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馬雲霆

    春秋五霸版本有好幾個,只有三人不變,齊桓公,晉文公……史書不提宋襄公我想更多的是宋襄公有名無實(會盟),虛偽殘暴吧……

  • 2 # 青山嫵媚如是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春秋五霸有兩種主流觀點,按照《史記》的說法,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如果按照《荀子》的說法,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明白秦秋五霸到底爭的是什麼?以何依據為霸主呢?

    眾所周知,齊恆公是春秋時期公認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即位之初準備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就向齊恆公提出爭霸,之後齊恆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以周天子的名義,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爭霸在管仲眼中:就是以武力的強大,以周天子的名義,來維護周朝的禮儀制度,對外團結諸侯打擊戎夷,對內懲治不法諸侯國,代替日漸衰弱的周天子來管理整個天下。

    爭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強大,或者簡單的消滅其它諸侯國,而是要維持周朝的禮儀,這可以說算是爭霸的一個基本標準。但這個標準從楚莊王開始,就變成了持強凌弱,以大欺小。

    從這個標準來看,真正意義上的春秋霸主只有齊恆公和晉文公,而其它的霸主已經改變了爭霸的初衷,變成了持強凌弱,而周朝禮制也逐漸淪喪。

    至於宋襄公,當然也就算不上春秋五霸之一了。

    宋襄公,名茲甫,是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的嫡次子,但不是長子,宋襄公即位之前,曾想讓位於自已的庶兄長目夷,但沒有成功,卻博得讓賢的美名。

    宋國在春秋時期,並不算一個大國,實力也不強,但宋襄公卻因為扶持齊國公子昭回國即位國君而出名。宋襄公曾在齊桓公主持的葵丘之會上,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的囑託。在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四公子各率黨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最後是公子無虧當上了國君,而宋襄公卻答應公子昭的請求,帶領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與宋國一起護送公子昭回國即位,齊國不清楚宋襄公的實力,結果被宋襄公嚇到了,齊華人就把公子無虧殺了,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這一下子宋襄公就莫名其妙的出名了。

    齊桓公去世後,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就想去爭霸,拉攏了衛國、邾國、曹國、滑國等幾個小國,圖謀爭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與齊國、楚國等諸侯國首次在鹿地會盟, 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的不滿,約定在秋天盂地再次會盟,並約定不帶軍隊,結果到了會盟之日,宋襄公沒有帶軍隊,楚國楚成王卻帶了軍隊,並抓了宋襄公,囚禁起來,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才放了宋襄公,宋襄公第一次做階下囚。

    宋襄公回國後,聽說鄭國支援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雙方發生泓水之戰,當時有人勸宋襄公趁楚軍渡河時,半渡而擊,宋襄公不同意,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乘人之危偷襲呢?結果楚軍渡過泓水後與宋軍交戰,宋襄公大敗,第二年宋襄公就因病去世。

    縱觀整個宋襄公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只是拉攏了幾個小國,以宋國的實力太弱,根本不存在爭霸的客觀條件,再加上宋襄公也不是有作為的國君,宋襄公完全算不上霸主。

    但在宋襄公身上表現出的春秋禮儀 ,如讓賢,不趁人之危,都是當時周朝的禮法,並不是宋襄公的愚蠢,只是宋襄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周禮上,當時的軍隊打仗真是約架,先約好日期,定好地點,布好陣勢,再開打,到了後期,這種禮儀就被人為的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用其極,以取勝為目的,別的什麼都不要了。

    至於現在的中學史書為什麼不提宋襄公了,可能是因為宋襄公實在沒有太大的歷史功績可以寫的吧。

  • 4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春秋時代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是沒有爭議的。春秋時代的霸主不是光靠拳頭硬把別人打怕了打服了就成霸主了,不能缺少以“周禮”為標準讓天下敬服,就是今天的“以德服人”。齊桓公稱霸不僅是齊國國力最強,齊國搞垮對手主要靠的不是打仗而是管仲的經濟貿易戰,齊桓公會盟諸侯的時候被魯國的勇士曹沫綁架了,曹沫逼著齊桓公答應一些有利於魯國的條件。齊桓公過後不願兌現,畢竟是讓人刀架在脖子上被迫答應的,管仲卻認為被逼迫答應的事都能兌現,那沒有被逼迫而答應的事天下還會有誰懷疑呢?齊桓公恍然大悟,兌現了答應曹沫的諾言。所以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首開諸侯會盟的先例不是偶然的。晉文公稱霸是在城濮之戰擊敗南方大國楚國,開戰前晉文公下令晉軍主動撤退,因為晉文公當年流落到楚國時受到楚成王的盛情款待,許諾“退避三舍”答謝楚成王。楚莊王稱霸是在“邲”之戰擊敗霸主晉國,晉軍敗逃時不少戰車陷在沼澤爛泥裡跑不了,楚軍士兵上去幫忙把戰車弄出來幫助晉軍逃跑。當霸主少不了“誠信”和“仁義”,齊桓公殺戮不多,晉文公素有賢名,楚莊王更是讓中原諸侯國鄙夷的楚國正式得到了承認和尊重。說起宋襄公,注重仁義沒錯,也是當時主流的思想觀念,奈何實力不濟,在泓水之戰被楚成王打敗,算不上霸主。今天嘲笑宋襄公,是因為利字當頭可以不擇手段拋棄了中華民族曾經有過君子貴族的時代有兩千多年了

  • 5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春秋五霸說法不一,不過宋襄公絕對是沒有稱霸的實力,他的稱霸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因此,大部分的五霸說法中都不提及宋襄公,《漢書注·諸侯王表》和《史記索隱》中將宋襄公列在其中。

    但如果從軍事實力和影響力來看,宋國在春秋時期一直都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這些強國相比,始終不是一個等級。

    雖然宋國建封的起點相當的高,是公爵級的諸侯。但在攻伐不斷的春秋戰國,爵位是虛的,拳頭才是硬道理。像齊國、秦國也只是侯爵,雄踞江淮的楚國則更慘,才是個子爵。然而,這些大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周邊都圍繞的一班小弟,自己當老大。而宋國自始至終都不具備的這樣的能力。

    事實上,宋襄公是一個比較二的君主,就像哈士奇一樣,總以為自己是大佬,結果拉出來一打,立馬被楚國打殘。

    當年,齊桓公死後,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加上宋襄公在輔立齊孝公的過程中,也贏得了一些國際威望,於是宋襄公就開始飄飄然認為自己能夠接替齊桓公來當霸主。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殘酷,以宋國這點國力,別說秦楚齊晉這些大國,就是陳蔡鄭這些諸侯國也不需要給他們面子。正如目夷當初勸諫他時說的:“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

    可以說,目夷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至少清楚宋國就是個小國而已。結果宋襄公就是不聽,後來在會盟時被楚成王給擄了。之後惱羞成怒的宋襄公又想拿楚國的小弟鄭國來出氣,結果又在泓水之戰中講什麼仁義,最終被楚軍狠狠打臉。

    春秋霸主應該是國力和軍力上很強大,並且能以自身的影響力來會盟諸侯,才算是真正的霸主。至於宋襄公的圖霸,不過是黃粱之夢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二胎之前,該如何培養大寶對二寶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