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火蟻

    一是依靠民間說書人。咱們中國在50到70年代還有很多說書人,他們利用農閒時間晚上,到村子裡,真想說書表演。因為那時沒有電視,也很少有其它娛樂活動,所以說書也很能吸引人,我那時候對中國名著的瞭解都是從說書人那裡聽來的。那時候的說書人和電影放映員是農村青少年最歡迎的人!

    每個說書人,他們不只是在複述故事情節,其實也是在進行再創作。據說《水滸傳》丶《西遊記》等,就是在說書人傳說的基礎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

    第二是靠老百姓口口相傳。民間有人看了某本小說就到處分享。那時的文盲也多,得到一本書也不容易,所以誰要說自己看了什麼書,或者看了一齣戲,那麼周圍就會吸引很多人,大家甚至逼著他複述內容。

    那時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會被編排成戲劇作品而流傳。

    第三,靠文人的手抄。《紅樓夢》能夠流傳下來都是靠民間文人的手抄。

    詩詞作品,都會譜成曲,由藝伎們表演傳唱。所以,古代的詩詞也叫“歌”。

  • 2 # 魯源

    在古代,文學作品的發表和傳播途徑受當時條件的限制,與當代是截然不同的。文學作品的發表和傳播在古代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說官方的史料記錄編撰和文學傳播。從甲骨文開始,特別是《尚書》後,中國史官都有比較嚴謹的記錄意識,在這些看似枯燥的史料中,儲存了非常多的文學性的東西,雖然那個時候的傳播是廣泛,但是有很嚴密的儲存體系,這位後人研究古代的文學作品提供了依據。關於古代官方的編纂,對於以前歷代的典籍,朝廷往往相當重視。漢代劉向就奉命校書達二十年,他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目錄學家。此外,《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官方編纂的重要成果。

    其次,傳抄和後人整理。在古代,人們喜歡對好的作品進行傳抄。很多人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一有新作品出來就被傳抄造成了“洛陽紙貴”。如紅樓夢就被傳抄了好多版本。在古代也有個人編纂的,這對於財力人力物力要求非常高,一般人辦不了,比如《呂氏春秋》就是這樣產生的。在古代後人的整理的東西較多,包括門生、後代、好友等等。在明代以前,通俗文學還沒有較大市場,印刷業也不發達,很多文人作品傳世,大部分依靠他的後人整理。最著名的自然是孔子的《論語》。據說,司馬遷作《史記》,他在《報任安書》中說藏之名山之類的,也是一種儲存使之流傳的方法。

    再是,關於詩、詞、曲等的和樂可歌性的傳播。這從詩經時代開始,一些押韻的詩句都是可以唱的。詩三百,大部分都是官府的樂官去民間採集的,用來體察當地民俗民風。這些算是當地的流行歌曲,樂官再做加工,這些歌謠就流傳下來了。如《左傳》、《國語》中經常提到兩國來使相見,唱幾句詩經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楚辭》、《九歌》、《漢樂府》等也被傳播和傳唱。

    另外,關於明代印刷術的成熟。明代產生印刷術並被應用於商業,大量的書商應運而生,如《三國》《水滸》《西遊》這樣的長篇小說大量印刷發行,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化,圖書行業也日益成熟。

  • 3 # 對瑀

    中國的文學作品,早期為詩詞歌賦,後來有傳奇唱本,戲曲小說。有一個流傳途徑,十分特殊又非常有效,這就是歌妓的傳唱。

    有一個傳說流傳甚廣,說的是,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斗酒,邀歌妓作唱,唱得多者勝。

    唐朝,歌妓等是合法的存在,召之即來。“寒雨連江夜入吳”,七絕聖手王昌齡先拔頭籌。接著軍旅作家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閃亮登場。但早早成名擁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王之渙,卻遲遲沒有歌上演,頗有些掛不住。尷尬之時,一位絕佳的美人上場,開口便是“黃河遠上白雲間”,樂得老王眉開眼笑。

    歷史上的妓女由宮妓、營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組成。前三類是體制內的樂籍,地位雖然卑賤,生活卻相當優裕。後兩類,是個體私人經濟,獨立經營,自負盈虧。

    他們中的藝妓,主要從事藝術表演活動,如同今日之娛樂明星。古代詩詞唱本等的傳播,多賴於此。

    佳人名妓,花容月貌。優雅的舉止、婀娜的舞姿、婉轉的歌喉,外加詩酒唱和的素養。她們是傳統女性中特殊的一群,也是最具“女人味”的一群。

    詩人才子,率真無飾又極重生命感動。求學的苦悶,仕途的險惡,壯志的未酬等等。詩言志,詞言情。當才子遇到佳人,溫柔鄉里、鴛鴦枕上,一切都有了出口。

    崔鶯鶯、蘇小小、李師師,西湖岸邊、秦淮河畔、汴京城內。男女戀情,閨閣愁怨,美婦閒愁,勾欄瓦舍,才子佳人,如此等等千古傳唱。後人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樂此不疲。

    當詩詞唱本,遇見了婉轉歌喉,才子佳人這對千古組合大放異彩。對於歌妓來說,與這些官員廝混,能得到官員寫的詩詞,又能透過這些官員的唱和提高知名度。對於詩人騷客來說,與漂亮、風情、優雅的佳人廝混,本身就是人生快事,而且還能透過她們的口把自己的詩詞傳唱出去,這無論對於才子,還是歌妓都是雙贏的策略。

    甚至,連“揚州”這樣的“濃眉大眼”的傢伙,都依賴於歌妓的傳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何者?只因“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長易覺愁。”這“蕭娘、桃葉”都是歌伎的名字。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春風十里,這個杜牧呀,那個揚州呀,原來都是個“無賴”!

    到了宋朝,宋詞取代唐詩,成為坊間老大。花前月下,詞與歌妓更解脫不了干係。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竟成為歌妓們不惜重金爭相服務的物件,一時成為傳奇。

  • 4 # 都風唄online

    在古代,雖然發明了印刷術,大量地印刷作品還是受到財力限制。

    在古代,資訊傳播比較困難,好的作品很難被世人知曉,難以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

    在古代,受到交通條件限制,遠途送貨還有一定困難。

    關鍵是文學作品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之間,在文人之間流傳或收集的較多,很難形成商業規模。基本都是文人墨客之間的相互饋贈,或因仰慕其文采而索要的。基本沒有形成商業模式。

    即使如此,流傳的方式不外乎三種:第一透過驛站定向傳送。第二題寫於公眾場合的牆壁上,比如寺廟。第三朋友之間的相互贈送,透過朋友之手,達到廣為流傳的目的。

    後來,被人整理編撰成冊,流傳後世。還有一種就是雕刻在石碑上,或譜寫成曲調,在民間得以流傳。所以,儘管歷代文人輩出,能夠流傳下來的作品少之又少。還有一種特例,就是有名望的大家,透過學生整理,形成經典,被讀書人抄寫或收藏。後世皇家也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收集整理,例如翰林院等機構。總之,古人發表文章的途徑是很窄的,當時有名望的人,他的作品才有可能流傳下來的。

  • 5 # 日辰水雨

    不同社會地位和階層的文人,其作品傳播的途徑有差別。身在官府的文人往往有官方的途徑,如專門為皇室、達官貴人作文的自有官方認可向社會發布;還有一些中間階層的文人會舉行一些筆會等,統一的整理出來傳播;再有一些文人騷客浪跡在酒樓、青樓,透過藝伎等不著痕跡的釋出作品;另外,一些底層或者沒有正常渠道的文人會透過朋友間的書信,抑或自薦形式發給師友長輩以期獲得認可推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琴該如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