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右丞相嬴疾
-
2 # 歷史千百度
長平之戰長期對峙,耗時3年,趙雖大敗,然秦國消耗損失也十分巨大,百萬之師亦傷亡過半,《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白起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呂氏春秋·應言篇》亦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已至無力支撐之邊緣,戰後,白起欲一舉滅趙,趙使反間計,蘇代受趙韓兩國之託赴秦遊說,秦相范雎出於維護自身地位與牽制白起的考慮,向秦昭王建議有條件地同趙韓兩國議和。秦王準議。同時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
其實歸根到底,這個關鍵時候秦朝沒有同仇敵愾,君與臣和臣與臣都開始被自身利益所左右沒有做出最理智的決議。導致戰機轉瞬即逝,給了趙國喘息周旋和自救的時間。
-
3 # 西安—豐鎬遺子
其一:長平大戰,耗時三年,趙國大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戰力依然不可小窺。
其二:秦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打敗了趙國,也拖垮了自己,秦國滅趙,有心無力。
其三:白起如日中天,聲望透頂,有些功高震主,秦王不想打。
其四:七國均衡多年,若一國被滅,就是一個可怕的開端。秦國滅趙,恐五國相助,合力伐秦,秦國已經元氣大傷,恐招來無妄之災。
-
4 # 歪史
筆者認為之所以秦國沒有趁機消滅趙國,是因為不是不想,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秦國綜合國力強於趙國,但是軍事實力根本不如趙國,就是長平之戰也不是秦軍強大,而是因為趙國主帥決策失誤,廉頗這個奇葩拿擅長長途奔襲的騎兵與擅長陣地戰的秦兵對峙,才逐漸導致趙軍處於劣勢。如果前期就速戰速決,利用騎兵的移動迅速的優勢,對遠道而來的秦兵決戰,勝敗還不一定呢。
這場戰爭起點,是秦趙兩國都提前沒有預計的戰爭,屬於遭遇戰,起先,秦國攻打趙國,切斷了上黨與南韓本土的聯絡,上黨隨即降趙,希望引趙兵救援,趙國同意接收,於是長平之戰拉開序幕,但是高層就制定防禦的政策,沒有選擇主動出擊。
當時的各國趨勢是不利於趙國的,秦國倖幸苦苦的攻打南韓,勞師伐遠,才攻下一個城池,南韓為了息事寧人,讓上黨郡守馮亭投降秦國,但是馮亭不願意,反而舉郡降趙,而趙國想著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一個大郡,欣然接受。當然上黨的地利是秦國獲得可以南下壓迫韓魏,威脅趙國。趙國獲得就可以居高臨下攻擊關中威脅秦國本土,所以兩國都會竭力爭取。
但是爭取的話,秦國當時綜合國力居於七國之冠,趙國軍事勢力最強,對於其他幾個國家,南韓已經半殘廢了,魏國也一蹶不振,燕國相對弱小,只剩下齊和楚,這兩個國家雖然不滿秦國,但是對趙國不勞而獲肯定不樂意,處於觀望狀態。
在戰爭進行當中,由於長時間的對峙,趙國國力不濟,光前線幾十萬人消耗就很龐大,秦國這邊一樣的幾十萬大軍也一樣消耗不起,再加上出兵遠征,只好行反間計,另外高層迅速的做出正確決定,把遭遇戰改為決戰,經過了全國動員,更換了一波人事,希望速戰速決以獲取最後勝利。
反觀趙國,這時候首鼠兩端,和舉棋不定,一方面想跟秦國和解,一方面又想聯合齊楚進攻南韓,長時間舉棋不定讓其他國家無法做出決定,這給秦國戰略決戰準備了充足的時間。
在秦國準備好之後,更換主帥,行駛反間計,讓趙國換上了臨陣經驗不足的趙括。筆者認為,可惜趙括啟用太遲,如果一開始就任用,拿極大可能秦國兵敗。在雙方換將以後,秦軍白起屬於秘密上任,趙國趙括先是不知道,接著改變戰略主動出擊,給白起分兵包圍各個擊破。
戰爭結果,趙軍幾乎全軍覆沒,趙武靈王改革以來積累的精銳基本上沒有了。秦國這邊呢,先不說幾十萬人的正常消耗,光人員的損耗,史記記載白起說秦軍損耗大半,後來傾國國相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的記載是秦國虛耗過半,從這兩點來看,趙國慘敗,秦國呢也是慘勝,兩年之後到邯鄲之戰秦國休整之後去進攻趙國再次失敗就是例子。
再從長平之戰後的各國趨勢,面對趙國慘敗,齊魏楚等國因為唇亡齒寒的原因出人出力開始協助趙國。
所以這場戰爭前期實際是秦趙兩國的爭奪,但是等到趙軍敗亡以後,各國才如夢初醒,聲援趙國,秦國立刻作罷。退回關中修養。
-
5 # 百里不奚
那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
史料中但凡涉及到長平之戰中秦軍損失的文字,都說得很嚴重。《白起列傳》說,長平之戰的最後階段,白起把趙軍誘進了自己的口袋陣,切斷了趙軍的糧道,這時秦王的反應是:
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諸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河內距離長平前線已經不遠,這是秦王親臨前線督戰。而秦國在賜民爵的問題上一向是很謹慎的,秦國官方的觀點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艱苦得到爵位不容易,正體現了秦國制度的優越性。現在一出手就普遍賜給一級爵位,絕對是鐵公雞拔毛。秦國老百姓十七歲“傅籍”,即進行戶口登記,從而也就到了服兵役的年紀。現在秦王把徵發範圍擴充套件到了十五六歲的小男孩,是不合常規的擴軍,則是顯然已經面臨了軍力不足的問題。
《白起列傳》又記錄了白起戰後的回顧: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呂氏春秋·應言》則說: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口。(這裡脫字,大概不外是“匱”、“乏”之類。)
《商君書・徠民》:且周軍之勝,華軍之勝,長平之勝,秦所亡民者幾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幾何?臣竊以為不可勝數矣。
秦軍在長平戰果最大,但消耗恐怕也最大。
長平大勝後,白起想立即攻取趙國都城邯鄲,而秦昭裡王卻聽從相國范雎的意見,選擇了休整。照例,這當中又牽涉到反間計的問題,趙國派人跟范雎說了兩條:第一,滅了趙,白起功勞太大,你的地位就危險了;第二,秦國很不招人喜歡,“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秦國就是筋疲力盡地把趙國打下來,也無力控制,趙國只會被燕、齊、韓、魏四國瓜分,秦國也沒什麼好處。於是范雎就去找秦王,當然,他跟秦王只能說第二條。但就憑這條,秦王也就聽從了。
范雎反對滅趙可能是出於個人私慾,但秦昭襄王同意暫緩進攻,卻只能是基於秦國國力所作的判斷。
《戰國策》的最後一章寫到,長平之戰後九個月,秦王覺得修整已畢,想發兵取邯啷,於是向白起談到當初不讓他繼續攻趙的原因:
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
這話裡譴責的意思很明顯。要按白起的計劃繼續向前線運送軍糧,在秦昭襄王看來,確實是超出了秦國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即使出現了“太白蝕昴”的天象,仍不足以使他鼓起繼續進兵的勇氣。
回覆列表
當時稷兒是有滅國之心的,但是沒有滅國的本錢。打長平,在舉國天災的情況下,全國男丁入伍年齡降一歲,稅收也提高,國家內政其實需要時間恢復。況且大戰也是慘勝,三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大軍需要休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