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夫曼樹
-
2 # 一知
近期在各大院線賺足口碑的美國電影《三塊廣告牌》引得大家的瘋狂討論,有人看完以後意猶未盡,因為導演頑皮的設定了一個開放式結局。還有的人為以後的結局所擔憂,因為電影的結尾是孩子的母親踏上了復仇之路,但是對手卻是一個惡貫滿盈但是頗有身手的罪犯,使影片轉入不可預測的灰色結局。無論如何,《三塊廣告牌》的運作的非常成功,票房也一路飄紅,也贏得了很多影評人的讚譽。在電影中飾演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麗德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2011年,憑藉舞臺劇獲得了第六十五屆託尼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獎等獎項,更是憑藉這次的電影《三塊廣告牌》獲得了第七十五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可見這個電影的魅力絕對不小。實在是值得深看的一部反映人性的好電影。
-
3 # Z三十
很好看,雖然國內票房不高,但不能否認它的確太好了,強烈推薦。
《三塊廣告牌》拿下電影劇情類最佳影片、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四項大獎,毋庸置疑,這樣的題材和女主超神的演技,成為最大贏家是意料之內的事。看完全片,腦子裡都是她那張不屈不撓、不妥協也不心軟的臉,每一個表情都流淌著“我要戰鬥到底”的堅韌。
有人說,這麼一部題材的影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還能拍得如此剋制又溫柔,已經超越太多影片了。沒錯,初看到這部電影我們是喪的,女主角是喪的,整個事件是喪的。因為遭遇痛失至親,本身已一無所有,支援她戰鬥下去的便是找到真兇的決心。這種仇恨不是盲目的,是她活著的原始驅動力。這部電影更多的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這些需要你們來慢慢的品一品,每一個小人物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所以電影深刻的刻畫了我們人性的幽暗,但是卻不在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確定的意義空間。
對此還想說,國內上映遭遇滑鐵盧,雖然口碑不錯,排片那麼少,就算影院全坐滿,票房也沒法和其它商業片比啊。別說《三塊廣告牌》,換做任何叫好又賣座的電影攤上這樣的排片,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跟我一樣早在上映前就看過了。不可否認,對於《三塊廣告牌》興趣最大的群體,是影迷,而不是普通的觀影群眾。普通的觀影群眾電影院有什麼看什麼,而影迷對於每年的奧斯卡,各類國際電影節,金馬,金像獎等等電影獎項的提名電影,都是十分關注的,基本都是提名名單出來,國內沒有上映,影片網站沒有買版權,就透過各種渠道去找了。
如果有幸看到這篇小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靜下心來好好的看看這部獲獎影片。
回覆列表
先說我得觀點: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看的且值得二刷。下面是我對這個電影的理解。
今年第九十屆奧斯卡《三塊廣告牌》以六項提名遙遙領先於其他電影,本以為可以拿下「最佳影片獎」,沒想到卻被《水形物語》拿下,不過這並不能掩蓋了這個電影的優秀。
《三塊廣告牌》是由馬丁·麥克唐納指導的第四部電影,由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爾聯合主演。這部電影可能在觀看的時候會感到很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感覺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可能用一句話就能講清楚。這部電影給定的型別是犯罪劇情片,但電影中卻沒有將筆墨放在犯罪上,而是著重描繪了發生之後的事情。如果你細細品味或者二刷的話就會發現整部電影從配樂到劇情都十分的優秀。
《三塊廣告牌》電影採用線性敘事的手法但在中間穿插著的「閃回」。這段閃回在我看來是很精髓的,即闡述了女兒死亡的原因,又豐富了米爾德這個人物。本片文章從配樂、劇情、人物幾個方面來賞析一下這部電影。
首先是配樂:
電影中使用了民謠作為電影的配樂,體現了馬丁·麥克唐電影的愛爾蘭式的民俗雅韻。電影一開始伴隨著古老的愛爾蘭民謠
「Last RoseofSummer」三塊廢棄的廣告牌緩緩浮現,這首曲子也為整部電影蒙上了些許憂傷。這首古老的愛爾蘭民謠傳達出的「若真心已不在,誰還能夠在這個黑暗的世界獨自生存」不也是米爾德所要表達的嗎。再到結尾和中間插曲「buckskin stallion blues」也值得品味。
再說人物和劇情:
整部電影中對於每個人物的描繪都是很完美的,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得不先說一下伍迪·哈里森扮演的威洛比,這個人物在整部電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角色,可以認為這部電影因為威洛比局長的死亡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電影的後半部分則是以迪克森的「成長」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為了更好的渲染好這個角色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威洛比局長剛開始去廣告公司找麻煩的時候腳直接放在了桌子上,給人以不好的印象,然後再到他的美滿家庭,再到留下了「三封信」。這一上一下的轉折豐富了威洛比局長的形象,使他看上去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表現了驚人的張力。
再說「科恩嫂」扮演的米爾德,整部電影大部分時間都在描繪這她的偏激不講道理,但是也有許多溫情的場面,當威洛比局長一口血吐在她臉上,她的動作、語言和眼神都在側面表達了溫情的一面。當深夜獨自進入已逝女兒的房間,當丈夫告訴他女兒其實想跟她一起住她看向兒子詢問的眼神,我們不難看出她內心的自責。再到看見鹿時的自言自語,也不難看出她的內心還是充滿著溫柔的。當廣告牌被燒燬之後撕心裂肺的喊著「Robie」像是人生中唯一的希望被毀掉了還有一個小細節也能體現她的性格,就是在廣告牌被燒之後,一氣之下深夜火燒警察局。而在扔燃燒彈之前打了好幾通電話來確定警察局裡是否有人。
再說迪克森這個人物則還是表現了「成長」的主題,從剛開始的暴躁易怒沒有耐心到看到局長留給他的信變得冷靜,在被熊熊烈火包圍的警察局,仍然拿著卷宗破窗而出的那一刻,再到後面在酒吧裡喝酒聽到了後面兩個人再說與案件相關的事情,取到那個人的DNA。我們不難看出這個迪克森已經不是我們電影開始時候的迪克森了。
同時鞦韆也是整部電影中的重要意象,鞦韆象徵著搖擺象徵著內心的搖擺。幾次重要的談話都發生在鞦韆上,第一次就是威洛比局長來找米爾德談話,在他還沒有說出自己得了癌症之前鞦韆一直是靜止狀態,說了之後米爾德的鞦韆開始搖晃了起來,暗示了米爾德內心的掙扎,再到最後迪克森和米爾德在鞦韆上進行的談話。
還有一些其他的小細節比如廣告牌店老闆讀的那一本《好人難尋》也隱隱契合著主題。
有多少人在看到最後酒吧里人在吹噓的時候,想到局長給米爾德寫的那封信。認為那幾個就是兇手,電影以大圓滿結局。但是導演並不給你這個機會,採用了開放式的結局,影片的最後他們兩人踏上了尋求正義的路,我們不難想像的到他們一定是替另一個少女報了仇。
這部電影還有政治韻味在其中,比如虐待黑人囚犯和給神父說的話。這可能是沒有拿到最佳影片的原因之一。
電影以三塊廣告牌始以三塊廣告牌終,不過是一個是來一個是去。
總之這部電影還是很值得一看,一萬個人心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這僅僅是我自己對於這部電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