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秀才生物肥
-
2 # 雲中史記
大清亡於新政也!大清急於搞近代化,結果讓自己亡了,這也許聽起來很矛盾,可事實就是如此。大搞新政之後,地方勢力增強,中央對地方把控能力下降。搞憲政改革啥的,結果地方士紳透過諮議局等議事機構把持了地方政務,清廷派駐的地方大員控制力下降,慢慢的不識字的也對憲政這些新鮮的洋玩意有所瞭解,知道除了皇上還有國家,還有民主啥的。
更要命的是廢了科舉之後,清廷仰仗的基層力量。士紳士子階層沒了上升通道,就開始對大清國離心離德了,然後為了加強國防,用大筆銀子操練新軍,搞鐵路建設,但是財政又吃緊,然後就到了1911年,大清就完了。
在晚清的新政中,實際的利益群體是地方士紳和漢人軍頭等,他們辦教育、搞實業、練新軍,一切都搞得風生水起,但是清廷只是出了個政策,出錢並不多,畢竟清廷手裡也沒錢,那漸漸地,新政有了起色,士紳和軍頭們也搞出了不少成果,但中央政府總要來收點好處彌補虧空,這樣讓地方來看,你中央政府空手套白狼割韭菜不厚道,你這清政府好像有點多餘了,不要也罷。
而1911年真正送大清國上路的,不就是各省諮議局的立憲派士紳群體和北洋新軍麼,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張謇和袁世凱,他們早就不想要大清國了,辛亥革命只是個引子,根子裡是掌控地方大權的既得利益者們已經在尋思著拋棄大清國了。
在大清國的後期,朝廷實際可仰仗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關稅,地方的錢已經很難收的上來,由於一系列新政的實施,清廷實際已經失去了對主要省份的財權、軍權、政權,清廷派駐地方的官員權威性下降,甚至沒什麼權力,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民國,像電影《讓子彈飛》裡,上面派下來的縣令要麼和地方士紳同流合汙,要麼就被架空,毫無辦法。這也是民國幾十年,一直四分五裂的根源性因素。
-
3 # 趣談國史
關於清朝滅亡的原因,一直流行著很多說法。
最主流的說法是,清朝亡於革命黨。這倒沒錯,因為畢竟是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槍嘛。
類似的說法是,清朝亡於袁世凱。這也沒錯,畢竟是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后,讓她同意溥儀退位的嘛。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亡於慈禧。這更沒錯了,因為晚清數十年,一直站在舞臺中央執掌大權的,就是慈禧。清朝滅亡,她當然難逃干係。
更有一種說法,把原因找到了遙遠的乾隆皇帝身上。認為當時洋人想和清朝發展友好關係,還派來使者覲見乾隆,可乾隆以天朝上國自居,錯過了與洋人交好以及向洋人學習的機會,從而為子孫後代埋下了隱患。
以上說法,都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又都沒有說到根子上。
關於清朝之亡,晚清重臣徐世昌說得好:清朝並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了一班小王爺們身上。
我覺得,徐世昌說到了根子上。
這班小王爺們指得是誰呢?是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一班皇室近親。他們全都二十郎當歲,既無歷練,又無天賦,卻突然站到了舞臺的中央,當起了清朝這輛破車的司機。
他們別的本事沒有,但很知道攬權。於是,其他人都靠邊站,清朝的大權都落到了這幾個小王爺手中。他們一人把持一個部門,呼風喚雨。
包括袁世凱這樣的重臣,也是說罷免就罷免,更遑論其他人了。
所以,當時有句流傳甚廣的話: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滿,滿排漢。
清朝能夠統治中原三百年,就是因為他們懂得與漢人分享權力,讓漢人做巡撫,做總督,做軍機大臣。可是載灃這些小王爺們,摳門得很。他們把權力全部握在了自己手裡,不但不與漢人分享,連普通的滿族宗室都受到排擠。
更關鍵的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駕馭手中的權力。
於是,革命黨便造反了,袁世凱便反戈了,清朝便滅亡了。
-
4 # 袁粉
清朝亡國有好多原因
第一:因為清王朝腐敗透頂,經濟落後,軍事落後
第二:人民的思想進步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第三:袁世凱的出賣,拿了官職就不說事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身的原因,官員腐敗,氣數已盡
-
5 # 史無止境
清朝的衰亡主要有以下社會政治原因康乾盛世雖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輝煌成就,但鼎盛中孕育著新的危機,這些危機有些是以前朝代反覆出現過的舊問題,有些則是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傳至嘉、道二朝危機就日益嚴重,其主要社會問題是:1.人口劇增。
在社會局面相對穩定的形勢下,人口增長趨勢形成並持續較長時間以後,就脫離了統治者的主觀意志而向前發展,這就超出了社會經濟增長所能提供的限度,因此,人口急劇增長的壓力成為一個新出現的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朝廷透過“天地調劑之法”和“君相調劑之法”兩種措施來控制人口的增長,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嘉慶末年,有人提出西遷墾荒建議,但由於白蓮教起義而擱淺。
2.吏治腐敗。這是一個歷代帝王均感到棘手的問題。清初為穩定統治,廣開用人之途,大量招降明朝官員,吏治也因而世襲了明朝官場的種種陋習,腐敗現象一開始就比較嚴重。順治就曾對此頒佈過一系列整頓條例,並嚴辦一些案件;康熙前期,也注意整飭吏治,獎勵清官,樹典型,政風好轉過。但體制上、制度上存在著促成腐敗的因素。如地方官員行政、監察合一,缺乏制約;俸祿低微,大多數官員的薪水不足以養家餬口;大開捐納之途,以錢買官,加劇了官場風氣的敗壞。
腐敗現象的具體表現為挪用、虧欠國家錢糧和從民間非法獲取朝廷財政補貼。更為嚴重的是官員集團貪汙受賄,集體腐敗,共同作弊形成盤根錯節的腐敗網路。政府反腐敗措施不具體,執行不得力,懲治貪官汙吏往往以個人的好惡意志為轉移,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不徹底性。帝王自身也鋪張浪費,揮金如土,奢侈揮霍,有時還暗示下屬貢獻、報效、受賄等。
3.貧富分化、自然災害的相互作用,導致民眾不滿,宗教盛行。白蓮教、天地會起事頻繁。乾隆、嘉慶之際的白蓮教起義直接傷了大清帝國的元氣,盛世的局面基本上宣告結束,加之少數民族的造反起義,使清朝統治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另外,對英貿易順差未引起重視並制定應對措施,讓英國鑽了進口鴉片的空子,待政府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時,已為時太晚,英國早已做好了武力進逼的準備,從而爆發了鴉片戰爭。
4.軍備廢弛,武器落後,軍事技術落後。國防軍事力量的主力—八旗將士做為統治民族的子弟,倚仗國家的優待政策,追求享受,好逸惡勞,喪失了開國時的勇猛作風和進取精神,成為紈絝子弟的代名詞。漢人組成的綠營軍久不訓練,待遇低下,既無鬥志又無戰鬥力,根本不堪一擊。
回覆列表
從貨幣角度看,白銀外流,清政府沒錢,人民生活困難
從戰爭角度,甲午中日戰爭把本已開始改革西化的成果摧毀
從政府統治
從太平天國
好多原因的促成吧,應該是個多維角度,甚至與盛極必衰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