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注通渭
-
2 # 高高國際
《山海經》的原文為:
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翻譯過來就是:
梟陽國位於北朐國的西方。這個國家的人都長著人一樣的臉和長嘴唇,面板黝黑而且長毛,腳跟在前,腳尖在後,如果見到別人笑,他們也笑。他們的左手總拿著一根竹筒。
其中的“反踵”就是腳跟在前,腳尖在後的意思。
我們看看郭璞、袁珂以及其他古代書籍中是如何描寫這段的。
[郭璞注] 《周書》曰:“州靡髴髴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爾雅》雲髴髴。《大傳》曰:“《周書》成王時州靡國獻之。”《海內經》謂之贛巨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被髮,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猶《大荒》(《大荒南經》)說地有蜮人,人因號其山為蜮山,亦此類也。[郝懿行注] 《周書·王會篇》作州靡費費,郭引作髴髴,《說文》(十四)引作,蓋所見本異也。又所引《爾雅》(釋獸)當為狒狒。[袁珂注] 《海內經》雲:“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長唇原作長臂,則原作笑亦,目原作面,可原作即,從王郝諸家校改)。”即此。《周書·王會篇雲》:“州靡費費,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謂之吐嘍。”是郭注所引也。孔晁注:“州靡,北狄也;費費曰梟羊,好立,行如人,前足指長。”費費即髴髴、狒狒,猿猴之類也。又名山。《山海經·北山經》雲:“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亦名山燥。《神異經·西荒經》雲:“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箸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荊楚歲時記》亦云:“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謂此也。亦名山都。祖沖之《述異記》雲:“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餘,黑色,赤目,發黃被身。於深山樹中作窠,窠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此神能變化隱身,罕睹其狀,蓋木客、山之類也。”(《古小說鉤沉》輯)均已從普通猿猴類動物演變而為神異之物。其尤甚者,乃至轉化而為一種能為妖異之鳥。《搜神記》卷十二雲:“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窠,如五六升器。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然韋昭注《國語》(《魯語》),乃以為山者,即古一足之夔,雲:“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繰,人面猴身,能言。”《抱朴子·登涉篇》亦云:“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後,喜來犯人。人入山谷,夜聞其音聲笑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足向後原作走向後,人入山谷原作人入山若,據《御覽》卷八八六引改)。”所謂蚑或暉之山精亦一足之夔也。然夔古傳乃為牛形(《大荒東經》),或為龍軀(《說文》五),至此而又或為鳥體,或為猴軀,或作人形:亦知神話傳說之錯綜複雜,演變無定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雲:“山蕭一名山臊,《神異經》作,《永嘉郡記》作山魅,一名山駱,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熱肉,一名暉,一名飛龍。如鳩,青色,一名冶鳥。巢大如五斗器,飾以土堊,赤白相見(閒),狀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燒人廬舍。俗言山魈。”其名暉者,也,山也,夔之音轉也;名蛟者,之音轉或蚑之蚑訛文也:山名目之大凡見於此矣。
節選自劉滴川著 《山海經校詮》
-
3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
《山海經·海內南經》:“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山海經·海內經》也說:“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卽逃也。”算是這段文字的異文。
但其中“反踵”是相同的。
《海內南經》“反踵”晉代郭璞注說是:“腳跟反向。”
我們知道,一般人都是腳跟在後,腳掌在前。梟陽卻是反踵,與正常人相反。
這是傳統的解釋,本來並沒有什麼可以過多談論的。
但是“反踵”其實也是有異文的。
《海外北經》有“跂踵國”,《淮南子》也有,但唐代李善《文選注》引《淮南子》高誘注卻寫作“反踵國”,並說:“其人南行跡北向也。”直接翻譯就是:“反踵國的人向南走的時候,其足跡就像正常人往北走。”
意思也是“腳跟反向”。
郝懿行說,“跂踵”的異文“反踵”,就猶如“岐舌”的異文“反舌”。
“岐舌國”見《海外南經》,但《淮南子》就寫作“反舌國”。一個是舌頭分叉,一個是舌頭根兒長在前面。
一般的理解,“跂踵”就是“企踵”,就是墊腳尖,即腳趾著地,腳跟懸空。但“跂踵”有時也寫作“大踵”,“大”跟“反”“支”字形相近。
所以,《山海經》的原文到底是“反踵”“跂踵”,還是“大踵”,這個還不好說。也就是說,《山海經》願意可能是說“足跟反向”,也有可能是說“墊腳尖”,還有可能是說“大腳丫子”。
回到《海內南經》原文上分析,梟陽就是《海內經》的贛巨人,兩段經文的“人面”“黑身”“有毛”“見人笑亦笑”是相同的。“長唇”“長臂”不同,從後文“唇蔽其面,因卽逃也”來看,“長唇”應該是對的,“長臂”應該是錯的。
但偏偏“反踵”這兩個字,《海內南經》和《海內經》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一般不再無事生非,直接把照著今本解釋就行。
可是我們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山海經》,並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在其漫長的成書過程中,還有成書之後人們的傳鈔過程中,其實是有很多變化的。
這些變化,有時是無關緊要的,但更多的時候卻會造成歧義。
最明顯的例證是,《中次九經》“熊山,席也”郭璞注:“席者,神之所憑止也。”清代的大儒郝懿行、俞樾等人,都指出郭璞見到的《山海經》版本其實已經出現了錯誤,原文應該是“熊山,帝也”,郭璞根據錯誤的本子做出解釋,鬧了笑話。
這樣晉代郭璞版《山海經》已經出錯的例子並非一處。
比如還有《海外北經》“範林……洲環其下”其實應該是“淵環”,而郭璞卻解釋說是:“洲,水中可居者。”
也莫要說晉代的郭璞,即使漢代的劉歆,見到的《山海經》其實也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以“跂踵”到底該怎麼解釋,其實還不是特別確定。
參考典籍:《山海經》、《淮南子》、《文選注》。
-
4 # 媧皇遺石
梟陽華人被稱為“贛巨人”,因為“其人大”,身高在三丈左右。《左傳》所載,齊恆公率諸侯軍伐瞍瞞(即長狄,索馬利亞人),殺其君,僑如“屍橫九畝”,可見其人之大;但“畝”橫為一米,計兩丈九尺。此“贛巨人”來自江西,應為六地之人。
《海內南經》: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於操管。
過去的註解把“梟陽華人”稱為怪獸,即狒狒,這是一件大錯誤。《史記》說:大禹末年,在會稽開萬國會議,防風氏後到,大禹殺了他,葬在會稽山。《孔子世家》說:孔子之陳。在會稽山發現有“脛骨盈車”,因而問孔子。孔子說:“此防風氏之遺骨也。”就證明了大禹殺防風氏,葬於會稽山的歷史。古時車箱三尺,“脛骨盈車”就是一米,可見其人之大。
反踵,因其身形巨大,因而腳板也大,身體沉重,腳成了平板腳(反踵=板踵),可不是腳長反了的意思,反通假板。誰見過腳長反了還能正常走路的,沒有吧!
人生識字糊塗始,及至作文也茫然。
不辯反板可通假,瞎解一通為哪般!
回覆列表
另一種說法認為肢踵國國民的腳反向生長在腿上,如果往南走,留下的足跡就會向著北方,所以又稱反踵,叫反踵國。
也就是我們讀《山海經》裡面所說的,反踵,國名。其人南行,武跡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