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鋼蛋侃歷史
-
2 # 曹老師xixi
並不是,晚清對內針對太平天國的戰爭打的也不是很順利,前前後後也打了十幾年,而對外戰爭也不是講百戰百敗,比如中法戰爭,因此“內戰內行,外站外行”形容晚清並不恰當,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將帥的能力和士兵計程車氣以及軍隊的裝備。
中法戰爭為什麼不敗而敗,我認為兩點原因,一是中(清)法實力的差距,二是清廷妥協派的主導。
一、中(清)法實力的差距
中法戰爭戰爭中,主要爆發了四次戰爭,馬江海戰,臺灣保衛戰,鎮江保衛戰和鎮南關之戰,四次戰爭馬江海戰由於法國先下手為強使得福建船政水師全軍覆沒,而後來的臺灣保衛戰,鎮江保衛戰和鎮南關之戰都是清朝打贏了,就戰爭結果來看,中法戰爭毋庸置疑最終以清廷的勝利結束,但是法國軍官曾在戰後說過“清朝不是所有地方都像你們這麼強硬,比如北京”,清廷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一直是清廷的軟肋,無論是清朝的經濟和國力,都無法和法國相對,打個比方清廷損失十艘軍艦會陷入困境,而法國損失十艘軍艦則會立即重整,因此清廷對於戰爭結束最後的方式就是見好就收,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清廷妥協派的主導
清廷的軟弱無能一直是由於清廷純在強大的妥協派勢力,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林則徐被貶,奕山帶隊,到後來清廷最大的妥協派慈禧和李鴻章帶隊,清廷對外無不以妥協收場,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主張北韓問題國際化,對於日本侵略臺灣和琉球都主張妥協,尤其是長崎時間更是當然軍事主動權,後來的甲午戰爭仍然幻想能夠必戰保船,對待中法戰爭怎能強硬呢?戰爭剛開始就與法國談判,但由於籌碼不足,一直談不攏,直到清廷戰爭獲得勝利有籌碼了之後,中法戰爭才簽訂了這樣莫名其妙的不敗而敗,妥協放棄越南,如果朝廷中有如同左宗棠這樣強硬的人物話,清廷不會總是這樣吃虧,可惜強硬派在清廷總是被邊緣化。
這是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的原因。正如同教科書所述,清廷就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朝廷。
-
3 # 紅繞歷史
說晚晴軍隊內戰內行,我想是指晚清軍隊成功的鎮壓了天平天國起義,至於外戰外行則是意指晚清軍隊在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時,顯得不堪一擊,屢戰屢敗。
但是這樣的“內戰”和“外戰”根本就不是一個水平的戰爭。
首先我們說說“內戰”,天平天國的定義是農民起義,你想想,農民的軍隊武器裝備能跟官兵相比嗎?你一個一輩子拿鋤頭的人,跟拿槍吃飯的職業軍人怎麼比,晚晴的軍隊再怎麼腐敗,也是在軍隊體制中多多少少訓練過的,又一定的軍紀的。而農民起義,最大的特點就是靠一股猛勁,打贏了好說,老百姓都跟你跑,都能跟著一起衝,這就造成人多勢眾的局面。所以前期太平天國勢如破竹,一舉攻下了晚晴半壁江山,但是當清朝反應過來,啟用了僧格林沁的蒙古兵與漢人曾國藩的湘軍之後,就立刻顯得力不從心了,再加上天平天國內部矛盾,天王洪秀全於各王的互相猜忌,慢慢的從攻勢改為守勢,最後被鎮壓。
所以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太平天國已經註定不是晚清軍隊的對手,因此印證了晚清軍隊內戰內行這一說法!
然而,當晚清軍隊對陣西方列強得時候就沒有這些優勢了,反而這兩方面都是劣勢。首先西方的軍事實力,無論事武器還是戰略上已經跟晚清拉開可很大的距離,西方列強是堅船利炮,而晚清多事紅纓槍加大刀,一個是熱兵器,一個是坑兵器,怎麼打?就算後面洋務運動買了鐵甲艦無打炮,但是好比徒弟跟師傅學藝,別人畢竟留一手,不然怎麼欺負你呢?所以晚清再軍事力量方面跟西方是沒法比的,外加上晚清政府的妥協頑固,委屈求和的態度,根本沒打就已經輸了,因此屢戰屢敗,所以就表現出了外戰外行!
再說中法戰爭中,雖然劉銘傳對侵略當時清政府的小弟越南的法華人予以軍事上的打擊,取得了抗擊西方列強得一次大勝:鎮南關大捷。可以說軍事上佔有優勢,但是晚清投降於緩靖政策的勢力李鴻章缺主張見好而收,於法華人簽訂了買國條約:《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
因此最後中法戰爭以“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而結束!
-
4 # 小小歷史堂
不請自來
晚清的軍隊,對內鎮壓沒輸過(辛亥革命除外),對外抵抗沒贏過。
但清朝軍隊並不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而是隨著世界的發展,在十七十八世紀之後,隨著火藥槍械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清朝的武器裝備已經漸漸的落後於世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了。
1.在清朝閉關鎖國之時,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闊殖民地,武器裝備,軍隊的實力大大上升了一個階梯。
清朝的軍隊,號稱有百萬大軍,有八旗兵三十多萬,綠營兵六十多萬。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卻無法抵住英國數千人的進攻,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英國的堅船利炮,英國的火器猛,船隻速度快,在攻打廣州無果之後,便迅速北上,直逼北京,朝廷驚恐,於是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在對外戰爭中,武器簡陋,打法單一,是致命的,在八里橋戰役之中,上萬的蒙古鐵騎面對英法聯軍,竟然毫無優勢,最後慘敗而回。
2.內戰,相較於外戰,內戰也絲毫不輕鬆。太平軍自建立軍隊到攻入南京之時,只用了數年時間。在太平軍戰力頂峰之時,已打到了北京郊區,若不是太平軍內部發生了變亂和外國軍隊的支援,清朝很難剿滅太平軍。北方的捻軍,在頂峰之時,已經可以獨自分成幾股軍隊各自為戰力了。農民起義,武器落後,人口素質沒有軍隊的強,還如此將清朝攪的天翻地覆。
中法戰爭:
1883年,法國開始入侵中國西南地區,在海陸兩軍法國均取得優勢,但隨著沿海人民的堅決抵抗和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法國軍力受損,無法再支援作戰。原本清軍可以直接南下,再將越南的宗主權收回,但清庭就此作罷,與法國簽訂《中法條約》。
從此,中國西南門戶大開,法國軍隊戰敗而勝,清朝軍隊戰勝而敗。
-
5 # 孤鵬雲
我們應該從清朝自身軍事力量和麵對的中外對手來共同分析:
一、清朝軍隊
清朝軍隊主要是由八旗兵勇和漢族綠營組成,還有後期的團練湘淮軍等(暫不提北洋軍)這些軍隊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軍隊,軍事思想還是傳統老一套,軍隊兵種沒有清晰界限,步兵、騎兵、炮兵混亂,使用的兵器還是大刀長矛為主、加上少量的火炮。在清前期八旗和綠營在西北地區打了不少勝仗。不過在中期之後軍隊疏於訓練、戰鬥力直線下降。正規軍力量算是廢了,所以面對太平軍起義時候不得不讓漢族官僚辦理團練來鎮壓。
二、國內對手
清朝軍隊的國內對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清前期在西北、西南開疆拓土面對的少數民族軍隊,如平定葛爾丹、平準葛爾等,清朝軍隊以全國之力面對屈居地方的遊牧民族的戰鬥雖然回有些波折但最終還是會取得勝利;第二種是清後期的農民起義,太平軍、捻軍起義。從乾隆朝開始國內局勢大致穩定,八旗綠營沒仗可打於是就疏於訓練,戰鬥力也隨之下降。到太平軍起義的時候,正規軍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駐紮北京周邊的軍隊比較少卻都是精兵,但一般只保衛京城不往外開拔)這時候只能依靠漢族官僚的團練來鎮壓起義,一邊是農民軍,一邊是臨時拉起的隊伍,在太平軍起義前期雙方是拉鋸戰的鬥爭,後期太平軍分化腐敗、鎮壓的加入西洋力量,這才勉強將農民起義鎮壓。
三、外面對手
近代西方列強在全球掠奪殖民地,經常發生戰爭。而且西方國家首先發展現代軍事、併成功的將火藥運用在軍事上,提高了戰鬥力。尤其是英法兩國是19世紀兩個最強的國家。一邊是大刀長矛,一邊是火槍火炮,一邊是訓練有素的現代軍隊,一邊是自由散漫的傳統軍隊。戰鬥結果可想而知,中法戰爭不是不戰而敗,而是打了敗得很慘。當然不僅僅是中法戰爭,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之戰都是證明。
四、捱打後學習先進
清朝面對國內的對手沒有特別的顧慮,出來了我平定了就行,可面對西方軍隊一敗再敗,然後覺醒發現自己和人家的差距,中法失敗後決定發展近代海軍,甲午戰爭後決定發展近代陸軍。不過舉國的大氣候已然頹廢,軍隊配備再精良也不過是徒勞。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被日本打的全軍覆沒,近代北洋軍沒有保衛過國土,倒成了使大清走向滅亡的掘墓者。
回覆列表
感謝悟空問答,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 毋庸置疑,晚清當時的軍隊在經歷了八國聯軍的洗禮後,大家都知道了他的水平,如果說對於瓜分晚清外華人還有顧及的話,那一定不是因為晚清的軍事實力,而是因為各國之間的牽制,我們簡單的想就能想出來,當時晚清的國庫基本就是個擺設,根本無力再去購買或者生產先進武器了,在國外侵略者看來,和晚清戰鬥,就彷彿一個30歲的壯年和一個幼兒園的學生在鬥毆,勝負一目瞭然。
而當時唯一能擁有現代規模的應該是袁世凱的部隊,但是袁世凱的為人就不用我再用文字敘述了,所以晚清外戰實在不行,別說中法不戰而敗,就是當時對陣實力較弱的奧地利,估計晚清也會舉起白旗的。
那麼內戰內行就更無從說起了,因為當時如果說內戰那也只有個太平天國和一些義和團,這些人基本都是農民出身,武器很多還停留在鐮刀鋤頭上,以他們為參照物,清軍立即耀武揚威起來,連戰連捷,所以不是內戰內行,而是幼兒園的學生碰見了剛學會走路的嬰兒,又怎會失敗。
無論在何時,裝備的優勢都是要大於人數的優勢的,給我一把左輪手槍,我能單挑6個人,有人問為什麼不是7個,因為左輪手槍只有6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