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尖流逝的風沙
-
2 # 王平987
牛在農耕文化中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對牛的敬畏之心來自於牛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所以,對牛的美譽遠遠多於貶義,說"笨牛"也只能從"憨"的意思去理解,還是煲義為主。而"笨豬"則不同了。
在所有牲畜中,牛可能是最具有傳統文化的影子,因此,牛也成了文學作品中被賦予文化符合最多的人類的朋友。狗雖然正逐漸取代牛的地位,被看成人的朋友,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狗是寵物的成份居多,帶給人的快樂多於實用。牛卻大不一樣。
當然,當下人們更多的是把尋求快樂作為生活的主要目標,狗的文化意義大大提升。牛就不行了,科學發展轉移了牛的功能,由生產工具退為肉食動物,地位逐漸向豬靠攏,
人類的命運有點像牛的命運,科學把絕大多數人的價值剝奪了。
-
3 # 值得易讀
【論題】古代成語中確實少見笨死牛以及相關說法,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咱們得明白成語流傳的文化特點以及牛本身表述的含義。先說下成語流傳下來的文化特點,咱們古代流傳至今的成語形式簡潔、整齊,易於表達,民族文化生活的結晶,源遠流長,所以,如果出現牛笨的成語也代表古人對牛的認識和態度。那麼古代至今對牛的認識是什麼呢?描述牛的大多都是力量大、帥、靈性、受尊敬、祭祀等級最高、神傳故事多、時辰丑牛等相關的詞。
【論點】對應笨死的牛說法肯定不妥了,牛不僅不笨,所以要說它很“牛”。還有很多咱們不知道的事情,瞭解下牛本身特性、地位,牛給人們帶來了什麼?還有牛的故事。
牛為什麼那麼牛?首先說下牛這個動物,牛任勞任怨,溫和良善, 純樸敦實,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身強力壯,體型大,不是人刻意找麻煩,當然蠻橫和固執也是對牛的總結。
要說牛為什麼那麼“牛”從牛本身這幾個特點先說,牛是生肖第二位,古時候劃分時辰用丑牛,這個時辰與牛有啥關係?牛是反芻動物,就是把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次咀嚼。丑時就是1 時正至3 時。牛休息就在這個時候,也是它反芻的時間,平時幹活那麼累,體型龐大,休息時候趕緊再吃點,所以古時候定時間也是點贊牛的任勞任怨、純樸敦實。
甲骨文中對牛文字的設計演變也說明牛體型特點,代表了帥氣和力量。遠古人在造字之前把整個牛畫下來,後來工匠們透過不斷研究,得出最初的牛的文字,保留兩個角和一條線代表身體,區域性設計體現人們對於牛力量和貢獻的尊敬,偉大藝術家畢加索簡畫的牛,也說明牛的這個特點。
當然有了這幾個特點,牛的關係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說牛這個字,很多字都用它做偏旁部首,比如“犧牲”。
古代華人心中,牛是具有靈性的動物,可以通神,重大節日都要用它,“犧牲”用牛字旁,具體而言就是,色純為“犧”,體全為“牲”,而色純體全的牛,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最高祭品。牛在古時候中國地位非常高,作為農耕強大的國家,為了保護耕牛。
西周的“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規定; 漢朝,殺牛要償命; 唐朝,牛主人擅自殺牛,判刑一年。關於牛很“牛”,在西方神論中還有一個故事——宙斯變牛誘拐歐羅巴。傳說,宙斯特別喜歡變成性格溫順,帥氣的牛,美女們都喜歡帥氣的公牛,宙斯牛蹲伏在它喜歡的美女歐巴羅腳下,被迷得神魂顛倒的歐羅巴小姐竟然跨上了公牛的背。於是這隻達到目的的公牛拋棄了自己溫馴的一面,從地上一躍而起,從此與歐羅巴小姐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歐羅巴是誰?希臘神話中的腓尼基公主,被愛慕她的宙斯帶往了另一個大陸,後來這個大陸取名為歐羅巴,也就是現今的歐洲。根據神話,歐羅巴是歐洲最初的人類,也就是說歐洲人都是她的孩子。你說“牛”嗎?所以夸人都說“牛”
對了,想到一個詞,“吹牛皮”這詞不是說牛的不好嗎?當然不全是,故事是這樣的:
現在過黃河用的羊皮筏子,十隻到十二隻羊的體積吧,古時候有些人說牛那麼大,肯定用牛皮,可發現怎麼吹都吹不起來,所以後來把隨便亂說,不研究就去做比作“吹牛皮”,說大話。其實說的是牛的大和牛皮構造複雜,咱們不是用牛皮做鞋子,包。牛皮都是分層的,比如我們現在穿的牛皮鞋的鞋面都是用的剝離好的牛皮的某一層。
【總結】牛不僅僅有那麼“牛”的故事,造福人類勤勤懇懇,很多農村人都把牛養到終老,所以牛的笨可以忽略不計,更不要提到相關流傳的成語了。
回覆列表
關於牛的成語也有很多的,這裡說下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在古代大熊貓可不是什麼稀罕玩意,什麼鹿茸熊掌虎鞭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拿來吃。但是有一種動物即使你把他從小養到大,你也不能殺了它吃肉。你肯定猜不到這種動物就是“牛”。胡說八道?明明各種小說、電視劇裡面的英雄好漢每次進店都要切上幾斤牛肉吃。
但這些都是騙人的。要知道牛在古代的社會地位是十分高的。實際上,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牛的崇高地位已經確定下來了,那時候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不殺牛更談不上吃牛肉啦。也就是說,那時候一個省委書記兼軍區總司令一般情況下是吃不到牛肉。《禮紀·王制篇》是這麼說的,只有在統治者用太牢祭祀天地祖宗時,才會殺牛。(太牢,包括牛羊豬三牲)。而諸侯只能用少牢,也就是說只有羊和豬。驚呆了吧。只有國家主席在祭祀天地的時候才能用到牛,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吃牛肉可謂是難於登天了。
牛的歷史很是久遠,從遠古時代至今,都是人類的好幫手。從人類的農耕時代起,就離不了牛的身影,正是有了它們的幫助,農耕技術得以提升,農民年年得以豐收。可以說,在鐵犁牛耕的時代,牛是農耕必不可少的,更是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必要之物,被人們視作一家的指望。
即便進入到生產力上升了一個臺階之後的西漢,想吃到牛肉還是可遇不可求的,當時《漢律》上規定“不得屠殺少齒”,意思就是說只能等到牛老了之後才能宰殺。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將牛列為特等保護動物,唐宋五代十國法律不管牛老弱病殘都在禁殺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殺來吃。元代“老病不任用者”明清“老病不堪為用”。即便是老了、病了,牛主人也不能說殺就殺,宰殺過程還要按照法定標準,經過官方機構審批。想吃到牛肉,你要等到一頭牛老掉或是生重病,同時還要跑不同的部門蓋章才行。當搞定了這些手續之後,捧上桌的是一碗咬不動的老牛肉,這樣的情形多少有些悲慘。
到黑市去買些新鮮的好牛肉?估計很難,且不說當時沒有冰箱儲存,很容易變質。單是當時偷殺牛的刑罰,估計是沒人敢去冒險的。漢代時,有這樣的規定“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不經官方許可私自殺牛要砍頭的。這個時候想吃牛肉一不小心命都打進去了。但是過了漢代,膽大的同學們就可以偷殺牛來吃肉了。不過被官府抓到的話,還是要吃上一兩年的牢飯,再捱上一頓板子。
不要以為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即便是跨入新中國,牛肉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到的。1955年國務院還專門釋出了相關指示“禁止任何機關和農民私自宰殺耕牛”“情節嚴重者,還應給予必要的懲罰”。一直到1979年2月份才放鬆了規定。同學們,要吃到優質的牛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之前,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條吃牛肉的道路上挨板子了。