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荷蘭病”?
“荷蘭病”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在起初是指由於自然資源出口的增長,導致本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從而影響宏觀出口競爭力,從而造成製造業衰落的經濟現象,後經過擴充套件則泛指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產業外移、財政赤字問題。
該概念1977年首先由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所提出,1982年由經濟學家柯登及尼爾利透過經濟學模型予以論證。
我們來按照“荷蘭病”的定義來分析一下美國經濟。
一、特定行業的增:對應美國來說就是高科技產業與金融業;
二、本幣升值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因為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這裡不考慮美元因素。而美國高科技產業及金融業的超強盈利能力,極大的提升了相關產業的薪資水平;
三、製造業衰落:支柱產業帶來薪資提升,並透過消費、投資來傳導到諸如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從而使得沒有超額利潤的傳統產業無法應對生產要素價格的快速上漲,從而形成擠出效應,導致產業轉移;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說,在中美貿易問題上,美國“自己生病去讓別人吃藥,是沒有任何用的”。
而美國的病,就是荷蘭病,其問題在於美國的產業結構問題以及美元的全球結算貨幣地位,從而造成了美中國產業外移與鉅額的貿易逆差。
然而雖然美國當前已經揹負了22萬億之多的國債負擔,但是美元的霸權地位也確保了這22萬億無非是一場數字遊戲。
一方面美國透過美聯儲對於貨幣供給量及基準利率的調整,來控制美元的全球流動,從而透過“鑄幣稅”來掠奪全球財富,雖然造成了政府“賬面上”赤字的居高不下,但是卻成功“藏富於民”,確保了美國經濟快速走出衰退,長期屹立不倒;
另一方面美國透過構建美元、商品、外匯儲備、美國國債的國際貿易金融閉迴圈,用於購買商品的美元最終以國債的形式迴流美國,在不影響美國流動性的前提下卻獲得了廉價的商品,雖然表面上美國承受著鉅額的貿易逆差,但這無非是賬目上的赤字,而實際情況則是美國的政府與民眾透過赤字來透支全球財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荷蘭病”?
“荷蘭病”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在起初是指由於自然資源出口的增長,導致本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從而影響宏觀出口競爭力,從而造成製造業衰落的經濟現象,後經過擴充套件則泛指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產業外移、財政赤字問題。
該概念1977年首先由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所提出,1982年由經濟學家柯登及尼爾利透過經濟學模型予以論證。
我們來按照“荷蘭病”的定義來分析一下美國經濟。
一、特定行業的增:對應美國來說就是高科技產業與金融業;
二、本幣升值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因為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這裡不考慮美元因素。而美國高科技產業及金融業的超強盈利能力,極大的提升了相關產業的薪資水平;
三、製造業衰落:支柱產業帶來薪資提升,並透過消費、投資來傳導到諸如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從而使得沒有超額利潤的傳統產業無法應對生產要素價格的快速上漲,從而形成擠出效應,導致產業轉移;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說,在中美貿易問題上,美國“自己生病去讓別人吃藥,是沒有任何用的”。
而美國的病,就是荷蘭病,其問題在於美國的產業結構問題以及美元的全球結算貨幣地位,從而造成了美中國產業外移與鉅額的貿易逆差。
然而雖然美國當前已經揹負了22萬億之多的國債負擔,但是美元的霸權地位也確保了這22萬億無非是一場數字遊戲。
一方面美國透過美聯儲對於貨幣供給量及基準利率的調整,來控制美元的全球流動,從而透過“鑄幣稅”來掠奪全球財富,雖然造成了政府“賬面上”赤字的居高不下,但是卻成功“藏富於民”,確保了美國經濟快速走出衰退,長期屹立不倒;
另一方面美國透過構建美元、商品、外匯儲備、美國國債的國際貿易金融閉迴圈,用於購買商品的美元最終以國債的形式迴流美國,在不影響美國流動性的前提下卻獲得了廉價的商品,雖然表面上美國承受著鉅額的貿易逆差,但這無非是賬目上的赤字,而實際情況則是美國的政府與民眾透過赤字來透支全球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