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蘇沉船
中國有一位皇帝王莽,他擔任黃門郎出身,後升職為光祿大夫、侍中。這就是一種以顧問性質參議朝政的官職,作為皇帝的近侍,也負責一些生活上的安排。簡單來講王莽可以算是謀士出身,結果他做了皇帝。
為何三國的謀士都不自己創業?後人判斷誰是謀士沒有固定標準,認為該人物出謀獻策多了就是謀士,一旦做了君主,成為決策者就覺得這人不是謀士。
人們說楊修做曹操的主簿,他是曹操的謀士,跟楊修同時期做曹操主簿的還有司馬懿。姑且不論司馬懿算不算謀士,司馬懿的二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散騎常侍出身,這是一種為皇帝出謀劃策,參議公文的一種言官,那麼司馬師和司馬昭算不算從謀士變為掌權者呢?
孫權之父孫堅和揚州的陶謙曾經做過張溫的參軍,是一種軍隊參謀的職位。而做過曹操參軍的有賈詡和程昱,曹丕認為有張良、陳品謀略的董昭做過袁紹的參軍。那麼問題就來了,孫堅和陶謙算不算做過謀士?後來又是否自己創業了?
就是那個曹操也曾經擔任過議郎,負責顧問工作,後來被挖掘出軍事才能才轉職去領兵。劉繇也出任過司空府的幕僚,劉表和袁紹是大將軍何進幕府裡的幕僚出身。那麼這些人究竟算不算做過謀士?
這主要還是源自於大眾對謀士的刻板印象所導致,一旦這些曾經做過謀士的人成為了君主,就不被認為是謀士,自然是沒有謀士自己創業。
這牽扯到權力的問題,自己創業就意味著要獲取政治影響力和兵權,就需要培植黨羽,培養戰將,久而久之門下人才濟濟,這樣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本身就謀略過人,並非是那些只懂謀劃而不擅長決策、執行的人可以比較。
孫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頂尖的智者評價孫權。
賈詡認為孫權:“權識虛實,見策知變。”
諸葛亮評價孫權:“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劉曄評價孫權:“識虛實。”
程昱評價孫權:“有謀略。”
孫權為人謀略出眾是三國智者的共識,但孫權就是沒做過謀士。孫權屢次出兵合肥皆兵敗,顯然更擅長籌謀,不擅長統領的一型別,按說讓他擔任謀臣進行輔佐肯定很出色,他卻做了君主。
所以從職位來講,東漢末年群雄不少還真做過謀士。從具有謀略的人物來講,似曹操、孫權、司馬昭、鍾會之流都是謀略很出眾的君主,他們就不打算一直為人打工。
-
3 # 黃蜂二師兄
謀士創業有很多條件先天不足,九死一生絲毫不誇張。
謀士要創業,首先要有那個賊心和賊膽,“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同時還要隱藏的深,否則在主子身邊隨時被發現並滅掉,曹丕擔心司馬懿造反,上門興師問罪,司馬懿裝成垂暮之人,喝湯都灑的到處都是才躲過一劫。
謀士創業要有基礎,否則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是枉然,劉備沒兵沒地到處投奔別人,曹操靠家族的資助和盜墓才拉起隊伍,孫策到處吞併小勢力,還有魯肅資助才慢慢壯大,謀士第一個缺的就是大將和兵馬,諸葛亮開始就自立門戶能行嗎?只是後來培植了大量嫡系做相父的時候才有那個實力和條件。
再一個創業本來就是死的多活的少,袁紹如此兵多將廣結果還不是被滅,像袁術、公孫瓚、呂布發展的空間封的死死的,都難逃被滅的命運,何況弱不禁風的謀士。
-
4 # 棍哥觀史
不得不說,三國時期,特別是諸侯割據的時期,多路諸侯都擁有很多謀士,能力也參差不齊,但也不乏經天緯地之才,那為何這些經天緯地之才的謀士沒有自己創業呢?
首先,創業是要有基礎的,比如袁紹四世三公,名門之後;曹操擁有曹家官宦之後背景,又有夏侯本家貴族背景;公孫瓚、張揚、孫堅、劉表、劉焉都是大漢地方行政長官,有地有民;馬騰、馬超也是伏波將軍之後,多有羌人擁護。要說亂世創業,沒點土地、人口、錢糧是難以起步的。像是劉備創業融資階段,張飛、孫乾散盡家財來入股,也只招納百十號人,恰逢征討黃巾有功才得一官半職,然而小公司的命運何其悲慘,一路被大企業兼併收購,排擠在市場之外,傾家蕩產不說,差點抵命,家破人亡。眾多名仕是有大才,可沒基礎,比如曹魏之荀彧,雖有潁川士族支援,還不是辭官逃難於冀州;比如諸葛孔明,村夫一個,不是劉備賞識,又如何攪局這亂世。
其次,亂世諸侯哪個不是綜合性人才呢?做老闆的,玩的是資本運作,搞的是綜合管理,謀士乾的是市場分析,操盤助手,本職工作不一樣。且說曹操文治武功均為上層,但謀有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許攸、毛玠、崔琰、鍾繇,有的做軍需補給,有的做外交遊說,有的做權謀詭計,有的做陣前分析,有的做內政治理,專才有專才的用法,只是看老闆曹操如何去用這些人之所長,真是換個位置,讓荀彧做老闆的活,他有曹操這樣的眼界嗎?
最後,創業是有風險的,打工是最安全的,一個公司出現任何問題主要責任在法人,而不在員工,呂布倒是個大老闆,張遼倒是個打工仔,為何曹操斬了呂布收降了張遼?呂布不比張遼勇猛嗎?兼併小企業就是要吃掉小企業老闆的全部股權,而小企業的員工能用就用,不能用的開掉就完了,風險最大的當然是老闆。當然也有如劉琮一樣善終的老闆,因為他只是個富二代,如果劉表健在,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所以,那些經天緯地之才的謀士,沒有資本創業,就去打工,如果找到好企業、好老闆,幹出一番事業,說不定還有原始股份拿,拜將封侯也是何等風光;幹不好了,企業倒閉了,大不了跳槽再幹,或者回家務農,至少留的一條命在,賈詡不就是跳槽好幾次嗎,活到七十多,功成隱退。風險和回報總是成正比的。
回覆列表
亂世之中,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有的人選擇創業,有的人選擇當謀士,有的人選擇當將軍。這就是所謂的“人各有志”。志向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造成各自的命運不同。
當一個主公,風險與收益並存。就和開公司一樣。開公司涉及到投資,涉及到賠賺,而員工不考慮這些問題,員工付出勞動,掙工資就行了。亂世之中創業,是一項風險極大的投資,而且,你得有投資的本錢。比如三國之中,當主公的,只有三個人成功了,曹操、孫權、劉備而已。但失敗的,比比皆是。不說董卓被點了天燈,十八路諸侯有幾個倖存的?天下第一飛將呂布被絞死了,一代梟雄公孫瓚自焚而死,袁紹一家四世三公,但上下兩代全都死於非命,馬超他們家,被夷平三族,全家二百多口全部被曹操殺害。死在戰場上的,更是數不數勝。並不是每個人都成創業成功的。
劉備創業成功,是因為有劉氏的皇親招牌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佔了人和;曹操創業成功,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佔了天時;孫權創業成功,是因為三世經營,佔了地利。他們各自都有可借用的條件,以及自身俱備的雄才大略,才能調動人才們為他所用。
而所謂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謀士們,其實創業的條件是遠遠不夠的。諸葛亮厲不厲害,但他只是隆中一書生,雖有智謀,但要人無人,要錢無錢,要將無將。要招牌沒招牌。他憑什麼創業呢?所以他在隆中,自比的也是管仲、樂毅,自認為是個相才。而不敢自比始皇、劉邦。其他謀士也是一樣,只是書生而已。自己早給自己定好位了。這叫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