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器鑑定真知堂

    真知堂鑑古

    汝窯用支釘燒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北宋初年,皇室所用的為明越饒定青五州瓷器。後因錢繆獻土,明越所產的秘色瓷器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蕭條下去。

    饒州景德鎮是仿定窯的,定窯當時人說“本朝應定窯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皆有之,汝窯為魁”。可見定窯和饒州窯都因為有芒(器物因覆燒而出現口沿無釉的缺陷)而被皇室棄用。

    深究的話,其實不只是因為定窯有芒,而是因為澶淵之盟後,宋真宗仁宗二朝提倡節儉,禁“銷金”,即不允許在器物上使用金銀裝飾,瓷器也在被禁之列,連衣服上也不準用,懲罰嚴厲。

    早期定窯,都是金裝定器或者金鑲定器,口沿芒口是用黃金鑲嵌的,非常華麗。而禁銷金後,不許用黃金鑲口,如用銅,則很容易生鏽,所以,定窯不堪用了。(詳見拙文《汝窯燒製年代考》發表於《收藏與投資》雜誌上)

    此時,汝窯的天青色瓷器,非常符合宋真宗道教的喜好,為了把瓷器做到極致,採用瑪瑙為釉,小窯燒製,支釘這種奢侈級別的窯具也就出現了,

  • 2 # 三亖堂

    所有瓷器燒造,都會有無釉的地方,大部分是在底部,不影響瓷器的使用和美感,而汝瓷完全不是實用器,換句話說,汝瓷完完全全是個賞器,所以最大限度的追求滿釉的效果,這就是我的理解。

  • 3 # 說瓷

    汝窯瓷器確實以支釘痕作為最重要的特徵,汝窯瓷用支釘燒製瓷器是有很深刻的淵源的。

    汝窯瓷器通常在器物外底帶有3-6個支釘痕,是由墊餅或墊圈這種支燒工具托住器物底部,在窯爐中進行燒製後留下的痕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水仙盆底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奉華”銘青瓷碟

    臺北故宮藏 汝窯橢圓洗底部

    因為墊餅和墊圈上面都帶有3-6個小乳釘,乳釘的尖端部位直接接觸器物底部,所以會留下痕跡,而且汝窯的支釘非常細小,所以俗稱“芝麻釘”。

    所以在五代耀州窯器物的外底上有一種帶有支釘痕,而且支釘痕也出現在圈足的內部,但至少痕跡較粗,這就是耀瓷的特點。

    五代耀州窯葵口碗底部

    五代耀州還有一種叫做託珠法,就是在圈足的足端處粘接3個砂礫顆粒,將器物和匣缽分開,所以在圈足足端上會留下三個點狀痕跡。

    五代耀州窯青瓷碗底部,圈足足端有三個痕跡

    五代耀州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耀州窯在五代時期生產的瓷器,通常都供地位顯赫的人使用,不同於北宋成熟期的耀瓷,前者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東西,我認為五代耀州其實就是貢瓷,而且長期以來耀州窯是北方最為著名的青瓷窯場,而汝窯學習他的技術,完全在情理之中。

    五代耀州窯的支燒技法又是源自於同時代的越窯,因為越窯在晚唐和五代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著名的秘色瓷就是越窯的傑作。耀州窯正是學習越窯的燒製技術才發展成為北方著名的青瓷窯場。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越窯秘色瓷淨瓶

    上述耀州窯的支釘燒製法和託珠法,都是繼承了越窯的技術,只不過越窯的支釘痕很多都是長泥條狀,而不是點狀。

    而且耀州窯同樣採用了越窯常用的M型匣缽,燒製盤碗類器物,可以節省空間,達到一匣一器的高階裝燒工藝。

    越窯秘色瓷底部,長泥條支燒痕

    越窯託珠法在圈足足端留下的痕跡

    但為了使作品更加美觀,汝窯的支釘比耀州的更細小,並且摒棄了耀州窯的託珠支燒法,耀州窯的支燒技法則更直接的學習了越窯秘色瓷的做法,只是耀瓷痕跡也成點狀,而越窯通常是長泥條狀。

  • 4 # 東家APP

    汝窯的一大特點就是支釘燒製,在至今發現的大部分器物中,多數是以支釘做為支撐燒製的,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汙染,需用匣簸裝好,並將物器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簸粘連。

    汝瓷在成形的過程,它要有一些工藝是必須要絕對執行的,比如說像它的圈足它必須是鐵線圈,類似這樣的,它就是乾乾淨淨的一條圈,因為這個圈也是美感的代表。

    汝瓷泥料要夠細,摸起來是很細滑,這個是泥料表現的,然後第二釉藥的表現的,它配合這種釉的顏色,配合這樣的一種鐵線圈,讓我們感覺到它的對比,還有工藝的表現上它恰到好處。

    事實上到了南宋,它這種表現方式是很多的,可是在更早之前,一般我們就會有一種使用支釘掛燒的,那這個圈是看不見的。我覺得這個圈是最漂亮的,所以我在這方面,我不斷重複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說這種圈足的美感的概念,像這個部分,這個是三個支釘掛燒,支釘本身如果能夠做到像這樣子,微小的芝麻釘這也是很美的,我摸起來愛不釋手,這是相當好的,其實如果說可以的話,我更寧可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它的乳釘掛燒,有的時候我覺得三個支釘,反而是破壞它的畫面了,三個乳釘漂漂亮亮的三個釘,就類似這樣一個概念,一個圈足的美感,這是必須表現出來的,一個好的汝器,並不是一定是支釘掛燒它才是好的汝器,而是他的工藝,他對工藝的要求,對美感的要求,能夠達到那個高度,這才是汝窯的精神。

    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比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顯,大小如另議,張公巷的器物成圓形支釘,孟春沿河甸大禹東溝一代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各別碗,套盒,凹組簸,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內容來自東家匠人青瓷磨年徐瑞鴻的分享。

  • 5 # 淺草堂

    就是為了減少露胎,儘量滿釉,力求完美。這種完美是普通民窯無力達到的,不只是技術的因素,更多的是成本的壓力。

    宋代名窯輩出,單從審美角度看,一些窯口的精品與汝窯比,也是各有千秋不遑多讓。但就燒造工藝來說,汝窯為魁是名副其實的,這背後是皇家不惜費料費工的財力支撐。

  • 6 # 搗古俠

    在古玩行業,我一直秉承一個宗旨:“寧散千金收稀有珍奇,不圖賤價買一般平凡”

    汝窯在河南省寶豐縣人營清涼寺,宋代時屬汝州,所以得名汝窯。同時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種瓷胎不厚,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三彩等,是一個非常不一般的窯口和瓷器!其器型以小型居多,今天我們常見的為洗、爐、尊、長頸瓶、盂、缽類等。在五大名窯中常有“以汝窯為魁;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等”之說!

    那麼,為什麼汝窯為何會支釘燒製呢?

    其實,在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這是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汙染,先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

    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雖然同是汝瓷,但不同地域燒製也有區別,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汝窯造型

    汝瓷的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等。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是如何一步步的迫害健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