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道
-
2 # 天上雲彩38
“琴”
是獨指中國的七絃琴,生於伏羲採蠶絲於木塊上,觀太陽十二月長短而成五絃琴,後周朝加文武兩弦共七絃琴至今三千年。是中華文化、東方人文最為蘊涵、體現的樂器,為最早的琴類,“琴”字就是以琴作象形而成字,由琴而產生會意字“樂”(採白蠶的絲於木塊上得到不同的音,為音樂),後來產生的各類琴為區別中國琴,加上性質名稱,如馬頭琴、豎琴、提琴、鋼琴等。
琴為中國樂器,中國樂器名字只有一個字如簫、笛、鼓、箏……,外來的、少數民族的名稱為多字,如二胡、嗩吶等。“古琴”是兩個字,不應當是中國的,可能是南韓的?!
琴也有古新之分,“古”為時空遠古、古董、作古、死古之說,按時間來說民國前的琴可叫古董琴、簡稱古琴;開個古琴館,一看第一思維是“開古董行中賣古董琴類的館子”。“斫古琴”一聽便是在防造、偽造、造假古時候的琴。為什麼不叫“琴館”、“斫琴”呢?按空間來說從墳裡挖出來的琴也叫古琴,如從劉賀墓裡挖出來的琴,時空上都叫“古琴”。中國現在琴家斫出的琴叫“古琴”,難道造出來都要放墳裡再拿出來嗎?
現在每個琴人,都有責任找回“琴”,為了區別“鋼琴”而叫“古琴”,是誰說的?琴有五千年了,而鋼琴僅有200年,人的名字只有從孫子讓諱祖子,哪有祖子讓從孫子的?孫子要取一個名字,但是與祖父重疊,哪有改祖父名字成全孫子的?更何況人家鋼琴不需要簡稱“琴”,人家都叫“鋼琴”。更不能崇洋媚外叫“古琴”,難道是美華人幫我們申遺,我們感謝西方而叫“古琴”嗎,大沒有這個必要,文化自然、自信更重要。東方被西方偷去的東西太多了,如“上帝”本來是東方的昊天上帝,現在是哪個?“聖誕”又是那個?“琴”就是下一個嗎?
從我你做起,我們叫七絃琴就叫“琴”試試,十年後找回我們的“琴”。
-
3 # 大眾本色
創新?拜託不要在糟蹋國寶級的藝術了,今人的創新領域空間非常之大,幹嘛還要來禍害古琴這一古老的樂器,只要秉承古人給我們現代人留下的瑰寶,把它繼續傳承下去,就是對古人最大安慰,拜託了真不要在來禍禍古琴了
-
4 # 山人行77
我個人認為,第一是用類似吉他的定音高的辦法,在製作時對音高(位置)作出標誌;其二,(在現代音高、音價系統的基礎上)用西洋音樂的記譜方法;第三,要讓有志於創新的、喜愛音的年青人先作一些有益的嘗試。總之,用現代音樂的一切可利用的有益方法作對應的變革。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
5 # OF21212455064
再說古琴典籍中彈琴有若干不彈的禁忌,其中就有對僧不彈一條。然而後來釋家主動引琴入禪,創造了大量禪道相合的優美曲譜。更有清代東皋禪師攜琴東渡把琴傳播到日本使已在日本沉寂多年的琴再傳二百八十餘年,留存《和文注音琴譜》。其中有《春野》,《富士富士》,《山裡》,《山櫻》可見無疑是禪師到日本後創作之曲譜。
49年以後的現代琴家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有大量新琴曲創作,並不遺餘力對琴譜典籍挽救性收集,整理打譜,結合西洋樂器理論進行對比融合,運用科技儀器測量手段精確測量研究琴的聲學理論並創作出大量反映勞動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生活《瑤族舞曲》,《三峽船歌》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山水情》《Murano散》等傳世篇章。查阜西,管平湖,龔一,張子謙,李鳳雲等琴家和教育家也為培養新人做出了貢獻。各級琴人組織,琴社,出版社,媒體也都參與到琴文化傳承創新中。我對中國古琴傳承和創新滿懷信心。
說到當下古琴承前啟後,繼續創新一點。我考慮從以下五點闡述自己的觀點,拋磚引玉,供各位大咖探討斧正,以求推進加速。
1.傳承 古琴為器。然,與之相依其琴,其譜,其人,無不寄託中國文化核心:天地人,人為其本的深刻內涵。故爾需要不畏其“博大精深”,勇於挽救研究。不惜寒窗苦,耐得寂寞讀,研讀古籍,結合現代化智慧手段,橫向擴散式研究古琴與中國國學的脈絡聯絡。著手保留典籍電子版,以求永存後世,使完整傳承古琴文化綿綿不絕。
2. 制琴 琴為器,是承載“道”,“法”,“術”,“勢”基本工具。故需深研其聲學原理。在制琴技術方面推陳出新。我在義大利學習期間,曾經與義大利提琴工匠討教並閱讀有關書籍。深深被其大量科學資料所震驚。例如一百年前就有小提琴面板材的音波傳播速度在不同產地,不同含水率的對比資料表,小提琴絃振波圖形與共鳴箱最佳契合度對照資料體系。回觀古琴面板用桐木,背板用梓木是出自陰陽哲學思辨加上大量實踐對比得到的結果,例如松木琴,純陽琴的探索。但是千年以來卻沒有對材料的科學資料系統和標準。漆,灰,布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資料體系。對比編鐘銅錫合金比例研究就有缺失距離。琴腹內空體積和立體幾何變化資料則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對比尺八管內聲學研究也有一定差距。琴外形方面。傳世琴造型據明代蔣克謙《琴書大全》大引述唐宋典籍約不超過18種式樣,並大多寄託於古代神聖之名或傳奇故事。但據收藏,家傳,出土和博物館藏應該不止此數,但也不會超出四十之數。這些造型樣式對琴聲共鳴,琴絃能量傳遞的影響優劣需要對比才能更好創新出符合聲學原理也符合琴的哲學文化特點的琴樣式。
3.教學 這一點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但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地方語言文化差異賦予琴技特色。需要加強琴派自身特色傳承,結合各派間交流比較,在競爭中發展創新。建議舉辦全國大賽這樣賽事來推進琴學發展。
4.擴融 電吉他出現,導致古老的吉他得到一個全新發展空間。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遼闊發展領域。考慮到古琴承載的文化,哲學和精神內涵。建議在琴桌上做文章。自古以來,琴桌一直與琴的演奏密不可分。琴桌不僅是安放琴便於彈奏的簡單器物,更是琴的共鳴延伸附屬器。這與吉他,提琴出音孔在面板不同,而與琴的出音孔龍沼鳳池設在琴背板有關。典籍中記載琴桌若干制式並非虛設,更有桌下安置空甕,置高樓使琴聲更加悠揚傳遠的記述。因此,琴桌的創新開發,電子化等應該是一個機遇。
5.價格 目前古琴推廣面臨一個瓶頸是價格。儘管經濟情況已經比較富裕。但是一個家庭孩子學電子琴花一兩千,學古箏,二胡,琵琶,簫笛一千左右。學小提琴,單簧管,薩克管,手風琴在一千以內。以上都是可以考級加分的專案。拿出上五六千,上萬買一張琴的確有不小猶豫。加上一套琴絃最少數百近千,學琴價格也不低。各位琴家需要設身處地考慮一下。
說得較多,言多必有失啊!供參考吧。
-
6 # 國琴網
我覺得古琴從五絃創新到七絃,已經是改變了,我希望古琴能夠留有它本身的元素,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應該有進行大規模的創新,而是有興趣的人可以嘗試,他們屬於玩音樂,而我們希望留有古琴的元素,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創新,這個古老的樂器要改變樂器本身是有點不可能的,最早的只是把絲絃改成了現在的鋼絲絃,型制的話清朝也有人改過,好像不流行,現在比較常見的創新都是在琴曲的移植或者是創作,移植可能跟多一點,也有把古琴搬進搖滾 重金屬裡面的,不過效果不太好。只能這麼說古琴適合一個人,適合懂它的人,非要說創新的話,個人覺得還是在曲子的移植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