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上官燚璘講風土人情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對周朝的瞭解大部分來源於中學歷史書和封神演義。你說周朝對中華民族有啥貢獻,應該是文化上吧,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基本上都產生於那個時候。它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燈芯,讓中華文明得以發揚光大。可以說沒有周也就是春秋戰國,中華文明還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文明呢!

  • 2 # 使用者92445572837

    1.推翻商紂王的暴政統治,建立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開創奴隸社會的盛世局面。

    2.建立諸侯國,實行分封制,成為一個疆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都屬於周王所有)使農業獲得了發展,後世的主要農作物,那時大都已經有了。

    4.手工業分工更細,號稱“百工”。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使用,也開始用牛耕地,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 3 # 喬文華2

    謝邀,從大周的奠基人吉昌(周文王)開始,各諸侯就反對商紂的殘暴統治,到吉發(周武王)在姜尚的扶佐下終於推翻了武丁開創的商朝,紂王統治的商朝徹底崩塌,把奴隸制社會推向了繁榮鼎盛。國土也大面積統一了,分封了很多有功的諸侯。這一變革為春秋戰國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4 # 邢俊國

    周的最大貢獻是分封制或封建制,這一制度的嘗試導致春秋戰國的分裂年代,致秦始皇下決心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制度。之後的漢朝仍想採用周時的分封制,終因八王之亂而棄之,從此,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牢不可破,朝代總是在短暫分離後要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以集體、國家利益為主體的統一型的社會制度,這與周的制度嘗試是分不開的。

  • 5 # 楊朱學派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周禮的制定者不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是周公旦。儒家思想源自周禮。

    周禮包含哪些內容? 且看《禮記》之言——道德規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還有公俗良序:“教訓正俗,非禮不備”;以及法律制度:“分爭訟辨,非禮不決”;社會倫理:“君臣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師學之道: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政治軍事制度:“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追遠慎終:“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莊。”

    周王朝有先進的民主、憲政的政治制度。

    一、執政者忠於人民。

    孔子所提倡的“忠”本意為與人坦誠相待,工作盡職盡責。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都可以互相盡忠。

    1、在《左傳·莊公十年》中,有一則曹劌論戰的故事:曹劌問魯莊公,你憑什麼和強大的齊國作戰?莊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所言,是指魯莊公是盡職盡責,忠於人民的合格君主。

    2、《左傳·桓公六年》有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聖王先成與民而後致力於神。”【韓非卻將儒家之忠“法家化”。把原本的“工作盡職盡責,與人坦誠相待”篡改為“君主的利益高於一切”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限於下級對上級,臣民對君主盡忠】

    3、據《春秋左氏傳》記載:邾文公在其晚年,欲遷都於繹。文公為此占卜,得卦辭“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稱,不遷於繹,“君命可長也。”文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遷也。莫如吉也。”遂遷都於繹。遷都後不久,邾文公卒。

    荀子謂之: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生君,是為民也。孔子盛讚邾文公——知天命。

    4、 楚昭王生而英名,死也賢德。昭王病重,見“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的天象。問太史,太史稱,災禍將應驗在楚王之身,可透過祭祀將禍轉至令尹、司馬。昭王曰:“除君之疾,轉置大夫,何益?有罪受罰,又焉移之?”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二、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鄭國大舉伐宋,華元帥軍抵抗。在戰前,華元賞賜羊肉給將士,但遺忘了為其駕馭的車伕,車伕便在大棘之戰中,駕著戰車直奔鄭軍之中,導致主帥華元被俘,宋國大敗。之後宋國以兵車百乘將其贖回。

    不久,宋國築城,華元任工程總監。築城的役夫見華元巡視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諷刺他兵敗被俘。由於華元隨從人少,寡不敵眾,只得離去。 華元身為宋國六卿之首,著名政治家。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長期任右師,執掌國政。且身兼築城總指揮。卻被役夫嘲笑、譏諷。 這說明周王朝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役夫當面譏諷卿大夫、國君十分正常。

    三、人民言論自由,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 《詩經》的成書得益於周王朝的采詩制度。目的是“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側面反映了周王朝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判和議論政治。這與《左傳》中子產不毀鄉校互為印證: 鄉校是先秦時期,人民休息和議政之所。子產執政時,鄭人常聚集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卻認為,鄉校是人民休息,議論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則行知;民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何以毀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吾聞而藥治之。” 仲尼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無論是子產,還是孔子,都是反對專制獨裁,支援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評和議論政治的。

    四、職業平等無貴賤。 在周王朝,各行各業平等。所謂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但法家卻認為工商與儒家一樣,皆是國家的蛀蟲,應當消滅。秦朝統一天下後,更是採用暴力手段,將工匠、商賈直接沒籍,充為奴隸。 (自漢代起,一直至清朝滅亡。對工商的態度。既非儒家思想,亦非法家思想。而是採用黃老學派主張。採用非暴力手段。在經濟上制裁工商,在政治上鄙視工商為賤民。在經濟上打壓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源自其先進的思想。

    一、憲政。 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以禮法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而人民卻擁有廣泛的自由——禮不下庶人。今日謂之憲政。

    二、法治。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疑罪從無——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司法獨立——君主不得鉗制刑獄。

    疑罪從無——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鳩。而是周公和孔子。

    三、鬼神觀。敬鬼神而遠之。人死為鬼,聖賢死為神。神沒有創造人,反而是人創造了神。

    綜上所述,正因為華夏文明如此先進。摩尼教創始人摩尼才說:‘除了兩隻眼睛看世界的華人,和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希臘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第一是周王朝,第二是隋朝。

    中國歷史上最邪惡,最反人類,視人民為奴才。毀滅華夏文明的王朝是秦朝——實行法家愚民、弱民政策,禁錮人民思想,實行文化專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汽奔騰T99會讓長安CS95緊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