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邁克爾唐僧6
-
2 # 屁微大伯
正因為打敗項羽,國家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且劉邦又接連平叛,國力不繼,加之匈奴地處荒漠,騎兵彪悍善戰。劉邦的示弱也是權宜之計,後來才有了漢武帝的輝煌功業。
-
3 # 歷史偵查處
公元前209年10月,48歲的劉邦挾斬白蛇、作赤帝之威,在蕭何、曹參等人的輔佐下一戰取沛縣,自號沛公。此後,泗水亭長出身的劉邦攻胡陵、取下方、破豐邑統兵千人初具王業雛形。
然而,此時的他與秦末各路起事的豪傑比力量極其微弱,而相較於吳中起義的項氏軍團更是無法同日而語,深知勢單力孤的劉邦遂於不久後投奔於項梁麾下,成為項氏集團的原始“股東”。
此後,項梁遵從謀臣范增之策,立楚國王族後裔熊心為楚懷王,是為義帝。項氏軍團在復楚的旗幟感召下力量勃發一路勢如破竹蕩平江南,而六國貴族王胄也見勢復國,大秦帝國陷入了一片山河破碎的慘象。
面對傾巢覆卵的岌岌可危處境,秦帝國以章邯為統帥斬殺項氏集團首領項梁於定陶,並馬不停蹄北上攻趙,楚懷王遂以項羽為魯公北上救趙、劉邦為武安侯徑取咸陽。
不久,項羽破釜沉舟一舉蕩平王離四十萬大軍,劉邦則攻入咸陽,至此反秦大業落下帷幕。
然而,此後項羽由於“計功割地”分封不均,天下再度陷入渺渺無期的內戰,劉邦趁勢也兵出漢中平定三秦,並與項羽軍團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而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自刎於垓下宣告結束。
從劉邦起事到最後問鼎天下,這位48歲的流氓老漢歷經了整整七年方才創立不世之功。而在他與項羽反覆爭奪的過程中,作為統兵一方的諸侯,他的實力始終不如項羽,無論從個人修養、軍事素質還是楚地銳卒等方面來看,似乎劉邦絲毫無取勝的可能,更亦無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優勢。
那麼劉邦是怎樣戰勝楚霸王項羽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拋開兩方軍隊力量的整體實力不談,我認為劉邦奪取天下關鍵在於兩個字----“御人”。
劉邦是什麼人?說好聽點是秦朝泗水亭長,說難聽點就是沛縣長期混跡於市井之地的流氓無賴。然而,正是這樣的人生履歷造就了他豪爽大度、善於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鮮明個性,甚至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對於流氓來講結果才是最重要的,至於過程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項羽呢?又是怎樣的人呢?項羽乃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更是楚國赫赫有名的大將,出身將門世家的項羽貴族氣息濃厚,向來喜歡直面敵人,即便是在鉅鹿之戰中面對數倍於己的虎狼之師依然殺入敵陣,豪氣沖天打得大秦軍團潰不成軍,因此,對於猥瑣下流的陰招從來不削一顧。
在他看來無論何種敵人擺在面前,只要氣貫長虹的項大將軍出馬敵人也得人馬俱驚,項羽的老部下韓信曾對他作出“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的精準評價。
用現代的話來說,項羽此人剛直有餘且婦人之仁,加之家族觀念濃厚任人唯親,所以在他的帳下曾經聚集著例如韓信、陳平等一流人才都迫不得已背楚歸漢。
因此,劉邦與項羽相比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用人的學問,而兩大軍事集團的激烈對抗說到底是人才間的相互較量,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後的劉邦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從劉邦對項羽的評價來分析,可謂畫龍點睛正中要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項羽安能不敗?
故此,劉邦正是憑藉著善於抓住每個可以利用的勢力,逐個巧妙地加以利用,天下英雄逐漸歸入劉邦麾下,楚漢之爭最終才能扭轉乾坤取得最後的勝利,戰勝楚霸王項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那為何能夠戰勝楚霸王項羽的劉邦,當面對北方的匈奴卻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呢?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好好了解劉邦的對手冒頓大單于。根據史書的記載,冒頓的父親頭曼單于早年立其為太子,後來頭曼單于又改了主意想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將冒頓送到大月氏做人質。
當時的匈奴各部落尚未統一,頭曼單于只是各部落中實力較強的單于,匈奴各部皆臣服於實力強大的大月氏,頭曼單于為了借刀殺人剷除冒頓不久發兵攻打大月氏,大月氏國王盛怒之下要砍了冒頓,幸虧冒頓機靈騎了匹快馬逃回了匈奴,頭曼單于看到冒頓沒死,便認為他很勇敢於是就給了一隊人馬讓其歷練。
很快,冒頓將士卒訓練成完全聽命於己的部隊,然後瞅準機會幹掉了老父親頭曼單于,並肅清了部族中的反對派。登上單于大位的冒頓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先後滅東胡、攻月氏、取樓煩、平白羊,北方草原在冒頓大單于暴風驟雨式的席捲之下很快一統,匈奴國力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史記》描述“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擁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從冒頓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匈奴鼎盛的情況來看,冒頓此人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只要是下定決心篤定要完成的事情,他就會不擇一切手段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誓達目的不罷休。
這種行事作風與流氓無賴出身的劉邦頗為相似,要是知道遇到的是這樣的主劉邦也只能叫頭疼。然而,劉邦顯然對敵手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對冒頓知之甚少,因此也更談不上了解了。
而對敵我雙方力量的研判,劉邦更是未作任何深謀思慮。從秦朝滅亡到漢朝建立,華夏九州歷經整整五年的兵戈戰火,人口急劇下降,生產力遭受到了嚴重破壞。《史記》更是對西漢開國初期的慘象作出“漢興,接秦之弊,民亡藏蓋。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記載,連皇帝都找不到相同毛色的馬拉車,可見西漢初期的國力孱弱到了何等地步!
作為的軍民兩用戰略物資的馬匹都極度匱乏,劉邦靠什麼跟匈奴的冒頓大單于相抗衡?要知道,此時的匈奴已經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人,按照遊牧民族戰爭狀態下人馬分配比來計算,匈奴騎兵絕不低於十萬人,而馬匹在冷兵器時代是戰場的主角,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戰馬就是草原上移動的“活坦克”,劉邦拿步兵去攻打遊牧民族的騎兵顯然無異於毀滅性自殺。
而劉邦正是基於對這些問題的無知甚至是漠視,在蕩平韓王信後親率32大軍北逐匈奴意欲效仿大秦名將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的做法以彰功績,結果卻中了匈奴大單于冒頓的誘敵之計,20萬漢家士卒深陷匈奴的圍困,史稱白登之圍。
面對被圍困七日七夜天寒地凍的岌岌可危的險境,劉邦和漢軍士卒隨時有被匈奴全殲的危險,關鍵時刻還是陳平使計賄賂了冒頓閼氏,劉邦等人最終方能虎口脫險。
因此,劉邦先勝項羽,其後又敗於匈奴,非乃時運,而是世易時移,作戰的對手、方式,甚至力量對比存在著天壤之別,以微末之師攻虎狼之國,焉有不敗之理?
回覆列表
消耗國力窮兵黷武其實不是最好的選擇,看看現在的美國,當有了強過你百倍的實力再出手也不遲,這時就是立於不敗之地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只要有發展的環境不必急於一時。匈奴人是遊牧名族論國力還不如當時楚漢一個郡,真要和你拼個生死匈奴必亡,可傷人一千自損八百,伐謀為上讓你自己崩潰再出手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