這一套,老百姓不吃這一套。說明他罪己,沒有罪在點子上。南京是明朝的陪都,第二首都,崇禎非常想遷都,但大臣們不贊成,崇禎沒有本事做大臣們的思想工作,又不能雷厲風行的下決策,一拖再拖,只拖到李自成兵圍北京,想遷都也遷不了了。崇禎帝還比較吝嗇,國庫裡那麼多錢,捨不得拿出來當軍餉,最後便宜了進城的李自成農民軍。造成這樣的局面,怨不得別人,只能怨他自己。
崇禎帝在大臣們心中,是沒有威嚴的。他鎮不住大臣們。所以大敵當前,沒有幾個大臣忠於他。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只能自己上吊了事。君王死社稷,大臣們卻紛紛投降,這也是對大明朝的一個諷刺。
回覆列表
自詡忠臣的東林黨士人輿論不許。說白了就是北方士大夫不願皇帝跑路,想著自己的祖宗在北京了好幾代,家業都在北京,去南方那不就要重頭再來的嗎?大不了城破了換個領導就是了。
江南士大夫不願皇帝過來,把戰火引過來還難伺候。所以一個個大義凜然,誓死逼著天子守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