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apo20

    一個時代的烙印怎麼會輕易抹去,我們總是跳出時代背景思考問題,內其人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教育,不會輕易讓人改變的。

  • 2 # 大悟龜說國學

    曾國藩權利和軍力最頂峰的時候為何不造反呢?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研究過多次,總結下來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

    1,曾國藩的軍事實力看似強大,實際上嫡系部隊只有曾國荃的吉字營,還有曾國華、曾貞幹,這個都是曾國藩嫡系,也是一門三傑,一個家族裡的嫡系部隊,還有就是塔齊布的部隊。李續賓的部隊,彭玉麟的部隊。但是這些部隊總計不到10萬人,其他的比如李鴻章、李元度、左中堂的隊伍雖然與曾國藩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整體不受曾國藩節制,清政府再讓漢人練兵中也在不斷中間離間他們,尤其是湘軍,像李元度,羅澤南都後期不受曾國藩節制,官職有的甚至比曾國藩大。而且湘軍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湘軍內部並不團結。所以曾國藩別說沒有造反的心,即便有,曾國藩的實力也不一定夠自立為王。

    2,曾國藩所帶軍隊都是文人帶兵,當官的都是求生,當兵的都是用的老實淳樸的普通農民,一直教育的是忠義仁厚,湘軍管理人員都是上馬殺賊,下馬教書,所以造反再古代這樣儒家體系裡,讀書人是不會做的,所以造反對於書生來說,這樣的教育和培養隊伍跟實際不符合了。

    3,曾國藩個人而言,他是個儒家理學大師,忠孝仁義是他為人處世的標準,所以他的思想絕對不會允許他這樣做,曾國藩可以助力朝清平叛,建功立業,但絕對不會揹負造反亂世的惡名。

    4,當時清政府在慈禧的統治下,基本算政治清明,慈禧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人,算不上武則天式的人物,倒也是個維穩的政治家,所以清政府還沒有昏庸到無道的地步。所以形式決定了曾國藩沒法子造反。

  • 3 # 小威威說野史

    因為當時曾國藩講的話,提的建議在當時都能夠被當權者放在心上,尤其是剿滅太平天國後更為突出,所以就算是他不是真正的決策者,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決策者,是在真正意義上的位極人臣了。作為滿清政府下的漢臣,能夠做到這一步也確實是足夠了。並且,曾國藩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他一心想去向聖人靠攏,成為聖人隊伍的一員。而對於他來說,名利要已經不重要,權力也已經不重要,而黃袍加身反抗清廷就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另外當時湘軍並不是鐵板一塊,湘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由曾國藩統領,一部分由左宗棠統領,另一部分則由湖南巡撫統領,他們兩人或多或少都與曾國藩有些矛盾

  • 4 # 我愛吃芋頭餃

    曾國藩從小到大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奉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勵志做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像他這樣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一種忠君愛國的思想,這個如果要對自己以前一直效忠物件突然造反,思想上就很難說服自己。

    曾國藩的湘軍和手下,多數都是湖南的讀書人和農民為基礎,大多也是信奉儒家文化,彼時大清的正統地位還是受很多人支援和認可的。他們未必都有造反之心,而一旦軍隊內部人心不穩,則危以。再者他們剛打敗了造反的太平軍,造反的下場就擺在面前,再叫他們自己造反,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再者湘軍號稱是百萬,但實際人數能有一半就不錯,經過連年征戰,已是兵疲將寡。和清政府開戰未必有勝算,而且清政府對曾國藩和湘軍也早有防備。總而言之造反一個風險太大,另外曾國藩未必有稱帝之心。風險大,動力又不足,所以曾國藩沒有造反的必要!

  • 5 # 散味熟屋

    曾國藩的名和實其實並不相符的,他雖然名望大,但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附與他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說白了就是利用的關係,你曾國藩名望大,勢力大,靠著你可以得到好處,所以依附他,還有一部分是和曾國藩齊名的,以官場資歷來說,屬於平輩,甚至有長輩的,這些都不能完全算是曾國藩的私人勢力的,而真正嫡系的部隊最多五萬人,加上和太平天國作戰的一段時期,損失了數員大將,其可與謀大事並沒有幾個人,而那時清朝雖然腐朽不堪,但是作為合法政府在人們心裡已經根深蒂固了,一下子很難改變,曾國藩造反在當時還不合其時!

  • 6 # 西山講歷史

    造反這種事談何容易,從歷史的角度看,歷史上大將造反當上皇帝的成功案例很少,我的印象裡是沒有,最多是大將在朝裡勢力強大,慢慢架空皇權進而取代,比如曹魏一家和司馬懿一家,基本上都是亂世才有這樣的機會,在大一統王朝,武將造成沒有成功案例。

    原因也很簡單,曾國藩看似強大,手裡擁兵百萬,但是多少人肯真正聽他的是個很大的問題。大家聽他指揮是因為清王朝的指派,不是曾國藩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換句話講,曾國藩手裡的兵大部分算是朝廷的兵,自己手裡真正聽他話的很少,只要曾國藩稍微露出造反的意思,他周圍的其他大將就會把他綁起來送給慈禧邀功。這也是歷代大將不敢造反的原因。

    第二,曾國藩手下的兵沒到活不下去,沒有出路的地步,沒必要跟著別人造反。大家只要消滅了太平天國就有高官厚祿可拿,好日子馬上就有。為什麼放棄到手的好日子,跟曾國藩搞高風險的造反事業呢?造反成功,當皇帝的是曾國藩,手下的兵將還是和在清王朝一樣高官厚祿。高官厚祿已經到手的大夥,何苦造反,多費這麼一道手續。

    第三,曾國藩搞團練凝聚人心的旗號就是忠孝二字,他用忠孝團結他的老鄉,尤其是讀書的老鄉。大家為了這個大義才肯聽曾國藩的話,曾國藩如果造反,他掌握軍隊的大義就沒有了,軍隊馬上就散掉了。

    第四,清王朝依然強大,雖然打不過列強,但是慈禧老佛爺也是幾千年來有數的政治高手,整個清王朝人才濟濟,如果朝廷昏庸,財政匱乏,造反還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慈禧時代,朝廷可不差錢,光是關稅收入就能支援長期鎮壓戰爭,加上列強也不可能支援曾國藩,曾國藩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綜上所訴,曾國藩造反就是找死,他為什麼要幹這樣的蠢事呢?

  • 7 # 陳悅漫步海邊

    “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這種俗俚說著熱鬧,可是到了見真格的時候,也並不是鬧著玩的,也並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造反當皇帝的夢想,很多人實際上最大的追求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當個忠君愛國的大忠臣,封妻廕子,光宗耀祖。而冒著萬世罵名去當謀權篡位的奸臣,則是他們所根本不敢設想的。

    曾國藩,就是清末典型的追求忠君愛國的官員。這一方面源自他所受教育的影響(或者說包袱),而另外一方面,即使在太平天國戰爭末期,清王朝實際上還大體上控制著對全國的行政,還沒有到分崩離析的境地。說句不好聽的,這時候就算曾國藩想要造反,也未必能造成,沒準還成了別人封妻廕子的臺階。其實曾國藩部湘軍在全省時期,總兵力也不過就10萬出頭,根本不存在百萬軍隊之說,同一時期,與湘軍並立的還有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僧格林沁蒙古騎兵等山頭,在這種群雄競起的局面下,造反從軍事上來說也沒有太大必勝的把握。

    清代的野史段子裡,曾說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捕後,似乎是想要學三國演義中的姜維故事,想要遊說曾國藩反清,但毫無結果。這一方面說明曾國藩的內心還是一片要做重臣孝子的傳統道德心,另外一方面也說明社會上對於曾國藩擁兵較重已經有種種風言風語,而這也是促成曾國藩在太平天國戰爭末期向清廷主動請求削除兵權、盡撤湘軍的原因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海洋制度和法德大陸制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