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n166873

    1、果園基礎設施配套差,栽培制度落後,傳統栽培還佔據主流

    果園基礎設施差,水、電、路、渠不配套,機械化管理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薄弱,亟須省力化的綜合配套技術與機械裝備。尤其是山區果園機械問題需要解決,筆者走訪過程中發現這問題將制約桃產業的發展,年齡大了,沒有機械,果園上不了有機肥,品質就在逐年下降。

    2、桃樹品種結構不盡合理

    全國性的缺乏品種區劃,發展品種存在盲目性,跟風性。在品種結構上,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目前,中國品種結構以早熟品種中油4、春雪、春美等早熟為主,上市集中,中晚熟品種比例相對較少。致使成熟期過於集中,果品採後市場銷售壓力大。每年都會出現區域性價格低迷的問題出現。

    3、桃樹產業化程度比較低

    目前,中國的桃樹生產多是以家庭為主,千家萬戶經營,規模小,缺乏有效的組織。分散的生產經營,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不利於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無法組織標準化生產,造成大路貨多,市場競爭力差。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市場資訊不靈,競爭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致使桃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果農持續增收難度大。此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差。當然有些人會說,這些年在各地例如六安、碭山、棗陽等地種植大戶多,可這些5年前進入桃樹行業的大戶也是遇到重重困難,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4、桃果實品質差,市場競爭力不強

    目前桃果實品質差的主要原因是標準化生產水平低,說白了基本的技術都很難落地,生產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樹冠鬱閉嚴重,樹體主枝量過大,影響樹冠內光照,造成樹冠鬱閉、結果部位外移。片面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桃果實含糖量降低、風味變淡、耐貯性下降。授粉不良,果個偏小、果形不標準。採收過早,表現不出品種原有風味,影響果實品質;多數果園土壤肥力降低,造成樹勢衰弱,產能下降。

    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成本不斷攀升

    目前,各地雖然名義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健全,但面臨老齡化問題嚴重,有些人掌握的技術還不如農民,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被打破,產業基地農戶所需的資訊、技術主要靠龍頭公司、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社會化服務所獲得,技術供求透過利益關係進行。但是,目前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大多是一種鬆散型關係,由於各方利益取向不同,使得合同不能得到很好的履行,實施過程中,難度較大。另外,各類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為企業和果農服務的作用尚待進一步規範和加強。

    6、商品化處理和保鮮冷鏈運輸能力差

    產後商品化處理,如在保鮮、運銷、出口商品優質果方面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滿足消費者常年均衡需要優質水果,特別是出口競爭高階市場方面的國際競爭力仍較弱。各地存在桃加工能力有限,加工量小,加工品種單一,難以適應市場果品競爭的需要。

    二、未來桃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是桃產業生產佈局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生產佈局由非優勢產區向最優產區的轉移,建立優勢產業帶;二是集約化栽培模式發展。採用寬行密植、高光效Y形主幹形栽培、支架栽培、生草免耕、輕簡化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實現由傳統栽培制度向現代栽培制度的轉變,推動果園改造進度;三是省力化栽培管理技術加快發展。實現果園建設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逐步形成梨果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四是生產經營管理逐步邁向組織化。由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向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轉變,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進行調結構 ,改模式 ,換品種,發展差異化品種,提質量 ,贏市場。

  • 2 # 僅此而已558

    桃原產於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但是桃樹發展最快的時期還是在1978年以後,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主要表現為:

    (1)栽培面積和產量成倍增長,栽培區域明顯擴大

    據統計,1999年全國桃樹面積90.3萬公頃,產量299.7萬噸,佔世界桃樹栽培總面積的52.9%、產量的24.9%,位居世界第一位。在栽培區域方面逐漸擴大,以四川、湖南、湖北、雲南、福建、江西等省為主,正在大力種植桃樹(表1)。

    表1 中國桃生產省(直轄市、自治區)面積和產量調查表

    表1 中國桃生產省(直轄市、自治區)面積和產量調查表(續)-1

    (2)品種趨於多樣化

    表現為白肉水蜜桃占主導地位,但不溶質桃(如倉方早生、秦王、八月脆、紅崗山、重陽紅等)呈發展趨勢;油桃、蟠桃發展迅速,是今後鮮食桃發展與調整的重點;加工桃穩中有增。

    (3)栽培方式多樣化,並向集約化邁進

    近十幾年來,隨著設施桃樹栽培技術的開發成功,桃樹栽培方式已由過去的單一露地栽培,發展到設施栽培(溫室栽培、大棚栽培等)。由於桃樹設施栽培經濟效益高,同時解決了廣大農村冬季勞動力問題,因此發展極為迅速。到目前為止,已在遼寧熊嶽、大連,河北的唐山、秦皇島、保定及北京郊區形成了一定的桃樹設施栽培基地,僅河北省樂亭縣就發展各種設施桃666公頃以上。

    雖然中國桃樹生產在近十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化程度不夠,沒有摸清每個品種的最適生態區,對某一地區最適合發展什麼品種也沒有進行深入細緻研究,導致在發展中盲目引種栽培,一些地區損失嚴重。最為突出的是,近年來許多地區由於晚熟桃價格較高,大量引入一些晚熟桃品種,但有些晚熟桃(雪桃、中華壽桃等)抗寒性較差,栽植後出現大量抽條和死樹現象。

    (2)果品質量差,造成有產無收或效益低。造成果實質量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種植密度過大,栽培管理技術跟不上。一些地區由於種植密度過大,尤其是行間距過小,冬季修剪時留枝量多,夏剪不及時,導致冠內枝量大而鬱閉。②留果量過多,一味追求產量,造成果個小、著色差、風味淡等。③土壤肥力不足,有機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量大;磷鉀肥施用量少,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時期和方法不正確。④施用高毒農藥,如有機氯、有機磷農藥,導致果品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影響出口及國內銷售。

    (3)品種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早熟品種比例多,晚熟品種比例少;專用加工品種比例少,特別是制汁和制罐品種;鮮食黃肉桃、優質蟠桃和優質油桃比例少。

    (4)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苗木市場混亂導致品種良優不齊,病蟲害蔓延,大量劣質品種苗木投向市場,給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 3 # 隨拍中原哥

    桃樹補鐵的措施有:改良土壤。在給桃樹追肥時,每畝追施免耕肥2公斤,追施後澆足水。平時在給桃樹追肥時,適當增施有機肥或免耕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釋放被固定的鐵。灌水降鹼。對果樹普遍灌一次水,促使上浮的鹽鹼沉降,調劑酸鹼度。人工補鐵。每株盛果樹用螯合鐵40克+藍健(微量元素)50克,對水20~30公斤在樹冠邊緣滴水處灌施,效果顯著;也可用0.3%~0.4% 硫酸亞鐵溶液或0.1%~0.2%螯合鐵溶液+4000倍液碩豐481,進行葉面噴施,每隔5~7天噴一次,連續噴施2~3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怎麼看本賽季的皇馬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