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能說出為什麼那就更好了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在電視劇中,從秦朝開始,皇帝每每自稱都是“朕”,和天下人對天子的稱呼相比,似乎太過單一。那麼,除了朕,古代天子還有哪些自稱呢?其實,除了“朕”,秦朝前,皇帝們還會自稱自己“小子”、“予一人”、“沖人”、“寡”、“寡人”、“不榖”等。

    

    1、予小子 ——我這小子

    在秦朝前,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還是平民,一般在稱呼自己時都用“予”,所以當時天子也並沒有什麼表示自己地位的自稱。反而會出于謙虛,天子會自稱“予小子”。如《詩經·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此處“予小子”指的周成王。

    

    2、予一人——天子啊,就我一人!

    除了“予小子”,天子也會自己為表自己的地位,而稱呼自己“予一人。如《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可見,“予一人”的意思就是天子就我一人的,自然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啊!

    

    3、予沖人——我就是個寶寶

    “予沖人”,“衝”,意為年幼,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帝王謙虛地稱呼自己為“寶寶我啊”,多為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辭。孔傳:“衝,童。童人,謙也。”孔穎達 疏:“自稱童人,言己幼小無知,故為謙也。”

    4.孤 ——諸侯多自稱孤

    孤, 《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春秋時諸侯自稱,有凶事則稱孤,後漸無區別。也就是說,剛開始,“孤”,剛開始是諸侯們不得意時的自稱,後面就慢慢成為諸侯的自稱了。《說文》:“ 孤,無父也。”自稱“孤”意為不能得眾。

    

    5.寡、寡人 ——謙稱自己是寡德之人

    寡人,是春秋時諸侯的自稱詞。戰國時,七雄僭號稱王,雖自認為是“王者”,仍自稱“寡人”,故“寡人”可以指天下之主。《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孔穎達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6.不榖(谷) ——我這個不肖之人哪

    “穀”,通“谷”,因谷可以養人,通常被視為善物,“不穀”即不善。《左傳·僖公四年》:“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從中可以看出,侯王的稱呼並非出自願。

    可見,在秦始皇自稱“朕”前,君主們的自稱都很是豐富啊!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清]阮元校注.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洲古籍出

    版社,2006.

  • 2 # 遙望燕園

    做了一點很微小的工作,把散落在《史記》各處的劉邦說的話統計了一番,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發現,劉邦很少自稱朕,甚至很少自稱寡人,這或許跟他出身於平民有關,又或許跟他性格灑脫有關,那麼,他平常都如何稱呼自己呢?

    ①我。

    在《史記》中留下的不到200句話中,涉及到自稱時,劉邦竟然有20多次自稱「我」的時候,如果我沒有統計錯,劉邦應當是前後共26次以「我」自稱,典型如「則幸分我一杯羹」、「多多益善,何為我為擒?」

    統計發現,劉邦自稱「我」時,既有跟敵方交談時以「我」稱己方或自身時,也有跟下屬、親信、愛人等交流時稱自己的時候,還有自言自語時,也會用到「我」來稱呼自己。

    ②吾。

    這應當是劉邦最常用到的自稱詞了,在我所蒐羅的資料中,一共出現了53次之多,是「我」的2倍。

    典型的如「吾翁即若翁」、「吾寧鬥志,不能鬥力」、「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跟「我」類似,劉邦自稱「吾」時,也涉及到跟敵方、跟自己人或自言自語等三個主要場合,但與「我」不同的是,劉邦自稱「吾」,指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果用「我」,還有可能是「我們」、「咱們」的意思。

    劉邦以「臣」自稱時,統共只出現三次,一次是鴻門宴前,項伯來訪;一次是鴻門宴開始時,劉邦向項羽表忠心;一次是劉邦在宮中擺酒,和太上皇對話。

    原本,劉邦和項羽是並肩作戰的同僚,他不應當自稱「臣」,但為了取得項伯和項羽的信任,他只能委曲求全,自稱「臣」,這個「臣」,絕非真心實意的。

    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並未能很好地處理跟父親的關係。

    按理說,他父親始終是他父親,他在他父親面前,始終是小輩,所以他五日一朝父親,一點錯都沒有,但做兒子的他,是大漢天子,而他的父親,是大漢臣民,君王朝見臣民,怎麼看怎麼不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引入了「太上皇」的稱呼。

    ④朕。

    劉邦自稱「朕」時,比自稱「臣」的次數還少,一共也才兩次,都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皇帝身份。

    一次是回到故鄉,和父老鄉親談到免稅免徭役的時候,用「朕」來自稱,來表明他認真的態度,而非一句無謂的戲言,他說,「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連用兩個「朕」字,更顯示出他對此事的重視。

    ⑤寡人。

    劉邦自稱「寡人」,只有一次,而且不是平常交流,而是書面,即他為義帝發喪後,發使告訴其他諸侯,他劉邦要起兵誅殺項羽時,他之所以用「寡人」自稱,主要是為了突出他漢王的身份,顯得正式。

    ⑥某。

    統共出現兩次,都是跟他父親劉太公對話時使用的。

    ⑦而公、乃公。

    「而」通「爾」,是第二人稱,如李白詩「與爾同銷萬古愁」。

    「乃」也通常做第二人稱用,如路由詩「家祭無忘告乃翁」。

    「公」一般是對別人的敬稱,如龔自珍詩「我勸天公重抖擻」,即以「公」來稱呼天,以示對天的尊敬。若是用「公」來自稱,則是在開倫理的玩笑了,指自己高別人一到兩輩,如果硬要翻譯,則是「你爸爸我……」、「你爺爺我……」的意思。

    整部《史記》中,劉邦一共用了兩次「而公」、一次「乃公」,使用物件分別是酈食其(背地裡)、劉盈(劉盈未必在場)和陸賈(當面),對陸賈使用「乃公」時,直接遭到了陸賈的回懟。

    看來,即便你貴為皇帝,隨便開倫理的玩笑,也會被懟的,所以呢,劉邦用切身經歷告訴我們,做人呢,還是不要隨便開倫理的玩笑。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外戚世家》、《史記·楚元王世家》、《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張丞相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別墅裝修行業發的展趨勢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