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36336474079

    棲息特性

    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適應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幾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溝渠、池沼、水庫等靜水水域中數量較多;水流較緩的溪流、江河緩流處亦有。黃鱔自然棲息層的水深:…-般不會超過20釐米,這一特點源於其呼吸機能和身體結構。當黃鱔在攝食、運動和氣溫較高時,必須以呼吸空氣的氧氣為主,而其體內卻沒有與其他魚類的膘功能一樣器官。因此,一旦水位過深,黃鱔必須靠消耗體力游到水錶層呼吸,這顯然不利於黃鱔的棲息。所以黃鱔一般棲息於水位較淺的區域。在水深區域,如果有密集的水生植物漂浮生長,則同樣可供黃鱔棲息。

    2.穴居性

    黃鱔喜棲於腐殖質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質偏酸性的環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鑽人泥底或田堤、堤岸和水邊亂石縫孔隙內營穴居生活。黃鱔一般選擇軟硬適當的泥土鑽洞,也在石塊周圍、樹根底下打洞。在稻田中,黃鱔大多沿田埂作穴,棲息在稻田中央的很少;池塘裡的黃鱔也多在淺水區活動。因而池塘淺水高密度放養單產很高。在人工養殖時,黃鱔善逃,尤其是缺乏食物時,或者在雨天,或者在水質惡化時,最易逃跑。逃跑時頭向上,沿淺水處遊動,整個身體竄出,或者尾巴向上,勾住池塘壁沿,借力躍出。如果有孔洞則更容易逃走。嚴重時可逃得不剩一尾。因此,養殖黃鱔要重視防逃。

    黃鱔洞穴常是由其頭部穿穴鑽成。穿穴鑽洞時其動作相當敏捷,很快就可鑽入土中。洞穴圓形,洞長為其體長的2.45-3.65倍。洞穴約離地面 30釐米。洞穴孔道彎曲而又多分叉,每個洞穴至少有2個出口,2個出口一般相距60-100釐米,長的可達200釐米。其中一個洞口在水中,供尋覓食物或作為臨時退路;另一個洞口通常留在近水面10-30釐米處,以便呼吸空氣和逃避敵害。在水位變化大的水域中,多的有5個洞口。捕鱔時只要堵住一個洞口後,在另一個洞口守株待鱔,常可一舉而獲。

    黃鱔營洞穴棲息的特徵並非是其生存的必然條件,而是為了達到種的延續目的,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結果,其意義在於逃避敵害和避免高溫嚴寒的侵襲。由於黃鱔生活於淺水層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但棲息這一水層卻極易受到禽鳥的襲擊,並且該水層溫度變化劇烈,因此黃鱔營洞穴棲息是唯一有利於生存的途徑。在人工養殖中,如能有效解決這一衝突,則黃鱔放棄洞穴對其生存棲息和攝食生長並無不利影響,採用網箱、水泥池無土養殖獲得成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3.晝伏夜出

    黃鱔眼退化,視覺極不發達,喜暗光,晝伏夜出。白天很少活動,一般靜臥於洞內,溫暖季節的夜間活動頻繁,出穴覓食,有時守候在洞口撲食,撲食後即縮回洞內。在炎熱季節的白天也出洞呼吸與覓食,這一特性一方面有利於逃避敵害,但同時也是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將黃鱔短時間(數天內)置於日光照射同時保持水溫不變的條件下,觀察到黃鱔生存和攝食活動並無異常。但長時間(超過10天以上)的無遮蔽光照,就會降低黃鱔體表的屏障功能和機體免疫力,發病率很快上升,這說明黃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已不適宜在強烈光照下生存。

    4.喜溫暖

    [吉山花瑤]黃鱔為變溫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活動與水溫關係密切。水溫高時,則藏於洞穴中,水溫低時則停止攝食,冬季有“蟄伏”的習性。水溫10℃以下時,便潛於泥土的深層,進行冬眠(在冬季,黃鱔棲息處於涸時,能潛入土深尺餘處,越冬達數月之久)。3月後,當水溫升高時,黃鱔遷居地表洞穴,開始尋食、生長,6-8月是活動的旺盛季節。10月後逐漸停食,並鑽人深層潛居。生存水溫最低 4℃,最高40℃,最適生活水溫16-28℃。

    5.耐低氧

    黃鱔的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有微血管網,透過口咽腔表皮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淺水中豎直身體的前部,將吻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氣),故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活。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活動正常;溶氧低於2毫克/升時,活動出現異常,黃鱔的窒息點是0.17毫克/升。黃鱔輔助呼吸器官發達,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所以黃鱔出水後,只要保持面板的潮溼狀,可不至於死亡(這對長途運輸是十分有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餐店板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