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孫權從小就聰明過人,他把父兄的江東基業發展成為帝業,曹操曾評價生子當生孫仲謀。就這樣一個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卻犯了政治上致命的錯誤,導致吳國與蜀國過早滅亡,也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孫劉聯盟攻魏有一個絕佳機會,就是關羽北伐,當時關羽威震華夏,把曹操都嚇壞了。如果這時候孫權出兵,劉備再出兵,雖不能把魏國給滅了,但肯定能得到很多城池,曹魏會非常被動。可孫權卻為了一點小利益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聯合曹魏打關羽。孫權也不好好想想,他聯合曹魏佔到的便宜就是瓜分荊州的一點點地盤,而曹魏的利益卻是解了樊城之圍。孫權也不好好想想,這樣劉備能罷休嗎。孫劉這兩個小勢力打起來兩敗俱傷,得利的是曹魏,曹魏早晚會收拾你東吳,就憑東吳那點勢力能抵抗的了曹魏嗎?雖說關羽罵了孫權,但孫權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就不能忍一忍嗎?當年越王勾踐那樣的屈辱都能忍,孫權就不能為了江東基業忍忍嗎?看看諸葛亮,東吳把蜀國打成那個樣子還要孫劉聯盟,這才是真正的大政治家。如果當時能聯合劉備一起協助關羽北伐,不僅僅能削弱曹魏,孫權得到的地盤絕對比得到荊州的那點地盤多的多,遠比一次次的打徐州要強的多,我相信吳國的生命也會更長。
8
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孫權的決定並沒有錯!這個問題提的有兩個錯誤。第一,吳國明明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何言不能長久?第二,題主只要深入瞭解一下關羽北伐那段歷史,就知道即使東吳不奪荊州關羽也是失敗下場,而且這樣的話東吳會變成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在關羽北伐時奪荊州,恰恰是對東吳最有利的!我來分步分析一下:

    第一,沒有東吳奪荊州,關羽能成功嗎?一樣失敗!

    其實關羽北伐一點機會都沒有,原本就註定失敗的下場,因為時機完全不對。按照劉備集團的既定國策,北伐的時機應該是天下有變,然後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而關於出兵時完全沒有這個條件。曹魏內部團結穩固,而劉備剛剛經過長達三年的漢中之戰,益州內部也急需穩固,人困馬乏,無力從益州出兵配合。這種局面下,關羽註定是孤軍深入。而且事實也證明這場戰鬥確實徒勞無功。

    因為劉備無法配合,關羽只能將荊州的大部分守軍抽走,即使依靠天降大雨河水暴漲,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曹仁只剩下幾千人守城了,而且城牆都快被水泡爛了。結果如何?徐晃援軍一到,關羽的部隊一擊即潰,兵敗如山倒。注意,那時候,曹操的主力部隊和張遼等人的援軍也已就位,徐晃即使不能一舉成功,等到大軍合圍,關羽都不用退回去被東吳擒殺,直接被曹軍殺了。當然,如果沒有東吳奪荊州,關羽或許可能安全逃回荊州,那不過是恢復原來的狀態,北伐依然不成功。

    第二,東吳配合出兵,關羽能成功嗎?一樣失敗!

    不好意思,依然不行。正如網上一直嘲諷“孫十萬”的情況來看,東吳打合肥就一次都沒成功過。而且,曹操後來救援襄樊的援軍主要都是從中原調派,並沒有牽涉到防守東吳的守軍。以曹操的軍事才能,又豈能拆東牆補西牆,放著東吳這邊門戶大開呢?所以,如果東吳出兵配合,最好的結果也不過就是關羽打不下襄樊,東吳也一樣無功而返,兩邊一起灰溜溜回家,弄不好還損兵折將。

    第三,如果東吳不奪荊州而關羽北伐成功了會怎麼樣?東吳邊緣化!

    退一萬步,關羽僥倖成功了,而東吳也沒有奪荊州,結果會怎麼樣?東吳會被邊緣化。劉備奪荊州後,劉備集團坐擁荊州、益州,而東吳僅有江東之地還有沒人要的蠻荒之地交州,這種情況下東吳已成三國中最弱一方,所以才有了劉備奪益州後孫權強要荊州,最後劉備無奈,湘水劃界,讓了半個荊州給孫權,至此孫權才避免被邊緣化。而一旦關羽北伐成功,劉備立刻做大。曹魏在北方實力雄厚,一時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於是三足鼎立會變成兩強爭霸,東吳會第一個被邊緣化。這樣的話不過是給劉備做嫁衣裳,請問孫權為什麼要犧牲自己成全劉備?

    第四,如果東吳不奪荊州而關羽失敗了會怎麼樣?東吳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可能第一個滅亡!

    關羽成功的可能性極低,更大的機會就是關羽戰敗退回荊州。如果東吳沒有奪荊州,那結果就是關羽損失不大。劉備集團繼續維持整個益州和半個荊州,還擁有兩路出兵北伐的機會。而東吳呢,半個荊州和整個揚州,還有沒人要的蠻荒之地交州。他能攻擊曹魏的方法還是隻能從合肥打,還是不成功。所以最後的結果依然是劉備做大,而三國中東吳成為最弱的一方。那樣的話,三國後期曹魏第一個滅的可能就不是蜀漢而是東吳了,東吳會有極大的可能成為三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請問孫權這麼做圖什麼?

    第五,孫權不怕奪荊州後劉備跟他拼命導致危險嗎?不怕,劉備不敢!

    題主在問題描述裡說了孫權奪荊州後勢必會跟劉備爆發衝突,這個沒錯。但是題主能考慮到的問題你以為劉備孫權兩人考慮不到?劉備會打東吳但不會拼命!他是用近乎脅迫的方式希望孫權不敢交戰主動把荊州還回來。而結果當劉備一開始水陸並進而中途突然放棄戰船僅用陸軍的時候,孫權已經明白,劉備僅僅想要荊州不會打揚州大本營拼命。因為沒有戰船打不到江東。於是孫權不再猶豫,下令反擊。劉備也很明白,不可能跟孫權拼命,所以當火燒連營自己主力受損後不敢繼續交戰,而是立刻退回,孫權也不再追擊。雙方都明白,一旦交出勝負,必須立刻停手轉而防範曹魏偷襲。所以,正因為抗擊劉備的部隊及時撤回,成功在江陵之戰中擊退曹丕的軍隊,順利保住自己的地盤。劉備孫權都是政治家,都懂得取捨,所以都不會失去理智,被曹魏漁翁得利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而此戰過後,吳蜀兩國也很快盡棄前嫌,重修舊好。

    綜上五點,無論東吳是否配合關羽,關羽都不可能成功,東吳何必配合?如果東吳不奪荊州,東吳將是三國中最弱的,很有可能第一個滅亡,東吳為什麼不奪?正是因為東吳成功抓住機會奪得荊州,使東吳擁有了較強的根基,所以在後來蜀漢被曹魏滅亡後仍然堅持了十幾年,甚至堅持到曹魏自己也被司馬家取代。東吳成了三國中最後滅亡的,不能不說恰恰是因為孫權當年的決策是對的。

  • 2 # 蘇沉船

    曹魏建國45年,蜀漢建國42年,孫吳建國51年,即便從曹操任魏王、劉備任漢中王、孫權任吳王開始算,都以孫吳政權存在時間最為悠久。

    孫權的國家恰恰就是因為掌控長江之利,封鎖夷陵(西陵)峽口,憑地利割據江山,孫吳與曹魏交戰多年,雙方都不能突破長江戰線,獲取更大的戰略空間,這正是孫吳政權的侷限,亦為保住江山的訣竅。

    西晉籌劃多年,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破解對方長江防線,其中的關鍵西陵(夷陵)是靠離間計把城中守將張政調走,才得以攻破,可見孫吳防線之嚴密。早年步闡在西陵(西陵)叛變,陸抗封鎖荊州各地道路,防止晉軍增援步闡,反而挫敗晉國的援軍。劉備以傾國之力征討孫吳,被陸遜阻抗在夷陵(西陵)而不前進。

    歷史的種種戰例都說明,孫權攻佔荊州確確實實是保障了國家的壽命。

    孫權襲擊荊州的戰略失利主要體現在他不該同時招惹曹魏、蜀漢兩個國家,倘若曹丕不打贏孫權稱臣的請求,與劉備同時夾擊孫吳,這才會令孫權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可是從歷史的結果看來,曹丕在當時並沒夾擊孫權。孫權反而依仗荊州地利,先是挫敗劉備主力。不久,朱然和諸葛瑾協防江陵,擊退了曹真、夏侯尚大軍,朱然由此威震敵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同年,孫權憑藉石亭之戰大破曹休,憑著這個威勢自稱為帝,諸葛恪在孫權死後又於東關之戰大破魏軍。只是諸葛恪後來傾二十萬多萬大軍北伐亦以失敗告終,始終無法打破三國的僵局。

    總結,孫權打荊州是必須要打的,只是看有什麼方法不令孫吳和蜀漢的關係變得太差,這兩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對抗魏國,要維持戰略平衡就只能聯手。而從地理戰略考慮,不能得長江之利也是不行,關羽坐鎮荊州時,若雙方反目成仇,荊州的蜀軍可以直逼孫權首府武昌。正如孫權可以隨時偷襲江陵一樣,簡單的來講,如果孫權北攻徐州最終威震華夏,他怎麼知道關羽不會打武昌?雙方都處於如芒在背的形勢,必須有一家做出退讓。

    但這就是為啥荊州問題不可解決的原因所在,沒有人願意在政治上做吃虧的一方。

  • 3 # CHenMengYao

    看了大家的評論 說的都挺不錯的 對歷史瞭解的很詳細 按照個人的觀點來說 可以理解為即錯或對 站在當今來看可能是對的 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看 也不一定錯 歷史不能光靠一些封面瞭解 就像現在的八卦一樣 很多東西我們也不能貿然的去下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文件和表格如何設定為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