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婭
-
2 # 微微風心理
青春期的特定緘默(對特定的人閉嘴)期,平時愛嘮叨的人,多做事少說話吧,尤其是對孩子少各種教育看不慣之類的。
-
3 # 弓長張15973
孩子大了,思想也複雜了,考慮的問題也多了,特別是對不愛學習的孩子更為明顯。孩子作為受家長教育的物件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的學習、生活和發展是長期的。孩子並不因為家長把他當成教育影響的物件而成為完全被動的。相反,孩子始終是自身意識與行為的當事者。孩子面對所有的外在教育,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感到有興趣就積極參與,感到無聊則漠然置之,感到厭倦或不滿就加以牴觸,感到與自己無關就絕然迴避等。這都是孩子主體思想表現的客觀存在。每個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已過,別人無法代替。作為家長,我們要真正瞭解自已孩子的天資、個性、生活環境、興趣愛好,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學習方式。開明的家長,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併為孩子創造儘可能適合的教育環境,讓孩子按照自已的方式去主動學習和發展,家長必定是外在因素,孩子怎樣學,願不願意學,會不會學習和發展是直接發揮作用的內因。說實話,我們現在的家長,經濟條件好,子女也少,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但很多家長在不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下,高壓丶比拼著把孩子向獨木橋上擠和趕。孩子帶著怨氣有身而無心的去拼,真的難為自己的孩子了。作為家長,我們要跟孩子建立新型的關係,既是長輩,又是參謀、朋友、顧問。要設身處地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重重孩子的水平,尊重孩子的學習狀態,家庭中要儘可能形成一種平等氛圍,讓孩子擁有自信。作為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應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引導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謝謝)
-
4 # 依依的成長日記
看到這個問題真是太有感受了,我家正好也有這麼一位大神,確實讓人頭痛!我說的這位是我姐的孩子。我外甥是個十五歲的男孩在上初中,每次回老家看到他週末在家都是特別老實,當然這種老實就是安靜的玩手機。在家裡也沒有話,也不寫作業,好像就是沒有功課一樣,可是一個初三的學生沒有功課,這不是拿我們當傻瓜嗎,我作為他的舅媽也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權利說教他,所以好多時候我都忍了。他媽媽也總是朝我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說他上課太愛說話了,我們說他在家不咋愛說話,可是老師卻說他在學校歡著呢,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
那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吧:
一、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我們總是在埋怨孩子,不愛學習,不愛說話。其實我們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尋找一下原因,我們有沒有陪伴孩子,跟孩子交流談心。我們只是一味的指責孩子身上的問題,而不是引導孩子怎麼去改變這些問題。我姐也是疏於對孩子的陪伴,我姐姐夫常年在外地工作,估計每個月回來一次,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他們也是很無力,如果陪在孩子身邊就沒有錢賺,怎麼平衡兩者的關係,他們也是不知所措。我認為家長再忙,晚上跟孩子打個電話或是視會頻的時間總該有吧,聽孩子說一下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願意跟你去說,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自然會想問你的意見的。
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叛逆期,在這個時候我們更要注意跟孩子交流的方式。
叛逆期的孩子都比較敏感,我們要注意跟孩子說話的語氣,不要整天帶著命令的口氣。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缺的不是司令,不是你想怎麼指揮就怎麼指揮。不要因為孩子不愛說,或是不聽你的,你就發火,家長也要學會修煉自己。壓制住自己的壞脾氣,好好跟孩子溝通。
三、可以在假期給孩子報個夏令營。或是參加一下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他更加的瞭解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如果不好好上學,自己畢業了能幹什麼,幫他認清現實,幫他分析下自己如果不上學能幹什麼,自己將來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讓他對自己的以後的人生規劃有個藍圖。
這些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來,家長和孩子都要好好修煉自己,陪伴孩子
一起成長。
-
5 # 一把麥穗i
知道裝聽就不傻,聽了別人的意見見意,就說明自己有主心骨,怕什麼,你還想得什麼,想讓他頂嘴,?落個不孝順之名?
-
6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出現上述情況,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四種。
孩子出現低能量的反應模式,有可能是專制型和忽視型。
1.專制型的父母:即高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及時鼓勵表揚孩子,在這樣的專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
2.忽略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應。這類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行為標準,對孩子冷漠,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哎,孩子的自控力差,對一切都採取消極態度,甚至會不良心理。
前者會導致孩子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做事優柔掛寡斷,心理上抑鬱焦慮。
後者會使兒童學習注意力轉移。
陌生情景測驗:
埃尼斯沃斯與同事在1978年的陌生情境測驗和多個樣本的分析,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
1.安全依戀,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的玩玩具,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找,並與母親接觸,很快平靜下來,繼續玩遊戲。
2. 不安全依戀,迴避型。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也不予理睬,短暫接觸一下就走開,表現出忽視和迴避行為。
3. 不安全依戀,矛盾型。此類兒童對母親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找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再去玩遊戲。
顯然,孩子表現出不愛學習,不愛說話,你說什麼,他都裝聽不見,也不頂嘴。孩子已經出現了迴避型依戀。
透過上述兩種心理角度的分析,我們從家庭教育方式和依戀關係入手,得知了孩子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
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從專制型,忽略型改變成權威型。營造良好的民主方式,鼓勵孩子多表達,學會更多聆聽孩子內心的方式,從行為和精神上都要尊重孩子。
最後,與孩子共同商定改變的計劃,大家共同遵守契約。
尤其是迴避型的孩子,常常是安靜,退縮地,對新事物適應緩慢,需要父母特別有耐心,創造寬鬆愉快的環境氛圍,用積極的情緒和行動主動去喚起兒童的反應,如果得到長期穩定的父母的關愛,孩子會改變其消極的對立情緒,並最終獲得安全依戀。
-
7 # 拍客木耳童話
孩子有這樣的狀況,應該重視,小心有抑鬱症或者其他的問題。諮詢心理老師。千萬不能用暴力等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消極狀況。
回覆列表
學校應該有心理醫生,跟班主任說說,帶孩子找心理醫生去聊聊,我青春期時就是不願跟父母溝通,跟陌生人聊反而會開啟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