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蒲廬
-
2 # 筆墨嬋生花手寫
米芾習書,對古人書法用功最深,自謂“集古字”。早期,他曾練習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五位唐代名家法帖。後聽從蘇軾建議,專師晉人,書房名“寶晉齋”,遍臨“二王”法帖,幾可亂真。米芾率意自然的審美,使他在二王之間更傾向於王獻之,他以為:“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實踐中,他對二王尤其是王獻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恆,《宋史》記載:(芾)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
王獻之本性瀟灑,超然於世俗禮法之外,風流為一時之冠,表現在書法上則是敢於創新,不為其父王羲之所囿。歷史上往往以“二王”並稱,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使王獻之一直遮蓋在父親的光環之下,其實王獻之書藝自有其獨立價值。
米芾對於王獻之的書法繼承,絕不是照本臨摹,他的臨書作品很少亦步亦趨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捨,朝著自己的審美方向去努力,透過臨摹“寄興”、“取其意氣”,表現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詣尤高,淋漓痛快,雋雅奇變,得王獻之筆意最多。譬如,他的臨作《中秋帖》,為我們再現了王獻之書法的動人風采,雖然傳《中秋帖》是米芾從王獻之《十二月帖》中擷取一段文辭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來,它仍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名跡。
《中秋帖》筆法沉著痛快,情馳神縱,其體勢乃王獻之所創“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間”的典型書體,表現出王獻之“一筆書”的特點與神采。
透過《中秋帖》,我們所感覺到的不僅是米芾與王獻之書法的血脈貫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並未拘泥於王獻之原作,筆畫厚闊,結體欹斜,呈現出舒張圓勁之勢,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書法特色。
-
3 # 椰島之舟
王羲之俊美書法,也嚴謹,守法。能虛實結合,濃淡相宜,講究自然美,筆筆精到。兼善各體。
書聖之名,神韻超脫。
王獻之繼承前輩,父輩。自有獨特,有創新性。
王獻之灑脫,飄逸,活潑,豪邁。優雅中也放縱不羈。
晉朝書法韻美,質樸,高雅,各體全面發展中。個人修養體現在藝術間,內涵的多。
米芾宋朝,宋朝尚意書法。追求自由,隨性,激情,體現個性,自我意趣。
這個時期多擺脫唐朝書法森嚴。
宋朝科技發達,經濟繁榮昌盛。唐朝詩歌高峰,宋代是詞的輝煌。詞曲相通,各種藝術皆興。文人騷客,精彩紛呈。大家湧現。連皇帝都沉迷文化,藝術中。
米芾性格清高,人古怪,怪異,潔癖。他精楷書,行書,草書比較少寫。米芾楷書妙品,行楷,行書,行草皆神品。大字,小字皆能。
米芾學習書法用功,痴迷,幾乎走火入魔了。他學唐,也學晉。但還是以晉代書法為尊。學習王羲之,王獻之,深得奧妙。臨寫摹寫不斷,幾乎亂真。歷代很多人認為晉二王書法作品是出米芾之手。是米芾臨摹下來的。贗品。
米芾崇拜二王,特別欣賞王獻之灑脫飄逸,不羈放縱之間。所以米芾書法受王獻之影響較大。米芾學王獻之活潑,狂野。把字寫得靈動,飄灑,意足,趣具,動感盡然。我覺得他《吳江舟中詩》,《虹縣詩帖》,行書,比較大的字。屬於行草神品。寫得蒼勁有力,意趣十足。動感強烈,活潑可愛。放縱狂野,濃淡相宜,枯筆更發揮淋漓盡致。《多景樓》也不錯。藝術效果妙趣橫生,枯筆之美之神第一人!
歷代把米芾《蜀素帖》排名天下行書第八。其實米芾《苕溪詩帖》也不錯,米芾的其他書法精品多得都出名。或許排名不是完全。名家沒有全部參與排名。比如王獻之都沒有,王獻之書法有的人說超過王羲之。虞世南沒有,褚遂良沒有。行書大家李邕也沒有,趙孟頫沒有(是否只有宋,唐,晉代書法家參與排名?)
我覺得能上名次的都是大家,也不是浪得虛名。
總之,米芾學習王獻之,自己又有發展,創新。學王獻之灑脫,飄逸,狂放不羈。把字寫得活潑,靈動,韻足,情趣,超逸,神采!
-
4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米芾,"宋四家"之一,人稱"米南宮”,為人狂放,又稱"米顛"。
米芾的書法崇尚王獻之,在提倡王獻之書風基礎上創新,其字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有"八面出鋒"之譽。
米芾書法的"八面出鋒”在《苕溪詩卷》(見下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風格秀潤勁利,輕靈迅捷,用筆取法王獻之而險峻過之。
米芾學二王,得力於王獻之的多,稱讚他"天真超越",過於王羲之。也有人以為,王獻之的《中秋貼》也是米芾的臨本。可見他在王獻之的書藝中,下過極深的工夫。
鵬譽軒筆莊認為:米芾的書法,最稱道的是他的行草,他把王獻之的風格更加發揚和強化了!
-
5 # 翰墨今香
米芾對二王的喜愛,尤其是王獻之情有獨鍾,這跟他的個性以及當時時代的潮流有很大的關係。
米芾學童時學習的是顏真卿的楷書,後轉學柳、歐。但米芾的性格是喜歡生動奔放自由的,而且宋代的潮流是非常重視簡牘書風的。因此後來開始學習唐代行書高手李邕的書法。後來又學習了當朝周越和蘇舜欽的行書。稍大之後,主要學習褚遂良的字。
由於宋代二王的書貼已經在市面上很少流傳了,米芾的家世也一般,因此米芾初學書法的時候由於所見所聞侷限了他的發展,起點不高。也是這個原因,他後來大聲疾呼“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米芾對二王的學習始自去黃州拜見蘇軾,得到蘇軾的指點之後。先是從蘇澈處換得王獻之的《十二月帖》(即《中秋帖》),以為“此貼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末端,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貼也”。他對王獻之的《中秋帖》十分的喜愛。他對王獻之的喜愛超過王羲之。因為他的性格更喜歡率意和自然,這和王獻之不謀而合。甚至對唐太宗李世民抑獻揚羲耿耿於懷。而米芾對王獻之的喜歡還跟他當初學習褚遂良的字有關,褚遂良的字就是率意自然,複合米芾的性格。
米芾號稱集古字,可見他對古貼的臨摹是下了苦工的,他學習古人筆法,融於自家筆下。米芾是少有的學習二王而能走出來,創造出自己風格的人,甚至後世對他的評價是宋代書法第一人,把他的字列為宋四家之首。
回覆列表
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入晉魏平淡”,對米芾的行書而言,影響他的不是王羲之反而是王獻之,這是米芾喜愛率真和自然的審美定勢使然。
米芾離黃州後,他首先從蘇激處換得王獻之的《十二月帖》(即《中秋帖》)以為“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未,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此帖為米芾法乳王獻之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
米芾對王獻之的書法學習,不是搬本照抄,而是秉著自己的審美意向有所取捨,“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是對米芾學習書法和創作的最好寫照,透過臨摹“寄興”、“取其意氣”。相傳《中秋帖》是米芾學習王獻之《十二月帖》化身而成,透過兩帖之間的對比,就可以看出,米芾和王獻之的相通之處。
米芾善學,且學貫百家,對米芾影響最深的除了王獻之外,還有顏真卿的行書,特別是《爭坐位帖》。
參考文獻《中國書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