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已重新規劃
-
2 # 爛雙魚
邙山之戰作為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戰役之一,之所以著名就是它的戲劇性,因為太過於波折了,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但是事實就是如此,當然史書上為了讓它具有可讀性,自然添加了很多描述,不過不影響事實的戲劇性,邙山之戰就是如此的戲劇性,堪稱是一波三折的典型範例。
可是沒想到關鍵時刻,宇文泰為了報仇,選擇短兵相見,帶著三千多名士兵,靠著短刃去追擊高歡,但是高歡被人救下,宇文泰沒有得殺掉高歡,在撤退的時候,卻被高歡重新整理出來的軍隊追殺,原本是西魏一邊倒的碾壓,沒想到這一次卻是西魏慘敗,死傷無數,也是差不多把一開始帶來計程車兵全部坑殺。
這是說明了一個教訓,窮寇莫追,因為要是沒有宇文泰非常輕視的追殺,多帶點弓箭或者長兵器,早就將高歡拿下了,但是一時的勝利把宇文泰高興壞了,過於輕視了高歡的手段,最後慘敗,所以有時候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更何況對敵人更是不能心慈手軟。
-
3 # 文化茗居
蘭陵王高肅,名孝瓘,字長恭(約541-573年),北齊大將,乾明元年(560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他的一生,談不上波瀾壯闊,也算不得精彩傳奇。史書上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記述,有趣的是,在民間的記憶中,蘭陵王的形象卻是出奇的鮮活。
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這位英俊的王子因為太過俊美,每次衝鋒陷陣時,都會戴上一副猙獰的鐵面具。這個傳說固然生動,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夠的證據。那麼這個 煞有介事的傳說源頭是從何而來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早在唐朝時這個傳說就已經定型。崔令欽在《教坊記》裡記述“代面”(又稱大面)戲起源北齊時,就記 載:“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而在段安節《樂府雜錄》裡,進一步演繹“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 乃百戰百勝。”在正史裡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後,“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鮮卑族本就能歌善舞,蘭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樂造諧頗高,因 此帳下的軍士填詞譜曲,鼓舞士氣,自在情理之中。史書中的記載蘭陵王所經歷的戰爭只有兩三次,而其藉以名垂青史的“邙山大捷”也是與北齊名將段韶、斛律光一起取得的,主導戰役的將領不是他,而應該是太師段韶。
公元564年,北周宇文護聯合突厥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皇帝高湛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先派出蘭陵王高長恭、 大將軍斛律光,後又調派太師段韶與之會師。會師後,北齊以蘭陵王為中軍居高臨下以待周軍,周軍前隊是步卒,遂踴躍上山。段韶用計,且戰且走,將周兵引至深 谷,始命各軍下馬奮擊,此時周軍銳氣已衰,霎時瓦解,或墜崖,或投溪,傷斃無數,餘眾俱遁。蘭陵王高長恭領五百騎士,左衝右突,突入洛陽城下圍柵,仰呼守 卒,城上人不識是誰。直到蘭陵王免冑相示,乃相率鼓舞,縋下弓弩手數百名,接應蘭陵王。周將無心戀戰,便撤圍遁去,委棄營幕甲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 裡間,累累不絕。蘭陵王深入敵後的英勇在其後《蘭陵王入陣曲》的演繹下,逐漸名揚天下。當時北齊軍服尚紅,北周軍服尚黑,試想一下,五百紅袍重甲鐵騎,如 一股赤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雲”的北周軍重陣裡席捲而過,那陣勢是怎樣的震撼。這場史稱“邙山大捷”的戰役,終以北齊軍全面勝利而告終。蘭陵王也因此一 戰成名,由幷州刺史晉升為尚書令,從此登上北齊的政治舞臺。
-
4 # 歷史名將錄
高歡在沙苑戰敗,直接導致了關東關西力量對比和攻防態勢的逆轉,關西開始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屢次出軍東征,在接下來的半年內,關西軍接連拿下河東、河南大片土地,尤其是以山川險峻的河東地區最為重要。河東地區的拿下得到了當地豪門的大力支援:“東魏丞相歡之西伐也
北魏末年爆發北疆六鎮起義,北魏分裂成東西魏,雙方仍爭戰不休,隨之而來的是鮮卑士兵的不斷減員。而在關隴的漢族豪強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趁機組織鄉兵自保,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漢族豪強地主手中。
高歡派彭樂繼續追趕宇文泰,宇文泰狼狽地對彭樂說:“你不是彭樂嗎!你這個呆子,今天你殺掉我了,明天你還有用嗎!你為什麼不趕快回到營地去收取你要的金銀財寶!”彭樂聽取了他的意見,拿了宇文泰的一袋子金條返回,他對高歡說:“宇文黑獺從我刀刃下漏網,已經嚇破膽了!”高歡雖然對彭樂取勝感到高興,但同時也惱怒他沒有將宇文泰捉到手!
邙山之戰蘭陵王的才能便都顯現出來了。在這場戰役中,參戰雙方是突厥和北周與北齊。在戰爭初期北周主動發起進攻,而北齊處於被動地位,損失慘重,眼看著就要被打敗了。這個時候蘭陵王出現了,他代表著北齊的利益,蘭陵王出現在城門外的時候,北齊的軍隊依舊不敢開城門,因為外界敵軍過於強大。
然而自從東西魏前兩次邙山大戰以後,來自關中的軍隊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進入過洛陽盆地。齊軍將領卻對邙山地形瞭如指掌,知道一條可以登上邙坂的秘密通道路。於是齊軍利用連天大霧的天時,偷偷登上了邙坂。此舉讓齊軍佔據了會戰的主動權,齊軍列陣於邙坂之上,則可引邙山周軍步軍上山作戰,待其力弱則可破之
威望與事功掛鉤,何時何地何人均逃不出這定律。宇文護親自主持伐齊大戰,動員全國兵力,卻落得個大敗的下場,無可避免對削弱了其聲望。從國際形勢來看,周齊經此一戰,都明白彼此實力相同,不敢再有大戰,兩國外交關係由敵對變為通使。565年,宇文護為穩固國內外形勢,再次與突厥加深合作關係,商定突厥可汗嫁女於周武帝,並派遣宗室大臣到突厥迎取阿史那公主。
回覆列表
因為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轉折最多的一次戰役,他並不是有多麼的離奇,而是轉折太多,邏輯太混亂了,所以小說家都是不願意去寫這麼麻煩的故事型別。
“邙山之戰”的最根本原因是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因為當時的東魏丞相高歡的兒子看上了御史中尉高忠密的老婆李昌儀,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便有對李昌儀非禮的行為,由於李昌儀拼命抵抗沒有得逞。
因為這一件事情高忠密感覺自己在東魏的地位和身家性命受到威脅,他將當時主觀北豫州的軍事將領殺死,帶著這份大禮便都投靠了西魏的宇文泰。宇文泰聽到了這麼好的訊息之後,立馬和東魏開戰。在路上宇文泰的軍隊因為沒有水源,在路上乾渴要命,當到了邙山跟高歡對戰的時候,都沒有半點的力氣來對戰,最後被東魏的彭樂差點抓住,後來宇文泰把自己的金腰帶送給彭樂保留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就這樣宇文泰僥倖的逃了一命,到了第二天之後,和高歡再次開戰,由於第一天的勝利,高歡有些輕敵,高歡被宇文泰差點抓住,幸運的是高歡自己逃走了。
高歡有重新整理自己的部隊,反過頭來去找宇文泰,而宇文泰的部隊看到高歡整齊的部隊內心害怕了,便投降了。而急於追殺高歡的宇文泰沒來得及處置這些投降者,導致這些投降者在背後開始捅殺自己的部隊,將東魏本部士兵殺的措手不及。
最終宇文泰慘敗,高歡勝利了。這場大戰可以說是跌宕起伏,是歷史上少見的神轉折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